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奇人物虛雲大師曾經說過:「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即退。」
我們人活在世間,與物的關係比較容易處理,尤其在科技進步的現代,有關衣食住行這些生活所需我們取得容易,不需花費太多精神腦筋。
會讓我們起煩惱的,基本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近的從家人開始,然後同學朋友同事客戶,往來廠商街坊鄰居,便利店理髮店修車行,乃至路人甲路人乙。
生而為人作為群居動物,在生活中我們就不得不經常與人接觸,對於相愛的家人,我們關心他們替他們著想,對於親近的朋友同學也是一樣。甚至不熟的同事,乃至陌生人遭遇了不好的事,我們也難免心生惻隱。這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的愛,也是人性善良與光輝的一面。
如果老公老婆升官,小孩考上好學校。或者爸爸媽媽生病痊癒恢復健康,或是兄弟姊妹買了新房換了新車,又或者朋友同學娶媳嫁女家有喜事,我們都不免替他們感到開心,自己的心情,也因此感染到歡樂與喜悅。
人與人之間又有溝通不良,和利益衝突的可能。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雙方沒有找到妥協之道,也沒有人居中協調,那就形成了對立的狀態。對立的雙方就會互相責怪埋怨,因而心生怨懟,甚至彼此憎恨,這又是人性裡的我執,造成的不良後果了。
不學佛的人也都知道,人在生活中最好就是常保心情平靜,心平氣和身心和諧。但是面對這麼多的人與事,要常保平心靜氣談何容易?像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打坐念經,努力修行。然後,一心清淨的入眠。
隔天天一亮趕著上班,遇到交通壅塞就心浮氣躁。還沒進公司,前一晚的修行,就破功了。無怪乎神秀大師要教我們「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了。
修行功夫好的同學可能修養好,逢小事不為所動。但是一整天下來,要面對許多人處理許多事,還要能維持平心靜氣,就要有相當的功力了。
即使自己心平氣和,與人應對理直氣順。偏偏對方心情不佳情緒不好,無理取鬧,這時一顆清淨心要能不為所動,也實在不容易。
做為一般凡夫俗子,我們的一顆心,就這樣每天隨著所處的境界,上上下下不得安寧。
前面說的,還是明顯會讓人開心生氣的事件。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常常被佛教界引用,就是因為它清楚說明了,在對我們自己身識心識的細微難察後,發現它善變難測。
最近有心理學家提到,氣味會讓人,回到一個過往熟悉的情境。事實上在文學作品裡,就有許多這樣的描述。比如美學家蔣勳老師就提到,菜市場的氣味,會讓他想起小時候,跟媽媽逛市場的記憶,跟情境。
相信同學們,也都有過跟他相似的經驗。氣味只是我們生活環境裡,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因子。但是它卻可以在一瞬間,觸動我們大腦的意識,把我們帶回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前的某個時間點。
在我們似已遺忘的記憶中,不管好事壞事,幸福的事悲傷的事。都可以像電腦主機一樣,瞬間從硬碟叫出來,呈現在我們腦海。
氣味如此,那麼在我們生活環境中,其他更清晰,更明顯的事物呢?會不會勾現出,我們更多的記憶經驗情緒,而我們卻不自知呢?比如說"睹物思人"這件事吧!它常常不是我們準備好,有意識地去看某位故舊相關的物品。而是在不經意看到某件東西,就毫無防備的想起,過去和某人相關的某件事。
你有沒有過,前一刻想往左走,接著起步卻往右走的經驗?你曾經前一秒才想吃滷肉飯,後一秒卻決定吃牛肉麵嗎?你從小到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都像電腦跟機器人一樣,所有的行動,都依照自己的理智指示,在進行嗎?
如果你一直以為,自己像電腦一樣精準,你最好跟身邊的朋友談談,或者去看看醫生。
我們的腦袋,完全不像我們自以為的這麼受控。我們前一夜睡飽精神飽滿,跟我們熬夜,隔天腦袋放空時,針對同一件事,所感知跟處理的方式,往往大不相同(除非是有SOP,不須用腦的機械動作)。
我們在正常情況下,跟感冒發燒全身無力時,處理事情的方法跟態度,也不會一樣。
我們的腦袋,是很不牢靠的!
這麼不牢靠的腦袋,要怎麼修行怎麼涅槃寂靜,怎麼往生西方呢?我想,我們只能從虛雲大師的平易教誨中開始。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但是身為一個平凡人,我們很難放下對家人的愛與牽緣。那麼,退而求其次,「噌心一起,道心即退」。我們可不可以,先從放下噌恨心開始,讓我們一心修佛求道精進的發心,不要退卻?
噌心因何而起?噌心因我執而起。因為我覺得應該這樣而沒有這樣,所以我生氣。因為我的前男友,被一個從花蓮來的女生搶走,所以我一看到花蓮來的女生,就上火。
因為我小時候,被樹上掉下來的芭樂打破頭。所以我從來不吃芭樂…。你腦袋裡的規矩執念越多,你每天被惹怒不爽的機會,就越多。當你被惹怒不爽的時候,又忍不住跟人家起衝突,就又會生起更多的規矩跟執念。原來你只討厭花蓮女生,嗆到最後,你連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灣繞一圈的女生,通通都討厭。
這樣,要怎麼修行?道心又如何能不退呢?
像前面所談,人心細微善變。一個氣味一個物件,都可能勾現出我們的記憶跟情緒。我們又如何能清楚知道,可能引爆我們噌心的執念,會是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要下手用功的地方。唯有先覺察我們自己的執念,我們才有機會對治它。
什麼時候,可以看見我們的執念呢?一個人活到二十歲成年,就已經累積了不少經驗法則,轉成執念。到了五、六十歲,執念更是隨手可得。怒髮衝冠火氣一來,執念清晰可見。無端緊張惶惶不安,執念立現 。
或者看年輕人頭髮染色,奇裝異服不順眼。或許於對某個政黨死忠,看到其他政黨就有氣。這些,全部都是執念作怪。
所以,又像前面尚書裡說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要傳承道統最靠譜的方法,就是行中庸之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起心動念時,要立即提醒自己不說不做,不採取任何行動。
然後往內細細觀察,覺察自己動心的緣由。 這樣修習止觀,在每次情緒起伏時,制止自己不要馬上反應。先檢視自己起心動念的緣由,養成這樣的習慣,不讓自己的習性執念,肆意放縱。
慢慢的,我們就會更加認識自己,比較能駕馭自己的心性,不讓修佛求道的發心消退。
嗯!不容易,大家加油。
南無阿彌陀佛!
連結閱讀:
以下是我另外書寫,關於職場的專題,歡迎參考>>>
1.管理成功心法: https://vocus.cc/managersmind/home
2.法蘭克管理語錄: https://vocus.cc/frankworktalk/home
3.職場成功心法: https://vocus.cc/workandlife/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