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吸引力】想要的,一定可以實現嗎

2023/11/2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當我開始留意能量和吸引力的作用,才發現網路上的文章,一大堆人在寫,早就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很多人把能量和吸引力當成無所不能的神秘力量,而忽略了開發自性潛能,為世界服務奉獻造福人群,才是真正使用能量和吸引力的最大效益。能量和吸引力不是拿來作為私欲享樂,也不是想要獲得世間的財寶,向外求取的捷徑。

我曾經寫過的文章,就提到我們所意識到的外在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是變異的,是不長久的,只有心靈世界的開發,才能真正讓我們感到富足與幸福。

而心靈世界是需要淨化的,拿掉障礙我們的習性、觀念及負面情緒,得到平靜與安寧的心境,找到真實的自性,然後,對外境不再執著、迷惑與煩惱,而能夠享受心靈的自由與和諧。

其實宗教信仰,能量和吸引力本來就存在的,只要說法不同,實踐的方法也不同。

如果不能善用能量和吸引力,是不會為自己帶來好的結果,反而會助長自己錯誤的行為。

我為什麼會這麼說?

這是我看到網路上,竟然有一種說法是,只要你想要的都一定可以實現。就是鼓吹思考成為現實,這是可能的嗎?

於是,我想到業力和因果,這是很多宗教為什麼勸人為善的關鍵。

當我們不了解能量和吸引力的作用,並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裡面有很大的成功元素在於因緣,就是自己是否具備那樣的因緣條件?

所以,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不認識自己,妄想麻雀變鳳凰,那是很可笑的事。電影是娛樂大眾,並不可信。不過,有的人想要飛上枝頭,也得要有條件。然而,福報若不具足,可能得到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快樂。

年輕時,聽過太多嫁入豪門的悲劇,都是真實存在我身邊的朋友的親人,見識到豪門深似海,不是我們想像那麼輕鬆自在。多少權力鬥爭或是恩怨對立,對一個平凡人家的姑娘,懷抱愛情的美好,最後都破滅了,還要承受下去,為了面子,為了當初的選擇,令人不勝唏噓。

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力與因果,只有選擇自己可以承受,也跟自己相似的條件,相處起來才能真正幸福。

所以,門當戶對,就是業力與因果的條件匹配,也就有了古代的指腹為婚,這是可以理解的。

當我們認清自己的條件,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單憑思考就能成為現實。這句話只是在提醒我們要留意思考對我們的影響力。悲觀的思考會導致悲劇,樂觀的思考會迎來喜劇,是有其道理的。但並不是我們想要一夕致富,就能成為現實。

所以,我對於提倡思考就能成為現實,鼓勵人們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富裕生活,想要有多少錢,就能有多少錢,這實在是匪夷所思。沒有努力付出,怎麼可能靠想法,就能得到財富呢?

這不就像我年輕時,聽說有人學到如何致富的方法,但是最後那些財富到手了,又能留在身邊多久呢?

我希望能量和吸引力是給予人們希望,而不是製造悲劇的錯誤知見,所以,特別從業力和因果來談談,想要的,一定可以實現嗎?


業力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因此世間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迴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迴的動力,稱之為「業」;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
各人所造的善、惡諸業,往後必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當招感果報的受果、受時俱定,稱為「定業」;反之,受果、受時俱不定,暫不受報,則稱為「不定業」。
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才能結果;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諸緣具足,則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自然業果的成熟亦慢。
不過,儘管果報有遲速,可以肯定的是「因果不會消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也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因果業報,如影隨形,眾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一旦遇緣,必起現行,而且「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必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來抵銷應得的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表示惡因,若多加以善因的淡水,則可沖淡惡果的鹹味,轉為甘美。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業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它是意志力的反應,這個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推動我們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輾轉相生,就形成一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因此,業有如念珠的線,維繫著眾生的生命,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輪迴不已。

……

從上面的譬喻可以知道人的禍、福、窮、通,都是自身的業力所感,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造什麼因,就得到什麼結果,善惡果報須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明、上帝能夠賞賜禍福,也不是閻羅鬼王可以任意司掌賞罰。我們要能夠確實的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教科書】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977


因果

壹、何謂因果
幾千年來,存在中國人心中「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善惡觀念,維繫著我們社會的道德於不墜,這種具有「懲惡勸善」之功的法則,就是因果觀。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在佛教教義體系中,因果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是闡明「緣起」法則,使明白易懂的一種道理。一切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從它的原因所生成,「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將這種因果關係表現得最明顯,最易為人所知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現象莫不如此。所以,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係。

……

肆、對於因果應有的正確認識
佛教所說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殊為遺憾!我們對因果應有如下的正確認識:
一、因果非宿命論
因果觀並不是宿命論,宿命論認為:一切得失成敗,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而因果的觀念則認為: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裡,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日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因緣果報不同。經上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
《因果十來偈》說: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瘖瘂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從這些偈語中,可以知道,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醜陋,都是有因有果,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由於行為能決定自己的幸與不幸,因此對於過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斷的努力,使它轉變為幸福。所以,因果觀是肯定努力、上進、修行,是充滿樂觀進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處、信仰、道德、健康、經濟等,都各有其因果關係。譬如肚子餓了,吃飯就能解飢,吃飯是因,腹飽就是果;又如一個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賺了很多錢,努力是因,賺錢就是果。
然而,有人對因果的認識錯誤,因此對信仰就有很多不正當的要求,比如吃素為求身體健康,拜佛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發財,這都是錯亂因果的謬見。其實,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財富有財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體健康,就必須調心行善,多作運動,注意保健,心安自然體泰;若要財源廣進,就必須多結善緣,勤苦耐勞,信守承諾,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後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財富上的果,那就錯亂了因果,不能正確的認識因果。
經上說:佛的境界不可思議,眾生的因果業報也是不可思議,了解因果的複雜關係,也就體證了佛法的真諦。
三、果報自作自受
世間上雖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卻有漏洞,有時還會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絕對的公平。唯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誰也逃不了。
因果報應在時間上雖有現報、生報、後報等「三時報」之分,但是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為善者必獲福,作惡者必遭殃,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久暫,只要因緣成熟,必定要受果報。譬如一粒種子埋在泥土裡,一旦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聚合,時機成熟,便能發芽抽枝,開花結果。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又說:「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了解果報自作自受的道理,我們就應該行善積德,切莫造下惡因,一旦嘗到惡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為,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因果報應不是權勢所能左右,鬼神也無法操縱,上天更無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惡行為的測試依據。經上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必能為此生、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生活。

出處:第三類【教科書】 /043-070佛教叢書(共28冊) /043佛教叢書1 教理(1)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 /p170 第三篇 因果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88

33會員
144內容數
無用之人,就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