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實體讀書會

2023/12/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實體讀書會台北場來了!

參加一場走讀、講座可能只是一個「投入」、「聚焦」的過程。我們要如何引領「學習者」邁入下一個步驟?

看一次「山椒魚來了」紀錄片,也可能只是「投入」、「聚焦」的過程。看完電影,然後呢?你能做的最小可行性方案是什麼?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這本書依循這個流程在介紹:投入—〉聚焦—〉調查—〉組織—〉建立通則—〉遷移—〉反思

raw-image


我回顧我最近的學習經驗,哪些課程或是活動,我自己的學習路徑有進行到「遷移」步驟,其中之一就是2022年8月合歡山的研習!當時合歡山的研習, 我們分組後要準備三天份小組的午餐行動糧。有一個大前提:要用自己帶的容器去買,不要產生多餘的塑膠垃圾。這裡沒有談登山輕量化,但是要談理念及原則。最後我們還吃得很「漂亮」! 研習結束,然後呢?漸漸地,我將這個習慣化為我的「通則」,並且「遷移」至我的生活中,直到現在。


從「投入」開始,最終的目標就是 「遷移」,它包含著運用、證明、行動。在「遷移」之前,你需要建立「通則」。

讓我用自己的一句話來說「通則」、「遷移」這章。

「通則」是以「特殊性經驗」,去建立一個「普遍性」適用的論述。

「遷移」是藉由建立通則,學習者可以將此概念遷移到不同領域及事件去進行。

對我而言,這本書談的「概念」,會讓我自己想要成為如此思考的「人」。這已經無關乎是否是教育者,它只是剛好應用在教學現場而已。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這本書中每一個主題章節,都附有許多教學執行「策略」、操作實例等。而讀書會寶貴的是,它能匯聚現場的疑問。在今年的線上讀書會,大家提出一些疑問:

#要完整跑過七個階段,時間很不夠用,該怎麼分配?
#這些策略,對於低年級的孩子真的可以適用嗎?
#怎麼選出適合的概念透鏡?
#概念聚焦需要進行到什麼程度?
#如何讓學生對於各種調查方式有初步的瞭解?例如:除了閱讀專題報告範例,還有哪些方式?
#如何依對象年齡層選擇適合的組織工具?
#怎麼增進教育者協助發展通則的能力?
#教育者需要具備什麼能力以協助學生發展通則?

每一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珍惜的是眾人合力嘗試解答的過程。


明年我們要在台北開一團實體居家讀書會。

每個月一次的週日下午 3:00 - 4:30,在捷運台北橋站(橘線)附近。

每次會討論大約兩個章節。希望大家可以事先讀過相應章節,讓寶貴的相聚時間可以著重在內容、案例討論,甚至教案分享上。


日期分別是:

2024, 1/14、2/18、3/17、4/21、5/19、6/16。


報名連結放在此:https://forms.gle/g3LXu2wBSQyEKReJA

期待一起來讀書!

raw-image



Glueglue
Glueglu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