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 十個有九個香港市民不認同餵野豬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要鼓勵他人改變生活習慣,直接指出對方現在行為錯誤方法的功用是最低的,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棋子,也不願意盲目跟從其他人指示而行。要讓別人心悅誠服改變根深蒂固行為,我們要善用各種心理策略,群眾心理就是其中之一。下面照片是一個巴士廣告,車身寫着「十個有九個香港市民不認同餵野豬」,這就是利用人們群眾心理影響,從而改變他們的行為。人們是一種群體生物,不喜歡標奇立異,廣告清楚指出絕大部份香港人( 90% )不贊成餵野豬,如果我們都是香港人一份子,我們也會乖乖地跟從主流意見,不再餵野生動物。 

  

簡單來說,一位本身有餵野生動物的朋友,看到這廣告而停止餵野生動物並不是他們認為餵治行為有什麼問題,而是他們希望自己行為跟大眾一樣,不喜歡自己被標籤在主流之外。善用群眾效應的好處是,我們可以避開一些並非「非黑即白」的議題,我們無需直接評論對方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這世界大部份事情都並非「非黑即白」的。如果我們硬將自己想法加於他人身上,必定會引來強烈反彈。利用群眾效應,人們改變行為是因為他們享受和民眾一樣的心理,即使他們未必同意廣告內容,但他們也會乖乖照着做,大眾主流意見已經成為他們的指南針。 


更多文章: 

https://www.benarticle.com/

    Ben哥哥透過一篇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知識,希望對於大家人生有一些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筆者看見了一個巴士廣告,這是一個關於糖尿病病人能夠自行注射胰島素的產品廣告。廣告上有一對年老夫婦樂也融融的照片,廣告策劃者明顯是想告訴受眾。很多老人年老時會受到糖尿病困擾,他們產品能夠為人們帶來了愉快的藥物注射體驗。     筆者從這廣告有一個啟發,糖尿病一般是在人生中期或後期時出現的慢性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戴爾·米勒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三至八人,並讓他們閱讀一篇文章。工作人員刻意將文章寫得十分深奧,正常沒有參加者能夠在實驗時間內明白文章內容。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走到實驗人員所在的辦公室發問。實驗完結後,工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參加者都是由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組成。有些小組由一位參加者及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有些小組則由一位參加者及數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簡單來說,每組只有一位真正的參加者,其他成員都是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在實驗過程中,由工作
    早前,香港發生一宗駭人的謀殺事件,可憐的女死者慘遭分屍,案件兇殘程度引起全港嘩然。大家覺得兇手一家已經冷血到沒有人性,竟然能夠為了金錢向一位持續為自己施加援助的恩人下毒手。這案件讓筆者想起,如果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路人在爭吵,我們會主動調停,甚至協助形勢比較弱的一方嗎?大家還記得此前幾年香港曾經發生「
    最近閱讀了傑洛米.迦奇撰寫的《創新大未來》一書,其中一節提到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倚賴過往數據,即使兩者看起來毫無關聯,十分有趣。筆者現列舉一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一:羅馬時期的四輪馬車車輪寬度1.4米;     二:英國及美國等鐵路寬度正常為1.4米,即使新型的高速鐵路也維持着這寬度;
    在《一百種沉默的模樣》一書中,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話說,他求學時代在一間以寄宿生為主的學校唸書,全學校只有三名學生是早上到校,晚上由父母接回家中的日讀生,其他學生則需要留宿學校。這些寄宿生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隨意跟父母談天,只能夠在特定時間透過信件和父母聯繫。對於蕭克羅斯這些極少
    最近,筆者看見了一個巴士廣告,這是一個關於糖尿病病人能夠自行注射胰島素的產品廣告。廣告上有一對年老夫婦樂也融融的照片,廣告策劃者明顯是想告訴受眾。很多老人年老時會受到糖尿病困擾,他們產品能夠為人們帶來了愉快的藥物注射體驗。     筆者從這廣告有一個啟發,糖尿病一般是在人生中期或後期時出現的慢性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戴爾·米勒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三至八人,並讓他們閱讀一篇文章。工作人員刻意將文章寫得十分深奧,正常沒有參加者能夠在實驗時間內明白文章內容。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走到實驗人員所在的辦公室發問。實驗完結後,工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參加者都是由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組成。有些小組由一位參加者及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有些小組則由一位參加者及數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簡單來說,每組只有一位真正的參加者,其他成員都是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在實驗過程中,由工作
    早前,香港發生一宗駭人的謀殺事件,可憐的女死者慘遭分屍,案件兇殘程度引起全港嘩然。大家覺得兇手一家已經冷血到沒有人性,竟然能夠為了金錢向一位持續為自己施加援助的恩人下毒手。這案件讓筆者想起,如果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路人在爭吵,我們會主動調停,甚至協助形勢比較弱的一方嗎?大家還記得此前幾年香港曾經發生「
    最近閱讀了傑洛米.迦奇撰寫的《創新大未來》一書,其中一節提到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倚賴過往數據,即使兩者看起來毫無關聯,十分有趣。筆者現列舉一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一:羅馬時期的四輪馬車車輪寬度1.4米;     二:英國及美國等鐵路寬度正常為1.4米,即使新型的高速鐵路也維持着這寬度;
    在《一百種沉默的模樣》一書中,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話說,他求學時代在一間以寄宿生為主的學校唸書,全學校只有三名學生是早上到校,晚上由父母接回家中的日讀生,其他學生則需要留宿學校。這些寄宿生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隨意跟父母談天,只能夠在特定時間透過信件和父母聯繫。對於蕭克羅斯這些極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心理師有很多的想法值得用筆表現出來,這也是心理師在個人品牌營造上的優勢。以往我也曾經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完就放在部落格裡,認為既然是網路,就會被搜索到自己的文章的。 後來慢慢地發現,似乎會看到的人一個巴掌就數完了,好幾次我自認為是好的文章,竟然閱覽人數頂多十幾個,而且都是認識的人。 經過策略性的改變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多數的在職者擔心沒有刻意去學習某些專長,便感覺不可能有個人品牌的產品,其實缺少了一個部份—「盤點優勢」。長期守著一份工作,在其中做到極致,這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這也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對外的視野和對內的觀點。對外的視野指的是看不到外面的資源,雖然周遭有許多資源書籍、課程等,由於都在同樣一份工作...
    Thumbnail
    「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這是還沒離開目前工作之前,我們所需要思考的,而這個問題有兩個迷思。 首先,繼續工作會累這是沒錯,然而做不一樣的工作卻是休息。 迷思二則是,我們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階段,仍然是用「僱工」心態去想這份新的工作,這是多數長期在職場思維被框架起來的結果,
    Thumbnail
    最近經常在臉書上看到做個人品牌的朋友分享著自己讀書的心得,應該很多人會好奇,個人品牌的人不就自己做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閱讀不同種類的書?有甚麼優點讓大家都在作呢? 總而言之,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時,千萬別浪費所有可以讓自己的能力增加和能夠曝光的機會,只有持續的這樣做,這個品牌才有機會讓需要的人看見。
    Thumbnail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大學生留下下面的問題: 「我想唸某某科系,請問未來的薪水好嗎?」這個孩子很有遠見,已經擔心到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 先說一個我的經驗,在我剛開始想念心理的時候,心理這個行業名不見經傳,而我選擇的原因是我喜歡,我查過所有大學的科系,因為是插班考試可以選科系去念,我選擇了心理。..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買過書?如果你在博客來找到一本書之後,你怎麼決定是否要買它? 博客來上面的內容除了出版社的文案,別人的推薦文和目錄,作者的自序之外,還有什麼讓你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的資訊嗎? 如果有兩本同樣的書,一個地方露出部分吸引你的書,而另一個地方都沒有,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購買?
    Thumbnail
    年近三十,開始漸漸體會到以前長輩們經歷過的驚慌感 有一種時間怎麼不見了,畢業後到現在五、六年的時間,怎麼好像也沒做什麼事?然後就來到這把年紀 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這個年紀是區分新鮮人和職場老鳥的標的 三十歲前做錯事很多前輩會說沒關係,改過就好,三十歲後只會被人翻白眼 在現在這家公司莫名其妙的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心理師有很多的想法值得用筆表現出來,這也是心理師在個人品牌營造上的優勢。以往我也曾經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完就放在部落格裡,認為既然是網路,就會被搜索到自己的文章的。 後來慢慢地發現,似乎會看到的人一個巴掌就數完了,好幾次我自認為是好的文章,竟然閱覽人數頂多十幾個,而且都是認識的人。 經過策略性的改變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多數的在職者擔心沒有刻意去學習某些專長,便感覺不可能有個人品牌的產品,其實缺少了一個部份—「盤點優勢」。長期守著一份工作,在其中做到極致,這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這也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對外的視野和對內的觀點。對外的視野指的是看不到外面的資源,雖然周遭有許多資源書籍、課程等,由於都在同樣一份工作...
    Thumbnail
    「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這是還沒離開目前工作之前,我們所需要思考的,而這個問題有兩個迷思。 首先,繼續工作會累這是沒錯,然而做不一樣的工作卻是休息。 迷思二則是,我們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階段,仍然是用「僱工」心態去想這份新的工作,這是多數長期在職場思維被框架起來的結果,
    Thumbnail
    最近經常在臉書上看到做個人品牌的朋友分享著自己讀書的心得,應該很多人會好奇,個人品牌的人不就自己做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閱讀不同種類的書?有甚麼優點讓大家都在作呢? 總而言之,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時,千萬別浪費所有可以讓自己的能力增加和能夠曝光的機會,只有持續的這樣做,這個品牌才有機會讓需要的人看見。
    Thumbnail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大學生留下下面的問題: 「我想唸某某科系,請問未來的薪水好嗎?」這個孩子很有遠見,已經擔心到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 先說一個我的經驗,在我剛開始想念心理的時候,心理這個行業名不見經傳,而我選擇的原因是我喜歡,我查過所有大學的科系,因為是插班考試可以選科系去念,我選擇了心理。..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買過書?如果你在博客來找到一本書之後,你怎麼決定是否要買它? 博客來上面的內容除了出版社的文案,別人的推薦文和目錄,作者的自序之外,還有什麼讓你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的資訊嗎? 如果有兩本同樣的書,一個地方露出部分吸引你的書,而另一個地方都沒有,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購買?
    Thumbnail
    年近三十,開始漸漸體會到以前長輩們經歷過的驚慌感 有一種時間怎麼不見了,畢業後到現在五、六年的時間,怎麼好像也沒做什麼事?然後就來到這把年紀 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這個年紀是區分新鮮人和職場老鳥的標的 三十歲前做錯事很多前輩會說沒關係,改過就好,三十歲後只會被人翻白眼 在現在這家公司莫名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