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亡與臨終》人生最後一課,人人必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蘇絢慧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1969年首度出版的這本著作,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Elisabeth Kubler-Ross)第一次探討死亡,並提出如今已耳熟能詳的「悲傷五階段論」(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或憂鬱)與接受。

此「悲傷五階段論」不但對學術界瞭解悲傷歷程與悲傷反應有啟發性的意義,也讓一般民眾可從五階段的情緒描述來理解自己調適失落歷程的反應。

庫伯勒─羅斯醫師,在當年以臨終病人的臨床訪談,真實獲得臨終病人的生命態度及心聲,讓即使面臨生命最後階段的人,仍有權為生命發聲。

這份訪談資料,如一面鏡子,反映出當時美國對末期病人的態度消極及迴避,其中不乏有許多是對死亡抱持的忌諱與禁忌。

由於庫伯勒─羅斯醫師對當時社會的死亡文化進行了一次巨大的衝撞,爾後各種探究及研討死亡與末期病人及臨終療護的學術研究開始興起,走向新的里程碑,即使庫伯勒─羅斯醫師的悲傷五階段論後來遭遇不少抨擊及爭論,被之後的學者認為並無階段論,每一個人面對悲傷與臨終的心理歷程皆是獨特不同的,但庫伯勒─羅斯醫師不以為意,因為她認為她想讓社會關注末期病人的需求及生命品質的目的已達到,就算後面許多學者想踩在她肩膀上看更高更遠也沒什麼關係。她的用意並不在於證明她是唯一正確,反而希望有更多人去發覺真實、更加去將焦點放回病人身上,將他們真正當個「人」看,並將病人納入對話裡,從他們身上學習醫院對病人照護方面的強項與缺失。

這無疑也開啟了人們從關注死亡的存在,進而看見完整生命的存在。如果人們從未瞭解過死亡,又如何能體會與領悟究竟何謂真正的「活」?

而人必須懂得「善生」,也才能在生命的最後一程,真正實現「善終」的意義。

善生和善終始終是同行的關係。

《論死亡與臨終》提醒著我們每個人,生命終將一死,然而,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每一階段、每一環節,都值得獲得善待和足夠的醫療與社會關懷。

如今,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落實生命照顧的品質,尤其在臨終關懷的品質上,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去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透過自主選擇所期望的照護品質,讓自己生命終點,是具尊嚴、寧靜、無憾且安詳的離去。

當人們開始思考及意識死亡的權利,不再企圖過度使用醫療器具維生,殘忍拖延造成身心苦痛的生命;也不再刻意迴避面對死亡的存在,包括對臨終者的漠視和棄絕⋯⋯這兩個面向的文化推進及積極改革,庫伯勒─羅斯醫師絕對可說是其中一個極具重大影響力的人物。

《論死亡與臨終》雖是臨終病人與羅斯醫師的對話紀錄,然而在真誠無偽裝的談話中,反而帶給人們震撼與感動,那是人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在靠近死亡無所迴避下,貼近心靈最真實的坦露,有脆弱亦有勇氣、有懊悔亦有坦然、有無力卻仍在面對挑戰。

如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悲歡、離合、高峰低谷、走走停停,總是相互交叉編織著所謂的人生。

沒有既定的完美和正確的答案,即使憔悴、瑣碎、狼狽、掙扎,看似灰頭土臉的百轉千回,卻是人用盡心力面對的人生,足以證明自己走過一回、來過人間。

無論如何,都由自己親身領會了生與死的功課。

《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50週年經典紀念版)·遠流粉絲團

https://reurl.cc/q05L4D

論死亡與臨終

論死亡與臨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2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面對寵物離世何處理悲傷情緒-悲傷五階段助人技巧 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抽離時,我們的世界彷彿徹底崩解,面對寵物去世這件事時,是否想好好的送牠最後一程,才是對寵物最好的祝福!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事物-詹翔霖副教授   1.接受失落
Thumbnail
面對寵物離世何處理悲傷情緒-悲傷五階段助人技巧 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抽離時,我們的世界彷彿徹底崩解,面對寵物去世這件事時,是否想好好的送牠最後一程,才是對寵物最好的祝福!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事物-詹翔霖副教授   1.接受失落
Thumbnail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Thumbnail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Thumbnail
#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Thumbnail
#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四年前,我第一次非常近的去凝視死亡。 那天,我和先生本來快快樂樂地要去迎接我們的雙胞胎女兒,然而,那一天,卻成為我人生中最絕望的一天。我的其中一個孩子沒有活下來,我同時體會初為人母的喜悅,也同時處理此生截至如此最大的失落。 作為一個心理師,我一直在想我要不要記錄下我這四年如
Thumbnail
四年前,我第一次非常近的去凝視死亡。 那天,我和先生本來快快樂樂地要去迎接我們的雙胞胎女兒,然而,那一天,卻成為我人生中最絕望的一天。我的其中一個孩子沒有活下來,我同時體會初為人母的喜悅,也同時處理此生截至如此最大的失落。 作為一個心理師,我一直在想我要不要記錄下我這四年如
Thumbnail
當日常生活有一天不再慣性的進行,發生了意外災難或生病,一時之間康復不起來,或無法完全康復起來,這時生命是跌入了深淵。突然跌落深淵的人會怎麼樣呢?
Thumbnail
當日常生活有一天不再慣性的進行,發生了意外災難或生病,一時之間康復不起來,或無法完全康復起來,這時生命是跌入了深淵。突然跌落深淵的人會怎麼樣呢?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截至寫這篇文章的2022/10/28,663天來我經歷了7次或近或遠的死亡。 或近,是自己的親人與熟朋友;或遠,是朋友的親人或多年前曾經共事熟悉的長輩。 他們的共同點是:無常。沒有一個人,是在大家覺得「時候應該差不多了」的時候。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離開的時間
Thumbnail
截至寫這篇文章的2022/10/28,663天來我經歷了7次或近或遠的死亡。 或近,是自己的親人與熟朋友;或遠,是朋友的親人或多年前曾經共事熟悉的長輩。 他們的共同點是:無常。沒有一個人,是在大家覺得「時候應該差不多了」的時候。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離開的時間
Thumbnail
作者在因緣際會下與大學時期最愛的教授重逢,但是老教授卻不幸罹患【路格瑞氏症】,人生因而逐漸邁向死亡。在臨死之前,作者每個禮拜二到教授家看望他,並向他學習生死之智慧,瞭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他們一起完成的最後一份論文。
Thumbnail
作者在因緣際會下與大學時期最愛的教授重逢,但是老教授卻不幸罹患【路格瑞氏症】,人生因而逐漸邁向死亡。在臨死之前,作者每個禮拜二到教授家看望他,並向他學習生死之智慧,瞭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他們一起完成的最後一份論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