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只要你願意發問,你就比別人優勝多一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戴爾·米勒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三至八人,並讓他們閱讀一篇文章。工作人員刻意將文章寫得十分深奧,正常沒有參加者能夠在實驗時間內明白文章內容。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走到實驗人員所在的辦公室發問。實驗完結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填寫一份問卷,表示自己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估計其他人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結果,在實驗過程中,並沒有一位參加者主動向工作人員提問,而他們填寫問卷時坦誠表示自己其實對文章內容不知甚解,但他們卻認為一起參加實驗的其他參加者對於文章理解程度比自己高。 

  

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工作人員在實驗開始時已經提到,參加者能夠隨時向他們發問,但參加者顯然因為害怕出醜亦尷尬,即使看不明白也不願意發問,畢竟他們發問時要經過其他參加者的位置才能來到實驗人員辦公室。這說明沒有人甘願在其他人面前示弱,即使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也只願默默承受,甚至有解決辦法也不願意採用。更有趣的是,參加者雖然看到其他參加者也沒有發問,但他們卻會認為其他人不發問是由於他們已經認識文章內容,故無需發問,其實真相是所有參加者對於文章內容都不了解。 

  

人們這種心態是導致成長效率降低原因之一。人總沒有可能懂得所有知識,我們發現越成功人士越謙卑,越願意發問。筆者曾經看過一個研究,隨着一個人知識增加,他同時認為自己懂得的知識越少,因為透過增進知識,我們會發現這世界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日常看書除了豐富我們知識,更加讓我們了解自己不足,每打開一本書看到新知識,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更懂得謙遜學習。 


更多文章: 

https://www.benarticle.com/

Ben哥哥透過一篇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知識,希望對於大家人生有一些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參加者都是由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組成。有些小組由一位參加者及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有些小組則由一位參加者及數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簡單來說,每組只有一位真正的參加者,其他成員都是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在實驗過程中,由工作
早前,香港發生一宗駭人的謀殺事件,可憐的女死者慘遭分屍,案件兇殘程度引起全港嘩然。大家覺得兇手一家已經冷血到沒有人性,竟然能夠為了金錢向一位持續為自己施加援助的恩人下毒手。這案件讓筆者想起,如果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路人在爭吵,我們會主動調停,甚至協助形勢比較弱的一方嗎?大家還記得此前幾年香港曾經發生「
最近閱讀了傑洛米.迦奇撰寫的《創新大未來》一書,其中一節提到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倚賴過往數據,即使兩者看起來毫無關聯,十分有趣。筆者現列舉一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一:羅馬時期的四輪馬車車輪寬度1.4米;     二:英國及美國等鐵路寬度正常為1.4米,即使新型的高速鐵路也維持着這寬度;
在《一百種沉默的模樣》一書中,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話說,他求學時代在一間以寄宿生為主的學校唸書,全學校只有三名學生是早上到校,晚上由父母接回家中的日讀生,其他學生則需要留宿學校。這些寄宿生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隨意跟父母談天,只能夠在特定時間透過信件和父母聯繫。對於蕭克羅斯這些極少
有天,上司說:「我想就一個產品設計跟你商討一下。」同事就仔細耹聽著上司意見。原來,上司認為那產品設計的顏色有點不美觀,認為需要作出修改。補充一點的是,這產品設計是由客戶親自設計並確認的。同事就跟上司說:「這產品是由客人親自參與設計,他們顯然是較喜歡這設計,我們最好就不要改動,因為經他們對自己有份
相信大家對於不同時事議題都會有著不同意見,有時候我們更加會像導師一樣就不同事件作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判斷是否合理呢?合理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別人有嚴格要求的同時,我們又是否能夠要求自己做到呢?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就一項道德事件進行批判。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參加者都是由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組成。有些小組由一位參加者及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有些小組則由一位參加者及數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簡單來說,每組只有一位真正的參加者,其他成員都是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在實驗過程中,由工作
早前,香港發生一宗駭人的謀殺事件,可憐的女死者慘遭分屍,案件兇殘程度引起全港嘩然。大家覺得兇手一家已經冷血到沒有人性,竟然能夠為了金錢向一位持續為自己施加援助的恩人下毒手。這案件讓筆者想起,如果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路人在爭吵,我們會主動調停,甚至協助形勢比較弱的一方嗎?大家還記得此前幾年香港曾經發生「
最近閱讀了傑洛米.迦奇撰寫的《創新大未來》一書,其中一節提到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倚賴過往數據,即使兩者看起來毫無關聯,十分有趣。筆者現列舉一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一:羅馬時期的四輪馬車車輪寬度1.4米;     二:英國及美國等鐵路寬度正常為1.4米,即使新型的高速鐵路也維持着這寬度;
在《一百種沉默的模樣》一書中,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話說,他求學時代在一間以寄宿生為主的學校唸書,全學校只有三名學生是早上到校,晚上由父母接回家中的日讀生,其他學生則需要留宿學校。這些寄宿生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隨意跟父母談天,只能夠在特定時間透過信件和父母聯繫。對於蕭克羅斯這些極少
有天,上司說:「我想就一個產品設計跟你商討一下。」同事就仔細耹聽著上司意見。原來,上司認為那產品設計的顏色有點不美觀,認為需要作出修改。補充一點的是,這產品設計是由客戶親自設計並確認的。同事就跟上司說:「這產品是由客人親自參與設計,他們顯然是較喜歡這設計,我們最好就不要改動,因為經他們對自己有份
相信大家對於不同時事議題都會有著不同意見,有時候我們更加會像導師一樣就不同事件作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判斷是否合理呢?合理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別人有嚴格要求的同時,我們又是否能夠要求自己做到呢?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就一項道德事件進行批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途中,導師和書本不是唯一的老師。事實是,觀察力強的人,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值得學習的對象和靈感。 ▋1. 每個人都有你能學的地方 • 同儕寫作快?觀察他們的文獻整理方法。 • 學長姐實驗效率高?看看他們如何規劃流程。 • 甚至連平常的討論,也能啟發你不同的視角。
Thumbnail
常常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 其實是因為你的原生或後天環境使然 例如當你很習慣一次接收並回答多個問題 (這在訊息中很常見) 對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來說都有困難或障礙 可能你的原生家庭很習慣讓你思考好幾個問題 也可能你的職場往來必須用文字精簡扼要地在短時間內傳遞訊息...
Thumbnail
有的人透過提問,可以獲得別人的幫助、可以獲得談判的成功、可以讓朋友說出真心話、可以讓主管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議,但有的人卻不能。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原因很簡單,只因提問的方式和說服的方式不同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Thumbnail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提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而問一個好問題的關鍵,在於它能夠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 「因為每個好問題都是對現狀的一次質疑,它迫使我們跳脫框架,探索更廣闊的視野。」 當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不只在尋求答案,更在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這是增進知識的高效率手段。 問問題也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途中,導師和書本不是唯一的老師。事實是,觀察力強的人,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值得學習的對象和靈感。 ▋1. 每個人都有你能學的地方 • 同儕寫作快?觀察他們的文獻整理方法。 • 學長姐實驗效率高?看看他們如何規劃流程。 • 甚至連平常的討論,也能啟發你不同的視角。
Thumbnail
常常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 其實是因為你的原生或後天環境使然 例如當你很習慣一次接收並回答多個問題 (這在訊息中很常見) 對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來說都有困難或障礙 可能你的原生家庭很習慣讓你思考好幾個問題 也可能你的職場往來必須用文字精簡扼要地在短時間內傳遞訊息...
Thumbnail
有的人透過提問,可以獲得別人的幫助、可以獲得談判的成功、可以讓朋友說出真心話、可以讓主管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議,但有的人卻不能。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原因很簡單,只因提問的方式和說服的方式不同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Thumbnail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提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而問一個好問題的關鍵,在於它能夠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 「因為每個好問題都是對現狀的一次質疑,它迫使我們跳脫框架,探索更廣闊的視野。」 當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不只在尋求答案,更在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這是增進知識的高效率手段。 問問題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