今天才看到網路餵給我一則Dcard新聞,是關於一位剛念碩一的研究生,因為讀論文花很多時間,感覺壓力很大。回應很多,留言也有人提到,學術論文應該白話化。
大學再混,也沒有跨領域困難吧!! 所以讀論文這件事,阿頓頗有心得,因為當年從理工醫農組碩士跨到教育研究所,果真有許多需要調適。
當年每周都要看上百頁的英文書和期刊,雖然阿頓英文還可以,但閱讀專業的英文學術論文,因為缺乏背景知識,又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因此在初期,每天都花很多時間讀書,因為論文中又會引用很多論文,來說明/佐證這篇論文,當這句話或這段落不甚理解,可以嘗試再去找出那段話所引用的論文來讀,補充了背景知識,可能有助於該段落的理解。
當然,閱讀延伸論文又會發現同樣的問題,那就再找其引用的論文來讀,或者上網搜尋相關的資料,有如蜘蛛網一般,不斷延伸擴展,這樣不斷補強背景知識,總有搞懂的一天。
如果大學時沒有系統性地好好打基礎,到碩士自然就需要補強,這種關聯閱讀法,其實還算是快的。同樣地,碩士也是博士班的基礎。
但是,功不唐捐,這樣子讀上一學期,應該就變很強了。後來一篇論文有時只讀摘要,就算整篇讀完,也已經大大縮短閱讀時間,而且因為可以聯想組織到很多讀過的論文,在理解和延伸思考上則是強化許多。
記得當時每次讀了一星期,還是一知半解,到課堂教授卻幾分鐘就說明清楚,真心大感佩服,我曾問過教授,您讀一篇要多久時間? 為何可以那麼快抓到重點、讀懂精髓? 教授露出一個複雜的表情,說,數年來她已經讀了幾百篇論文了,當你讀上幾百篇,自然也能如此。
教授說的沒錯,如今若有人問我,我也會這樣回答。
而且,正因為自己一星期的苦讀,教授的幾分鐘說明,才能貫通許多盲點,打破迷惑,才會感覺那麼清晰! 沒有苦讀的同學或是一般非此專業的人,聽完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
這不是工具的問題,不是用什麼軟體幫你抓重點可以解決,問題在於你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良好的學術工具,這種學術的訓練,就是為了成功培養你的學術能力,所以重要的是過程的領悟呀。
學術論文如何白話化? 學術是專業的積累和疊加,白話化可能需要很多的篇幅去說明,而學術論文是專業人士的對話,把專業的內涵濃縮在一定篇幅之中,自然無法白話化,這就是學術呀。
當考碩班考博班都要去補習才行,這就延緩了學術訓練的時程,要不是考上之後比較辛苦,就是現在研究所程度和要求下降。
那就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