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哀傷》哀傷──即是愛的化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推薦序 蘇絢慧(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

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哀傷(Grief),在台灣也譯為「悲傷」,定義上是專指失落之傷、失喪之慟的歷程所具有的綜合性反應,包括:

●生理方面的反應,如心絞痛、頭昏、四肢軟弱無力、體力虛弱……等等;

●情緒方面的反應,如茫然、悲痛、無助、憤怒、難過、憂鬱、焦慮、無望……等等;

●認知方面的反應,如不敢相信、否認、合理化、討價還價、百思不解、遍尋解答……等等;

●行為方面的反應,如迴避面對、吃不下、睡不著、尋找解除痛苦的方法、思念逝者、強迫自己處理……等等。

本書《論哀傷》是羅斯醫師生命中的最後作品,在與大衛‧凱思樂合寫的過程,也等於在體現她自己的理論模式──哀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歷程。此模型特別來自臨床預期性哀傷歷程所發現,過去我在醫院臨床工作時,也常以此階段模型來理解病人與家屬的預期性哀傷歷程及狀態。

哀傷五階段理論(或稱為「庫布勒─羅斯模型」)是由庫伯勒─羅斯醫師於一九六九年所提出,用以描述面對死亡或其他劇烈損失時,人們通常會經歷的五種情感反應: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最後階段的接受。關於此理論模型,以下是補充一些觀點,提供讀者參考:

  • 此模型廣泛認可但不是絕對:許多人在經歷失喪時,確實會經歷這五階段中的某些階段或全部。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按照這五階段的順序經歷,有些人可能會跳過某些階段,或者在某些階段中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
  • 需要保有靈活性:五階段不該被視為固定或線性模式。人們可以在這五階段之間反覆地移動,也可能同時經歷多個階段。
  • 非普遍性:雖然五階段理論廣泛被認為是描述失落悲傷過程的一種模型,但也有人質疑其普遍性。一些研究表明,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這五階段。
  • 文化具差異性:已有越來越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的研究,發現文化和信仰可能會影響人們經歷哀傷的方式。某些文化可能有特定的哀傷儀式或信仰,這可能使得某些階段更加顯著或不那麼明顯(例如台灣傳統文化要求生者「不要在死者面前哭」)。
  • 避免過度簡化:一些讀者可能會因為此模型理論,而過於簡化哀傷的調適需求。哀傷是一種非常個人化及私人的經歷,每個人的反應都獨特不同,也有各種哀傷樣貌與多元呈現,把五階段用來評價或武斷自己或他人的哀傷歷程皆須再考量。
  • 有助於理解與溝通:儘管在學術界存在某些批評及質疑,但這一模型仍為許多人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描述哀傷的方式,幫助人們認識到他們的失落情感反應是正常的,並為增進溝通自身感受提供了語言材料,有益於與旁人溝通內心的哀傷世界。

雖然悲傷五階段理論作為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框架來理解悲傷,必然有其限制所在,但瑕不掩瑜,此理論模式為這世界開啟理解失落與哀傷的樣貌,不僅帶領人們突破死亡的禁忌,更靠近人的心靈世界,知道死亡雖有限制並具有毀滅性,但人的心靈世界卻是具有超越及轉化的力量及能力。

對一位哀傷的人來說,在經驗重大失去及感到悲痛的同時,最為艱困的是:世界的時間持續運轉,在環境的氛圍中 卻很難與哀傷者同在,甚至可說世界並不等任何人,然而失去摯愛帶來的空虛和深沉的傷痛,卻很難瞬間消失、無影無蹤,人生只要持續就會感受到失去所帶來的痛楚,甚是各種矛盾及掙扎。然而,哀傷沒有特效藥,哀傷的痛苦也無法進行任何手術切除,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在生命破碎之後,還有什麼人生的價值及意義,讓你仍義無反顧的選擇承受這一份哀慟,在窒礙難行的人生顛簸中,帶著這一份失落的破碎勇敢前行?

在我生命走過各式各樣失落的歷程,也面對自己難以計量的哀傷經驗來說,庫伯勒─羅斯的生命智慧與豁達見地,給予我不少的領悟及學習。雖然生命的歷練仍在進行,人生體悟也尚在轉變,但哀傷確實已不似早年生命那般極具破壞力和傷害性,而是更多從情感層面、生命歷程及死亡的意義加以咀嚼、琢磨,如今的我能更真實且具體的感知到──哀傷如此真切,那是因為哀傷是愛的化身;哀傷證實了人類有情有愛,哀傷也表明了人類歸屬與連結的需求。如此說來,有愛的人,就必然會經歷哀傷。所以,當你哀傷時,請別忘了深刻理解到──自己是一個多麼有愛的人。

《論哀傷》遠流粉絲團

博客來 https://reurl.cc/x6W4r4

誠品 https://reurl.cc/a4X83Q

金石堂 https://reurl.cc/Oj6LZg

讀冊 https://reurl.cc/V42Qrb

《論死亡與臨終》+《論哀傷》(博客來贈送獨家限量筆記本)https://reurl.cc/r6klyk

論哀傷

論哀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感恩這本書分享,受用~~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2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面對寵物離世何處理悲傷情緒-悲傷五階段助人技巧 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抽離時,我們的世界彷彿徹底崩解,面對寵物去世這件事時,是否想好好的送牠最後一程,才是對寵物最好的祝福!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事物-詹翔霖副教授   1.接受失落
Thumbnail
面對寵物離世何處理悲傷情緒-悲傷五階段助人技巧 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抽離時,我們的世界彷彿徹底崩解,面對寵物去世這件事時,是否想好好的送牠最後一程,才是對寵物最好的祝福!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事物-詹翔霖副教授   1.接受失落
Thumbnail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Thumbnail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Thumbnail
#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Thumbnail
#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那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時(到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更新不知道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的那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
Thumbnail
「那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時(到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更新不知道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的那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
Thumbnail
「雖然有人可能會告訴你/妳,療癒之旅應該是乾淨俐落且按部就班,但我知道悲傷其實是混亂的」這段話真是充滿了尊重每個人的進度與真正事實,因為在心理學裡頭確實有著悲傷輔導這樣的內容、也有所謂悲傷五階段的歷程,然而每個人不一定會符合順序的走完全部,或是一定得經過某些歷程。
Thumbnail
「雖然有人可能會告訴你/妳,療癒之旅應該是乾淨俐落且按部就班,但我知道悲傷其實是混亂的」這段話真是充滿了尊重每個人的進度與真正事實,因為在心理學裡頭確實有著悲傷輔導這樣的內容、也有所謂悲傷五階段的歷程,然而每個人不一定會符合順序的走完全部,或是一定得經過某些歷程。
Thumbnail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Thumbnail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