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會更快樂嗎?
你是否經常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若我們做了不同的選擇,是否會更快樂呢?或許當我們開始反思這些問題時,煩惱也就開始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反省自己的生活,而是在人生中,充滿了疑問和困惑是否理所當然?如果疑惑和困惑實際上是生活的常態,那麼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並肯定自己的選擇,可能是重新掌握主導權的機會。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啟發是讓我深刻思考這些問題。
作為一位醉心於探尋夢想居所的女性,每當生活變得有些單調,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投入尋找新家的激情中,看著明亮整潔的樣品屋,徬彿更好的人生就擺在眼前。就像電影一開始,主角葉蘭心所製作微縮屋一樣,它是一個完美的、沒有生活痕跡的空間,讓人可以肆意施展自己的創意。
這個故事從一對夫妻之間的互動開始,這種互動揭示了一個家庭的傳統與分工,刻劃出了許多亞洲家庭的共有模式。葉蘭心,典型的家庭主婦,一直承担着照顧家庭的責任,但她渴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她的安親班裡,孩子們正在畫畫,按照她的引導表達情感,有一個孩子卻苦惱地說,他想畫一個被困在高塔里痛苦的巫師,但不知道如何著手。其他孩子建議他,畫出塔外的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與他做對比,這不是更好嗎?也許就是孩子們的這番話,讓蘭心不自覺地開始想著,自己現在快樂嗎?如果當年出國留學了,人生會不會更快樂呢?沒有對比,又怎能知道哪個更快樂或更痛苦呢?
她心中的懷疑從這裡開始萌芽:順著這個念頭,影片開始漸漸出現了各種虛實交錯、真假難辨的情節,有哪些是記憶的偏誤?哪些是夢境?哪些又是幻象呢?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觀看的時候可以當成尋寶遊戲一樣自己解解謎,比如客廳電視櫃的不同擺設、市場中失焦模糊的畫面、參觀不同房屋的場景、將臉埋入水中的窒息面孔、母女的旅行等等…….都代表了蘭心不同意識狀態的轉換。
一開始,她整理房間的動機是為了她的母親,但隨著女兒的回歸,她默默地將自己的東西移到廚房的小桌子上,接著,兒子也說可能回家住,於是蘭心穿梭周旋在家人的各種需求中,到處看房,看得朋友都疑惑的問她,你現在到底是在幫誰找房啊?
有人說需要換房嗎?女兒?還是丈夫?甚至是母親?也許我們可以下面這段對話話看出一點端倪:朋友問:「家寧要你替她找房嗎?」她回答:「那我當然要主動幫她。我要是等她開口要等到天荒地老。」
如何定義一家之主?
傳統認為一家之主是父親。那麼現代呢?女兒口中談到的個體性說明了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家之主。像她希望設計建造的社會住宅一樣。安全感是支持個體性的基礎。一個人,同樣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成為一個能為自己作主的人。
想為自己作主,首先必須瞭解自己需要什麼,並有勇氣表達出來。然而,這種安全感應該從何而來呢?
電影中有一段場景(夢境?)。女兒手拿著三支玫瑰走出家門,夢中的蘭心跟在女兒身後,先是給女兒送便當,接著又給了她一張支票,最後送上房子。但是當她送上房子的時候,女兒雖然也回贈了手上最後一朵玫瑰給母親,可她的表情卻不是開心的,而是感到有點不知所措的跑開。此時,蘭心被手中的這朵玫瑰刺傷了。
也許當我們給出的愛是那麼理所應當,甚至有點自以為是?他人卻覺得你為什麼要給我這個?又或許在收下的同時,也代表收下了自己的無能與愧疚?就像女兒流著淚的抗議:「你們是不是都不相信我會成功?」而我們則被他人的反應刺傷了!如果把夢中的玫瑰看成一種象徵,代表了愛,手中只有三朵玫瑰的女兒,把三朵玫瑰都給了母親,那還有愛留給自己嗎?
在因相信而放任與主動伸出援手之間,該怎麼選擇,也許永遠因人而異、也不會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人應當被怪罪,只要其中並不涉及任何索求義務回報的勒索。
接著換成他的母親走向了蘭心,給她便當、同樣尾隨著她,給她支票,但不同的是,她在最後一支玫瑰送出之前,就匆忙躲進了一個廢棄的樓梯。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當她氣喘吁吁地緊握著手中的玫瑰時,又收到了一大束玫瑰,接著便切換到了另一層次的母女夢境….
這說明了什麼呢?在施與受之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繼承了母親對待我們的方式,而成为我們自己母親的倒影?但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母女之間傳承的循環順序不應該是倒過來的嗎?
那麼,這裡想傳達的訊息或許是,當蘭心給予女兒時,其實內心渴望著母親的回應,卻一直忙於給予,而忽略了聆聽自己真正的需求。她也希望母親能夠信任她,所以最後在夢中,她並未贈送出最後一朵玫瑰,反而收到了一大束玫瑰。另一種解讀方式是,與其用物質來交換他人的愛,不如像夢中的蘭心母親一樣,不必讓孩子歸還最後一朵玫瑰,而是給予更多的愛(玫瑰),讓孩子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在蘭心與媽媽在夢境的對話中,蘭心以為自己讓母親失望了,認為母親覺得自己沒有繪畫才華,所以沒有送他出國留學,但母親的記憶卻與她截然不同,並且告訴她:「你念過書耶,自己都不能做決定,還要聽別人的?」「老公是你要嫁的,孩子是你要生的,如果你那時候堅持要去留學,我也一定會攢錢讓你出去。」倘若夢中玫瑰與物質的交換代表了世代之間傳承的愛與價值觀,那麼這段話便斷開了這種傳承的必然性。無論我們成長的背景如何,我們終將長大,即使受過傷,即時傷痕永遠都會在,我們永遠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為自己作主。
所以她從夢中醒來,對著沉睡的母親說:「你不必再擔心,我已經不再害怕,我會好好照顧自己。」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是reclaim,claim通常有一種宣示主權的意味,重新宣示主權,也就是重新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而一開始我們問的那個問題:這種安全感應該從何而來呢?我想答案就是:為自己負責。當一個人願意一力承擔自己為生命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就擁有了為自己做主、發聲的勇氣與力量。
快樂的一家之主
在蘭心的夢境中,母親說自己什麼都不怕,就怕蘭心不快樂。在蘭心與女兒的互動中,蘭心也提醒女兒不要失去自己,擔心她不快樂。女兒卻說:「至少我想要什麼,不會拿別人當藉口」。所以,不快樂的人究竟是誰?是真的不快樂,還是虛構記憶的結果呢?又有誰能負責他人的快樂與否呢?還是說,要等所有人都滿意了、快樂了,自己才能夠快樂。這樣想的人,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呢?果然,在另一場與母親的旅行夢境中,看似是蘭心與母親失散了,其實走失的是蘭心自己,她,終於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最後,在自己的夢境與記憶中穿梭的蘭心終於找到答案,像夢境中收到了母親的玫瑰一樣,在與夢中的母親對話的愛中與自己澄清、和解了。這個夢境中的母親是真正的母親嗎?母親的記憶才是正確的嗎?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她也可以代表蘭心的潛意識透過扮演自己的母親,在夢境中幫助自己走出迷惘。她同時是母親,又同時扮演了女兒,兩個不同角色的自己透過對話整合了彼此。
那句「如果你現在做的是別的事,不見得比現在快樂」,呼應了影片一開始,小朋友要用快樂對比痛苦這樣的二元性而觸動了蘭心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從而發生的一切。也是蘭心給自己的答案。
快樂,從開始支持自己的決定開始!
蘭心開始練習當自己生活的主人,她放下完美,不再追求樣品屋一樣的家庭模板,也獲得了不需要放棄角色,也能夠在角色中悠然自得的自由與自在。
蘭心回到家中,坐在客廳裡的主人椅上,從容不迫地,開始,決定要不要告訴女兒她的衣服在哪裡、決定要不要接受女兒對自己的讚美、決定要不要接兒子的電話、決定要不要對老公以為她喜歡吃巧克力蛋糕的粗心一笑置之……
每個人,都可以是快樂的一家之主!
如蘭心媽媽在夢中說的:「我一個人也可以給你們一個家。」「你的天是你自己創造的,你想要它有多高,它就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