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這本書確實不同凡響,確切地說,是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禮物!如果要說名不副實的話,那麼或許可以將此書改名為:給心理治療師和病人的禮物。因為病人也可從此書瞭解如何投入治療才能獲得最好的療效,以及“理想的”心理治療師應是怎樣的,借此加強對玄象叢生的諮詢界多一些甄別能力。這本書語言樸實,絕非厚重的理論類教科書,其間佈滿了極具實用性的案例、建議甚至話術,我簡直愛不釋手,反覆品讀。其實用性到什麼地步呢?我讀了之後馬上就用(雖然心理諮詢和占星諮詢有差別,但相互吸收借鑒是完全可能的,這也是本文的目的),而且馬上就產生了效果!
如果讀者覺得如上“推銷”太過強勢的話,可以瞭解下:在豆瓣心理諮詢圖書Top10排行榜中,此書作者歐文•亞隆一人就佔據4個名額!分別是Top1,3,4,6。這真是絕無僅有。事實上,對心理諮詢及治療稍有瞭解的人,都會知道亞隆的鼎鼎大名,是當今國際存在主義治療及團體治療的權威人物。然而,他的書籍讀起來一點也不強勢或過於個性,反而平易近人,在足夠接地氣的同時,流露著關懷、自省和感動。無怪乎他大概是精神醫學權威中最受歡迎、最多產的作家。
下文,我將列出此書的十處金句,並從占星諮詢的角度,品讀和反思。然而,繼續之前,我也想列出對此書的兩處疑問。
第一,在初讀此書時,不少文字、案例都是相當感動我的。我逐漸浮現出東方的聖人孔子一直宣導的仁者形象。作者在工作中體現的共情、負責任、奉獻精神等等,說到底都是基於“仁”的擴充。書中提到的諸多建議和警示,表面上是一種技術,但離不開“仁”的支撐。仁術以仁心為本。既然如此,倘若一個沒有仁心、或者仁心不純、不夠的人,僅僅靠這些仁術,可以成為好的醫者嗎?
回顧當下的社會環境,尤其是本人以及熟人、朋友多年來經歷的種種或大或小的醫療事件,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所有所有的感受,那便是——
唉!
如同曾仕強教授預言的,二十一世紀會缺水、缺糧……但最缺的是,還是一個字——
德!
這種論調或許顯得過於悲觀。但借此我想傳達的是,這本書的本質,或許是建議、警示、技術之外的東西,那種更純粹、更自然、更簡單、更不被章法限制的東西。這種東西變得越來越寶貴、越稀有了,所以值得更珍視、更努力。
第二,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是,倘若一個具備仁心和理想的人,切實按照此書的教導去做了,我真擔心——他會被累死。心理諮詢工作本來就是非常強調同病人深入融合、交流的工作、身心高度投入的工作,作者在此書中也反覆強調要跟病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我相信作者在現實中確實是這樣做的,但這種做法有多少可複製性或者普適性,似乎值得深究。現實中,哪怕跟一個人——比如你的伴侶——建立成功的親密關係,已經很難了,這需要持續的發現、調整、經營、克制。更何況要跟多位病人建立並長期保持如作者期許的那般親密、深入、彼此暴露又相互促進的關係。信任,本來就是人類社會極度稀缺的礦產。更何況,在此書出版後二十年的現在,文化、科技、關係層面的變化已與起初大不同了。個人的空間被各類訊息壓榨到寥寥無幾,真實存在的關係已經越來越難——毋寧說親密的關係、信任的關係!
因此,這種背景下,強調與病人的深入互動的同時,建立並維持與病人的界限感也是必要的。我相信作者完全明白這一點,但此書放到現在來讀,似乎需要更加強調、突出這一點。如何在與病人建立界限的同時,保持深入交流、共情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精微的技能。忽略個人界限感的治療師,要嘛自己逐漸被工作負荷拉胯,要嘛在治病救人之前自己卻變成病人,要嘛激發出對立面:出於自保或報復,過於強調界限感,而變成沒有人情味的、冷冰冰的機器(注意這個表面熱鬧的時代處處透露的這一跡象!),或者完全變成壓榨、操縱病人的商人。
以下僅列出10處語句,以及從占星諮詢角度端視的感悟。在借鑒本書宣導的心理諮詢的建議的同時,我也力圖闡述本人不斷反思的占星理念。這個譯本我覺得相當糟糕,所以列出的譯文,部分詞句經本人“擅自改動”,是我經過比對英文原版後再自行校飾的結果。
診斷,論斷,任一種“斷”,都是對確定性乃至“我見”的執著,這反而阻礙我們看到真相。但客戶和諮詢師都喜歡“斷”的方便、直接和安全。解盤及諮詢的過程中,腦袋放得越空,越認為“我不知道”“我瞭解的還不夠”,反而越容易吸收靈感,獲得新一輪的洞見。我的經驗是,我看的星盤越多,我越是敬畏星盤、宇宙的多元性,我越是不敢“斷”。我曾經以為這是源於我的技法不夠,並為此惡補、瘋狂。但一個不可阻擋的聲音和力量卻堅持呐喊:任何一種可以稱得上智慧的學問,一定導向開放性和不確定性。這不僅最終讓我放鬆和謙遜,也讓我明白我要向我的客戶、向這個世界傳遞的精神本質:擁抱生命的可能性,運命而非命運。
心理治療更強調第八宮:與病人之間深入、密集、暴露的彼此能量交互。而占星諮詢更強調第六宮(和第十二宮):説明、療愈、服務、融合與神性。這種區分並非絕對,當然也彼此交融。後者需借鑒並吸收前者(比如此處提到的被對方影響),但也要看到區別。此外,占星諮詢中技術(第六宮)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心理治療更強調人際互動或“深交”(其技術也是以此為本)。
直接說出你的困境。
當占星師將自己定位為比客戶更強大、更智慧的靈魂的時候,即便他確實出自助人之心,承認錯誤或困難這種事他也做不出來。他尚未征服小我。只有當他將自己視作客戶的旅伴,他也在學,而且從客戶中學,他才具有表達自身脆弱的勇氣——不管這種脆弱有關治療還是有關占星師個人。這種表達因為促進了雙方的融合,而促進了療愈。
如同客戶一樣,諮詢師可能執著於追求可控性、效率或安全感將諮詢的過程變得土星化、格式化,從而造成療愈的乾癟、堵塞和無力。與此相對,海王星式的諮詢則是流動的、自發的、此時此地的。諮詢師是隨機應變的,甚至是隱藏于客戶之後的,他使用比喻、故事、畫面等委婉的語言。如果一定要承認占星諮詢中的“神諭”成分,那麼大概這才是神諭的內涵。
我曾經很遺憾大概有一個理想此生很難實現了:我要做一個自由而放肆的藝術家。但在從事占星實踐的過程中,我慢慢發覺藝術的成分無時不在:不僅體現在解讀的獨處時刻,還體現在與客戶的互動中。解讀的作品本身就是(而且必須是)大膽而獨特的創作:我在譜曲,我在沉吟,我在潑墨。而與客戶現場的互動,猶如即興共舞,時而熱辣時而溫和。由之造成的意猶未盡、百顧不厭的效果,滌蕩到靈魂深處。然而,這種視角和能力(當然,這種藝術家的造詣,我相差的還太遠太遠),是通過閱讀占星書籍和參加培訓課程(土星式能量)難以企及的。
不僅要活在當下,療愈也要發生在當下。這是海王星代表的療愈力量的又一體現。
如果占星師過度看重星盤(所謂盲解),而忽略了星盤之外更大、更真實卻是無形的星盤的話,那麼,要嘛他對星盤解讀的理解過於狹隘,要嘛他只是基於自我膨脹而顯擺自己的特殊能力。紙面的星盤之外,有著無窮的資訊、能量,全都無聲無息地、自動地解讀著原始星盤的一切;抓住並利用它們,這不僅是要求,也是方便。不做“井底之蛙”。
我曾遇到客戶前後提供的資訊差別如此之大,甚至可謂天壤之別的情況。這也提醒我,要充分利用互動中的所有材料:背景陳述、此時此地的事件和感受、星盤。這本身也是個整合過程,如同解盤時經常強調的“三角凳”原理一樣。過於倚重或完全孤立地使用其中之一,只會誤入歧途。
風元素對諮詢師確實重要。但若因此,只重言語、解釋,而忽略了行為與鼓勵(火)、感受、融合與不確定性(水)、可靠度與現實(土),那就失之偏頗。
法無定法。
因為我們從事的工作的特殊性,客戶對我們的認可(或者指責)可能的原因(包括心理動機)相當複雜。將客戶的認可簡單地歸功於諮詢師的能力,是一種相當主觀甚至自大的行為。我一直認為,將客戶對我們表示認可的語言(尤其那種誇張的、帶著強烈情緒的),作為自身能力的證明進而作為行銷的手段,是不夠嚴肅、甚至膚淺的,這未必是對現有及未來的客戶群體(包括表示認可的客戶本人)的尊重,而且有悖於這份職業賦予的內在的、神聖的屬性。更不要說當下商業環境裡這種公開的認可的真實度、可信度了。
我個人在國內的觀察是:除非病人主動向醫生告知看過哪些醫生、採取過哪些治療方案,醫生很少主動問及病人已經嘗試過什麼乃至治療史。甚至,當下的醫生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之前的醫生或治療方案表示出一種鄙夷不屑的態度!說到底,這還是一種自我心在作怪。如果在占星諮詢中引入這種做法,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從三方面著手詢問客戶:①Whether:之前已經做過心理諮詢或占星諮詢嗎?②Why:如果做過,為何現在要再做一次?③Good/Bad:之前做過的諮詢有哪些讓你滿意以及不滿意的地方?
以上十處摘錄根本不能概括本書的金玉良言。更完整的摘錄及感悟(共30處)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