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明史的基本書目-通史和政治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人對明史感興趣,但如何開始閱讀卻不太了解,以下分享我個人的閱讀過的幾部書籍,希望能幫助到抱有同樣困惑的朋友。

一、明代通史:

0.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是引起我產生明史興趣的啟蒙書籍,也是一本很好入門的明代通史,以類似小說的口吻把明朝十六帝各朝的基本大事都過了一遍,讀完當可對於明代整體歷史有很好的掌握。


學術書籍:

1.錢穆的《國史大綱》和《中國直立代政治得失》

錢穆的著作影響台灣中國史學界深遠,以上兩本書都具有中國通史性質,分別揀選各代他所認為的關鍵問題進行分析。但因為錢氏對於傳統中國,尤其是儒家抱有極大的同情(或說是認同),閱讀時當留意。

2.方志遠的《明代國家權力機構和運行機制》

方老師此書對於明代制度中的中央官制,從明初的宰相、四輔官至中期的內閣制演變過程有詳細的介紹。亦對於地方行政架構略有提及。


史料文獻:

1.《明史》中的〈職官志〉和〈選舉志〉:

想要了解明史,官制是不可繞開的關鍵,其實清修《明史》中的〈職官志〉和〈選舉志〉已經對於官制和科舉有統整和簡潔的介紹,讀完當可對於明代制度有基本的認識。

2.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中的諸儒傳記:

我知道對於初學者來說,直接讀《明儒學案》可說是相當困難,但撇開對於明代理學和心學的討論,黃宗羲為各位儒者所寫的小傳是相當優秀的史料整理典範,加上許多儒者多是政治上的重要參與者,讀完他們傳記對於明代整體歷史也會有不錯的認識,推薦有一定能力的讀者去閱讀。


二、政治史:

政治史的研究書籍相當多,以下介紹幾本我讀過還不錯的書

學術書籍:

1.尤淑君的《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 : 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

對於明中期的重要事件-大禮議之前因後果有很好的梳理,算是台灣明代政治史研究的代表作。

2.梁方仲的《明代糧長制度》

雖然是較早期的書,但梁先生把糧長這個地方基層制度講得透徹,短小精悍,是了解基層社會制度和運作不可多得的好書。

3.陳寶良的《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

陳老師此書對於明代科舉和讀書人的基本情況做了通盤的介紹,想要了解科舉史和當時知識菁英的生活樣貌是本不錯的敲門磚。


史料文獻:

1.《明實錄》

對於現代明史研究來說,《明實錄》和明人文集皆為必讀的基本史料,必要時才會參看《明史》。雖然卷帙浩繁,但是《明實錄》其實是針對當時的政府公報(邸報)刪改而成,因此對於瞭解官制和政治運作能有相當大的幫助,如有餘力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時代閱讀。

2.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

明代其實有很多這類性質的史料筆記,但沈氏此書算是涵蓋範圍最廣和體量最大的筆記小說了,尤其是官制和許多政治事件的佚事記載有不少參考價值。

3.各種明人文集:這才是明史研究的基石,近年來已有不少文集已整理出版,去挑些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吧!自己親身閱讀他們的作品,和藉由別人的介紹去認識他們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我主要閱讀的方向是政治史和思想史為主,之後會繼續發一篇思想史的書目介紹。

avatar-img
8會員
42內容數
簡單介紹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組織架構和職掌,略有涉及實際政治運作中的角色,亦會包括幾篇番外談明代的官員任用、考核和退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淵閣 的其他內容
明代是近現代中國官僚體制蓬勃發展的年代,奠定日後清代三百年的制度基礎,甚至影響到民國初年的部分政府組成。一套官僚組織得以運作的關鍵因素便是文書行政的確立,以下我想簡單介紹明代的兩種公文:題本和奏本,以及簡要概括明代的公文處理流程。 簡單地說題本是地方各機關官員對於公務
正德朝(1506-1521)和嘉靖朝(1521-1566)是明代儒學轉型的關鍵時期,我認為有兩件影響學術走向的重大因素:陽明心學的出現和嘉靖朝的大禮議事件,皆對佔據思想主流的明代朱子學形成重大的思想震撼,促成了程朱學者的反省、考據學的萌芽和氣學的形成,餘波所及,晚明至清中葉的學術發展都
前言 自從讀明代儒學以來,對於明代儒學發展一直有不少想法,也很想寫篇文章來記錄和作為讀書的筆記,因此構思了這個系列。我寫的這五篇文章涵蓋明代前中後期,大致以陽明心學做為中心分歧點,去簡單介紹當時的儒學發展。 當然僅僅五篇文章不可能涵蓋這三百年的儒學
這次我想簡單談談明人文集的編輯方式以及各種文類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體例:明人文集我也收集了近百種,雖然真正看完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就我的了解,文集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依文類分卷編排: 如王陽明的「王文成公全書」就是精典例子,全書依照語錄、書信、奏疏、雜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
明代是近現代中國官僚體制蓬勃發展的年代,奠定日後清代三百年的制度基礎,甚至影響到民國初年的部分政府組成。一套官僚組織得以運作的關鍵因素便是文書行政的確立,以下我想簡單介紹明代的兩種公文:題本和奏本,以及簡要概括明代的公文處理流程。 簡單地說題本是地方各機關官員對於公務
正德朝(1506-1521)和嘉靖朝(1521-1566)是明代儒學轉型的關鍵時期,我認為有兩件影響學術走向的重大因素:陽明心學的出現和嘉靖朝的大禮議事件,皆對佔據思想主流的明代朱子學形成重大的思想震撼,促成了程朱學者的反省、考據學的萌芽和氣學的形成,餘波所及,晚明至清中葉的學術發展都
前言 自從讀明代儒學以來,對於明代儒學發展一直有不少想法,也很想寫篇文章來記錄和作為讀書的筆記,因此構思了這個系列。我寫的這五篇文章涵蓋明代前中後期,大致以陽明心學做為中心分歧點,去簡單介紹當時的儒學發展。 當然僅僅五篇文章不可能涵蓋這三百年的儒學
這次我想簡單談談明人文集的編輯方式以及各種文類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體例:明人文集我也收集了近百種,雖然真正看完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就我的了解,文集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依文類分卷編排: 如王陽明的「王文成公全書」就是精典例子,全書依照語錄、書信、奏疏、雜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讀了宋怡明的《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台灣聯經版,中國版更早出版但有刪節),雖然是一本歷史學術著作,但讀起來很有感觸,談的是明代軍戶家族的微觀歷史,但其中很多現像和背後的宏觀概念,在今日各地的華人社會仍是如此。 書名是致敬James C. Scott的重量級著作《不受統治的藝術: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9%96%A3%E9%AB%94 [文史省思]台閣體 台閣體是指在明永樂至天順年間所盛行的文體。 自明成祖永樂至明英宗天順年間(1403年—1464年),明朝政權趨於穩固,而且上下圖治,社會承平,加上先前明太祖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大師的著作總有股魅力,即使現今有許許多多新穎的著作問世,但這本1985年出版的《萬曆十五年》仍歷久不衰,不僅被認為分析明朝乃至中國政治體制最有力的著作,更比許多歷史專著饒富故事趣味以及可讀性。 看劇的時候,總覺得皇帝擁有決定一切的無上權力。然而,萬曆皇帝卻不是如此,他的頭上籠罩著一個徘徊不去的幽靈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讀了宋怡明的《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台灣聯經版,中國版更早出版但有刪節),雖然是一本歷史學術著作,但讀起來很有感觸,談的是明代軍戶家族的微觀歷史,但其中很多現像和背後的宏觀概念,在今日各地的華人社會仍是如此。 書名是致敬James C. Scott的重量級著作《不受統治的藝術: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9%96%A3%E9%AB%94 [文史省思]台閣體 台閣體是指在明永樂至天順年間所盛行的文體。 自明成祖永樂至明英宗天順年間(1403年—1464年),明朝政權趨於穩固,而且上下圖治,社會承平,加上先前明太祖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大師的著作總有股魅力,即使現今有許許多多新穎的著作問世,但這本1985年出版的《萬曆十五年》仍歷久不衰,不僅被認為分析明朝乃至中國政治體制最有力的著作,更比許多歷史專著饒富故事趣味以及可讀性。 看劇的時候,總覺得皇帝擁有決定一切的無上權力。然而,萬曆皇帝卻不是如此,他的頭上籠罩著一個徘徊不去的幽靈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