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I不是病,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而非治療和矯正

渡狼/DL-avatar-img
發佈於Reading & Studies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把那個LGBTI把它擴大成,就是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或是說情緒障礙......」

這幾天社群河道充斥這段話。很難過。為了身邊很多重要的朋友,也為了這個依然不友善的台灣社會。

這裡的分享只是希望,多一個人理解也好,微弱地、緩慢地,一起建構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並不只針對性/別議題,而是對任何面向,陌生的、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都能夠有多一點點的尊重和理解。

需要做的並不多,其實只要認知到,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獨一無二的,身心靈的組成、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遇見的人、感知過的事物、學習的知識、以及愛過的人,還有說不完的好多好多,一點一點把我們構建成更絕無僅有的個體。

某種意義上其實可以理解,對於自己陌生的事物,人大多是親近熟悉、遠離異己的,進而選擇用既有的知識體系嘗試解釋。或許是循著自己所理解和相信的醫學或科學,又或許是自身同溫層中的主流價值觀。尤其是在既存的主流結構和規則中取得某層面成就的人,更容易擁戴主流價值的正當性。

對於具備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在急著貼上標籤、掛上評價之前,不妨先試著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這也是這篇文章最主要想談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所強調的「反身性」(reflexivity),或許可以帶給這個世界一點改變。我們的每個行動、每個想法、每個判斷,其實都連結著我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能力,也基於我們所處的環境、社會地位、各式資本、所學所經歷。如果可以有意識地覺察、思考、分析,未必一蹴可幾,但至少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何會如此行動、為何會萌生這樣的念頭,也將會更了解自身的優缺、具備的資本、擁戴的價值、以及不足之處。

所謂的多元共融(DEI),最重要的也是認知到每個人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世界都並不相同。從生理結構、心理狀態和情緒、個性、長相、家庭關係、財富等等,甚至很微妙的,或許每個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存在著說不清楚的些微色差,或許我們實際認知到的各種顏色都稍有不同,但這並不存在著誰錯誰對、誰「正常」誰又「有障礙」。

回到最微小的期盼,並不敢奢望這樣幾個字的分享就能改變人們看待社會、看待異己的觀點,更難因此改變特定對象。但如果能多一個人願意,縮減「以自己為『正常』標準」的信仰,在面對每個其他人、和他們身上的各種特質時,減少標籤化的認知,單純地看待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欣賞很好、無法交好也無妨,至少不會也不應該是基於各種標籤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比現在更柔軟一點吧?


raw-image

圖源:Pexel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渡狼/DL
111會員
263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渡狼/DL的其他內容
2024/11/27
隨著ESG浪潮的興起,企業正積極推動永續城鄉的發展,並採取多元策略以實現低碳與資源再利用的目標。本文分享企業如何運用綠色科技、ESG導向策略、智慧化建設、循環經濟,以及社區共生等方式及機會,來平衡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福祉,進而促進城鄉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4/11/27
隨著ESG浪潮的興起,企業正積極推動永續城鄉的發展,並採取多元策略以實現低碳與資源再利用的目標。本文分享企業如何運用綠色科技、ESG導向策略、智慧化建設、循環經濟,以及社區共生等方式及機會,來平衡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福祉,進而促進城鄉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4/11/26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本文列舉老年人常見的幾種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等,並提供健康管理建議,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定期檢查等,可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並延緩疾病發生風險。如果中和一帶的朋友有任何銀髮照護相關需求,歡迎洽詢「欣亞長期照顧事業」
Thumbnail
2024/11/26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本文列舉老年人常見的幾種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等,並提供健康管理建議,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定期檢查等,可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並延緩疾病發生風險。如果中和一帶的朋友有任何銀髮照護相關需求,歡迎洽詢「欣亞長期照顧事業」
Thumbnail
2024/11/06
隨著高齡化進程加速,許多年輕人開始思考晚年生活的安排,如何讓銀髮族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並且能夠獲得社交和體能的維持。適合銀髮族的生活規劃及活動,包括老人活動中心、公園健身步道和運動團體、社區大學課程等,幫助長輩們在社區中融入並享受豐富的學習及社交機會,同時提升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2024/11/06
隨著高齡化進程加速,許多年輕人開始思考晚年生活的安排,如何讓銀髮族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並且能夠獲得社交和體能的維持。適合銀髮族的生活規劃及活動,包括老人活動中心、公園健身步道和運動團體、社區大學課程等,幫助長輩們在社區中融入並享受豐富的學習及社交機會,同時提升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MBTI功能在文化環境中的影響,包括功能的強化與擴大,以及壓制與棄置,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內在需求,榮格認為超越功能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Thumbnail
MBTI功能在文化環境中的影響,包括功能的強化與擴大,以及壓制與棄置,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內在需求,榮格認為超越功能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Thumbnail
MBTI是由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試圖瞭解人類的天生認知態度。榮格相信生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這使得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後天環境而改變。文章中強調了個體化意識的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天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所處社會情境的思考。
Thumbnail
MBTI是由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試圖瞭解人類的天生認知態度。榮格相信生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這使得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後天環境而改變。文章中強調了個體化意識的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天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所處社會情境的思考。
Thumbnail
在團體中我與一位病友分享「這個狀況在我們的病裡很正常。」頓時,我猛然覺察,正不正常那條線我不知道該怎麼界定。 結果我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別去劃分了。我們一定都有一樣的經驗,看一件事、一個人很快會幫做出評論、為對方貼標籤,不管是正面或反面。
Thumbnail
在團體中我與一位病友分享「這個狀況在我們的病裡很正常。」頓時,我猛然覺察,正不正常那條線我不知道該怎麼界定。 結果我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別去劃分了。我們一定都有一樣的經驗,看一件事、一個人很快會幫做出評論、為對方貼標籤,不管是正面或反面。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如果能多一個人願意,縮減「以自己為『正常』標準」的信仰,在面對每個其他人、和他們身上的各種特質時,減少標籤化的認知,單純地看待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欣賞很好、無法交好也無妨,至少不會也不應該是基於各種標籤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比現在更柔軟一點吧?
Thumbnail
如果能多一個人願意,縮減「以自己為『正常』標準」的信仰,在面對每個其他人、和他們身上的各種特質時,減少標籤化的認知,單純地看待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欣賞很好、無法交好也無妨,至少不會也不應該是基於各種標籤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比現在更柔軟一點吧?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你必須學著去適應它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學會去適應這個環境」,學著 “融入” 大家,但實際上,對於任何人,任何一個有獨立意識的生命個體而言,究竟,是讓他毫無保留的做自己比較好,還是要委曲求全,逼迫自己去迎合這個大環境 這篇一樣要延續「身心健康系列」這個主題,我大概再寫個一兩篇,就會暫時結束這
Thumbnail
你必須學著去適應它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學會去適應這個環境」,學著 “融入” 大家,但實際上,對於任何人,任何一個有獨立意識的生命個體而言,究竟,是讓他毫無保留的做自己比較好,還是要委曲求全,逼迫自己去迎合這個大環境 這篇一樣要延續「身心健康系列」這個主題,我大概再寫個一兩篇,就會暫時結束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