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過半,正午艷陽依舊熾熱得讓人吃不消,但早晚溫差已大,終於迎來桑葉變黃的經霜時節。
老早就聽說桑葉經霜變成神仙方,如《本草撮要》云:「桑葉經霜力全力厚,老更佳。」《本草圖經》也記載:「桑葉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時採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
但有的典籍認為不只要霜打,甚至要雪壓的桑葉才具有上乘的品質與療效,如《齊民要術》云:「桑,十二月為上時,正月次之,二月為下。」《百草鏡》有更具體的描述:「須大雪壓過,次日晴采下,綫穿懸戶陰乾,色青黑,風吹作鐵器,故名鐵扇子,冬至後采者良。」
中藥向來注重採收的季節,甚至會特別注重藥材採收的節氣,像這種晚秋至初冬經霜後採收的桑葉,被稱為「霜桑葉」、「冬桑葉」或「晚桑葉」。
但,桑葉為什麼要經霜才具有非凡的效用呢?
其實在中醫用藥上,有分春夏桑葉與霜桑葉的區別。
春夏的嫩桑葉,因秉受春夏的生長之氣,有向上、向外升揚的作用,是一味性味辛涼的升散之藥;至於霜降節氣的桑葉,因秉受秋金的肅殺之氣,秋收冬藏準備落葉歸根,此時節的桑葉質性有別春夏的嫩桑葉,具向下、向內收降的沉降作用。
以同樣治乾咳、以桑葉都是君藥的方劑為例,治療風熱型感冒的「桑菊飲」,用的就是以春夏的嫩桑葉為君藥,可清除較為輕淺的風邪,起到疏風清熱的解表作用。而「清燥救肺湯」則是重用霜桑葉為君藥,取其得秋之全氣,針對人在秋燥時節容易因燥邪傷肺,可起到清燥、降氣、潤肺、止咳之功。
也就是說,春夏的嫩桑葉與秋冬的霜桑葉並無好壞之分,因二者的質性與功效是相反的,端看用藥的需求而定。
霜桑葉在秋燥時節既然有很好的保健之功,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霜桑葉的製作與應用:
作法:採葉大而肥、色黃橙者為佳的霜桑葉。洗淨後,用熱水殺菁一分鐘,再用文火焙乾至表面乾脆即可沖熱水泡茶。
這款霜桑葉茶容易做,清香甘醇、喝起來很舒服,感覺很能緩解秋燥喉嚨的不適,還有對眼睛也很好,我本就有眼睛容易疲勞、見光或迎風流淚的毛病,喝了之後覺得舒緩不少。
霜桑葉還是一帖止盜汗的神藥,典籍上記載了不少實例,桑葉因此被譽為「收汗之妙品」。元代醫書《丹溪心法》中寫到:「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意思是將霜桑葉研成末,用米湯調服,能治療盜汗。
可將焙製好的霜桑葉打成粉末,取粥上的泔(米湯)沖服飲用。還蠻好喝的,特別是做完運動,溫溫地喝上一杯,真是清香又舒爽!
以前曾蒸餾過桑葉純露,只是當時用的是春天的桑葉,喝起來有個酸酸的桑葚味,感覺頗為清爽。我喜歡那味道,因此整瓶都是被我喝光了,清代的《本草備要》稱其「治目疾,去頭面風熱。」利用這次採收,又蒸了一瓶霜桑葉純露。
這是出自《醫方集解》的藥方,由桑葉末加上黑芝麻與蜂蜜配製而成(參考醫砭 4:1:4比例),有滋補肝腎、明目養血、治療脫髮、澤潤肌膚等養生美容功效。
美容效果姑且不論,重點是很好吃。只是按醫砭的比例,搓出來的丸子太濕、膠著性也不是很好,如果說將桑葉末調入芝麻糊,效果應該也差不多吧。
感覺霜桑葉所蘊含的養分似乎特別豐富,殺完菁後的桑葉摸起來黏黏的;而在研磨成粉末時,調理機的刀片也沾了一層黏糊糊的桑葉粉,用手指揩下來嚐,帶點微微的甜味,就覺得這經霜的桑葉確實飽含了養分。
-----------------
有關桑葉的功效,目前已經獲得很多的研究,不但可止消渴、降血糖、降血壓,還有很多抗腫瘤、抗發炎的活性,就請大家自行去搜尋了。
名醫張步桃在1996年曾發表一篇〈日本人全心鑽研桑葉大補帖的秘密〉的文章,談到日本人積極研發如何萃取桑葉的成份,以做為未來的超級食物。確實日本是最早研究與開發桑葉保健食品的國家,其市場上有十幾種保健食品,更將其開發成各種讓人食指大動的美食,如桑葉麵、桑葉茶、桑葉餅乾、桑葉糕餅、桑葉冰淇凌、桑葉壽司等。讓桑葉的食療充分融入生活飲食當中。
看來我們只是把桑葉當藥用,似乎有點過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