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I不是病,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而非治療和矯正

渡狼/DL
發佈於Reading & Studies 個房間
2023/11/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把那個LGBTI把它擴大成,就是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或是說情緒障礙......」

這幾天社群河道充斥這段話。很難過。為了身邊很多重要的朋友,也為了這個依然不友善的台灣社會。

這裡的分享只是希望,多一個人理解也好,微弱地、緩慢地,一起建構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並不只針對性/別議題,而是對任何面向,陌生的、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都能夠有多一點點的尊重和理解。

需要做的並不多,其實只要認知到,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獨一無二的,身心靈的組成、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遇見的人、感知過的事物、學習的知識、以及愛過的人,還有說不完的好多好多,一點一點把我們構建成更絕無僅有的個體。

某種意義上其實可以理解,對於自己陌生的事物,人大多是親近熟悉、遠離異己的,進而選擇用既有的知識體系嘗試解釋。或許是循著自己所理解和相信的醫學或科學,又或許是自身同溫層中的主流價值觀。尤其是在既存的主流結構和規則中取得某層面成就的人,更容易擁戴主流價值的正當性。

對於具備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在急著貼上標籤、掛上評價之前,不妨先試著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這也是這篇文章最主要想談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所強調的「反身性」(reflexivity),或許可以帶給這個世界一點改變。我們的每個行動、每個想法、每個判斷,其實都連結著我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能力,也基於我們所處的環境、社會地位、各式資本、所學所經歷。如果可以有意識地覺察、思考、分析,未必一蹴可幾,但至少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何會如此行動、為何會萌生這樣的念頭,也將會更了解自身的優缺、具備的資本、擁戴的價值、以及不足之處。

所謂的多元共融(DEI),最重要的也是認知到每個人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世界都並不相同。從生理結構、心理狀態和情緒、個性、長相、家庭關係、財富等等,甚至很微妙的,或許每個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存在著說不清楚的些微色差,或許我們實際認知到的各種顏色都稍有不同,但這並不存在著誰錯誰對、誰「正常」誰又「有障礙」。

回到最微小的期盼,並不敢奢望這樣幾個字的分享就能改變人們看待社會、看待異己的觀點,更難因此改變特定對象。但如果能多一個人願意,縮減「以自己為『正常』標準」的信仰,在面對每個其他人、和他們身上的各種特質時,減少標籤化的認知,單純地看待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欣賞很好、無法交好也無妨,至少不會也不應該是基於各種標籤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比現在更柔軟一點吧?


raw-image

圖源:Pexels


69會員
169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