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亡與臨終》人生最後一課,人人必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蘇絢慧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1969年首度出版的這本著作,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Elisabeth Kubler-Ross)第一次探討死亡,並提出如今已耳熟能詳的「悲傷五階段論」(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或憂鬱)與接受。

此「悲傷五階段論」不但對學術界瞭解悲傷歷程與悲傷反應有啟發性的意義,也讓一般民眾可從五階段的情緒描述來理解自己調適失落歷程的反應。

庫伯勒─羅斯醫師,在當年以臨終病人的臨床訪談,真實獲得臨終病人的生命態度及心聲,讓即使面臨生命最後階段的人,仍有權為生命發聲。

這份訪談資料,如一面鏡子,反映出當時美國對末期病人的態度消極及迴避,其中不乏有許多是對死亡抱持的忌諱與禁忌。

由於庫伯勒─羅斯醫師對當時社會的死亡文化進行了一次巨大的衝撞,爾後各種探究及研討死亡與末期病人及臨終療護的學術研究開始興起,走向新的里程碑,即使庫伯勒─羅斯醫師的悲傷五階段論後來遭遇不少抨擊及爭論,被之後的學者認為並無階段論,每一個人面對悲傷與臨終的心理歷程皆是獨特不同的,但庫伯勒─羅斯醫師不以為意,因為她認為她想讓社會關注末期病人的需求及生命品質的目的已達到,就算後面許多學者想踩在她肩膀上看更高更遠也沒什麼關係。她的用意並不在於證明她是唯一正確,反而希望有更多人去發覺真實、更加去將焦點放回病人身上,將他們真正當個「人」看,並將病人納入對話裡,從他們身上學習醫院對病人照護方面的強項與缺失。

這無疑也開啟了人們從關注死亡的存在,進而看見完整生命的存在。如果人們從未瞭解過死亡,又如何能體會與領悟究竟何謂真正的「活」?

而人必須懂得「善生」,也才能在生命的最後一程,真正實現「善終」的意義。

善生和善終始終是同行的關係。

《論死亡與臨終》提醒著我們每個人,生命終將一死,然而,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每一階段、每一環節,都值得獲得善待和足夠的醫療與社會關懷。

如今,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落實生命照顧的品質,尤其在臨終關懷的品質上,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去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透過自主選擇所期望的照護品質,讓自己生命終點,是具尊嚴、寧靜、無憾且安詳的離去。

當人們開始思考及意識死亡的權利,不再企圖過度使用醫療器具維生,殘忍拖延造成身心苦痛的生命;也不再刻意迴避面對死亡的存在,包括對臨終者的漠視和棄絕⋯⋯這兩個面向的文化推進及積極改革,庫伯勒─羅斯醫師絕對可說是其中一個極具重大影響力的人物。

《論死亡與臨終》雖是臨終病人與羅斯醫師的對話紀錄,然而在真誠無偽裝的談話中,反而帶給人們震撼與感動,那是人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在靠近死亡無所迴避下,貼近心靈最真實的坦露,有脆弱亦有勇氣、有懊悔亦有坦然、有無力卻仍在面對挑戰。

如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悲歡、離合、高峰低谷、走走停停,總是相互交叉編織著所謂的人生。

沒有既定的完美和正確的答案,即使憔悴、瑣碎、狼狽、掙扎,看似灰頭土臉的百轉千回,卻是人用盡心力面對的人生,足以證明自己走過一回、來過人間。

無論如何,都由自己親身領會了生與死的功課。

《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50週年經典紀念版)·遠流粉絲團

https://reurl.cc/q05L4D

論死亡與臨終

論死亡與臨終


avatar-img
4.2K會員
210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 如果你問我,在我的心理工作執業經驗裡,有多少為母親而痛苦、而重創的女兒,用一生在療癒受苦的母女關係?我會說:「非常多。」....
「理解是愛的基礎,愛的能力從學會聆聽的藝術開始!」 然而,理解的能力是成人自我的能力。一個只從本能或非理性本我出發的人,或說是「幼稚性自我中心」的人,是無法通透「理解」是什麼的。
人生有許多困惑,無論是感情、工作、家庭、親子關係⋯總是讓人疑惑「該這樣嗎?」還是「不該這樣嗎?」「該分手嗎?」還是「該留下來嗎?」⋯ 這種關於人生的諸多問題和事情,向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那種一個答案,可以遍行在所有人身上。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好書推薦_《覺察》 自我中心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自我中心; 身處在高壓及強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在高壓和強迫裡; 陷入在極端偏執思維的人,不知道自己深陷極端中; 處於內心情感凍結的人,不知道自己情感凍結; 淹沒在激烈情緒擺盪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情緒淹沒; 不知道即是無法覺察....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 如果你問我,在我的心理工作執業經驗裡,有多少為母親而痛苦、而重創的女兒,用一生在療癒受苦的母女關係?我會說:「非常多。」....
「理解是愛的基礎,愛的能力從學會聆聽的藝術開始!」 然而,理解的能力是成人自我的能力。一個只從本能或非理性本我出發的人,或說是「幼稚性自我中心」的人,是無法通透「理解」是什麼的。
人生有許多困惑,無論是感情、工作、家庭、親子關係⋯總是讓人疑惑「該這樣嗎?」還是「不該這樣嗎?」「該分手嗎?」還是「該留下來嗎?」⋯ 這種關於人生的諸多問題和事情,向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那種一個答案,可以遍行在所有人身上。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好書推薦_《覺察》 自我中心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自我中心; 身處在高壓及強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在高壓和強迫裡; 陷入在極端偏執思維的人,不知道自己深陷極端中; 處於內心情感凍結的人,不知道自己情感凍結; 淹沒在激烈情緒擺盪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情緒淹沒; 不知道即是無法覺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與許許多多的人生命交織,相互依存。 有句俗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納稅。」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終點。 當人生驟然陷落時,椎心刺骨的傷痛襲來,對我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會是什麼呢?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又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都確定的終點站! 記得有個名人說過,我們每一天都在往死亡的道路上前進著。 如果你沒有七龍珠可以許願長生不死,那死亡就是一件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事,我們該怎麼看待它呢? 是樂觀,還是悲觀,還是不知所惜,還是隨便啊想這麼多幹嘛呢? 讓我們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一本關於愛、悲傷、和成長的書。作者亞隆與妻子瑪麗蓮分享了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展現了愛與悲傷並存的故事。書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心理治療的投入,並提供了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正向方法。如果你對死亡有恐懼,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與許許多多的人生命交織,相互依存。 有句俗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納稅。」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終點。 當人生驟然陷落時,椎心刺骨的傷痛襲來,對我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會是什麼呢?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又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都確定的終點站! 記得有個名人說過,我們每一天都在往死亡的道路上前進著。 如果你沒有七龍珠可以許願長生不死,那死亡就是一件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事,我們該怎麼看待它呢? 是樂觀,還是悲觀,還是不知所惜,還是隨便啊想這麼多幹嘛呢? 讓我們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一本關於愛、悲傷、和成長的書。作者亞隆與妻子瑪麗蓮分享了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展現了愛與悲傷並存的故事。書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心理治療的投入,並提供了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正向方法。如果你對死亡有恐懼,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