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戴爾·米勒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三至八人,並讓他們閱讀一篇文章。工作人員刻意將文章寫得十分深奧,正常沒有參加者能夠在實驗時間內明白文章內容。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走到實驗人員所在的辦公室發問。實驗完結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填寫一份問卷,表示自己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估計其他人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結果,在實驗過程中,並沒有一位參加者主動向工作人員提問,而他們填寫問卷時坦誠表示自己其實對文章內容不知甚解,但他們卻認為一起參加實驗的其他參加者對於文章理解程度比自己高。
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工作人員在實驗開始時已經提到,參加者能夠隨時向他們發問,但參加者顯然因為害怕出醜亦尷尬,即使看不明白也不願意發問,畢竟他們發問時要經過其他參加者的位置才能來到實驗人員辦公室。這說明沒有人甘願在其他人面前示弱,即使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也只願默默承受,甚至有解決辦法也不願意採用。更有趣的是,參加者雖然看到其他參加者也沒有發問,但他們卻會認為其他人不發問是由於他們已經認識文章內容,故無需發問,其實真相是所有參加者對於文章內容都不了解。
人們這種心態是導致成長效率降低原因之一。人總沒有可能懂得所有知識,我們發現越成功人士越謙卑,越願意發問。筆者曾經看過一個研究,隨着一個人知識增加,他同時認為自己懂得的知識越少,因為透過增進知識,我們會發現這世界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日常看書除了豐富我們知識,更加讓我們了解自己不足,每打開一本書看到新知識,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更懂得謙遜學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