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我整理出本書的三大重點與心得,與你分享!
懂得將內在脆弱拿來變成強化內心的材料
若做什麼都不能使自己內在變堅強,是因為你只會下意識否定消極思考或負面情緒;擔心與恐懼除了是敵人外,也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像是可以保護你不受到傷害外(亦即防禦反應),或像原始人一開始接觸「火」,若只是害怕它,就不會有現在的文明世界了。
消沉、不安的情緒只是當下的、暫時的,若持續這種情緒,反而會變成無用的否定自己,變成一位內在總是非常脆弱的人;例如,將「感到很不安」的自然情緒批評為「我又覺得不安了,實在很沒用」,重複再多次,也只是在否定自己。
善用情緒力量,內在自然變堅強
脆弱情緒是為了行動賦予動機,人明白了不足之處會試圖補足;自然的脆弱是要告訴你「快補上不足之處」,簡單來說,就是將思緒化為行動。好比說:
- 畏懼是為了逃走。
- 不安是為了迴避危險做準備;不安時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想太多,沒有做出相應的行動,只是思考,就叫做煩惱;因為不行動,不安才無法散去。
- 焦躁及後悔是為了反省過去。
- 自卑及懊悔是為了更加優秀。
- 感到無力是為了加強能力,不想再次嘗到相同的痛苦。
- 在意他人眼光,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幫助他人,如此以受人喜愛的方式生活下去,就不會再煩惱於受他人。
- 懦弱、慎重是為了事前準備毫不妥協。
◉ 做法:
- 切勿否定也勿試圖抹去脆弱的情緒
要讀取內心脆弱提出的警告意義,並遵循該意義調整行動。
- 不歸咎他人
將內心的不平靜歸咎到其他人或環境上,不方便或損失也不會因此消失;因此,若真的發生了不便或損失,也不必認為有什麼壞人或犯人。
- 以行動回應情緒的警告
將失敗當成回饋的材料,有些失敗是為了明白應該如何改變。
- 不要說「辦不到」,說「不做」就好,例如不說「沒辦法運動」,而改說「不運動」,因為辦不到通常會搭配一些理由。決定一件要專注的事情上,委婉拒絕其他9成的事情表示不做。
- 遇到抱怨或不平的感受,對自己說:「那麼討厭的話,就不要做了!」或是 反問自己:「即使這樣,為何自己還會選擇做這件事?」若假裝沒有抱怨是非常不自然的,但意識會被這種事佔據,就代表我們忘了自己當時做這件事的初衷。
◉舉例:
- 事件:無法真心為同事升官感到開心,覺得自己太小心眼。
- 作法:
- 感受內心自然的脆弱情緒,如懊悔、鬱悶、自卑、忌妒。
脆弱情緒不是用來思考,是用來感受的。
- 消化並對面這些情緒,自然產生能給你成長的力量與改變,例如「不能這樣下去了,我也該好好加油」。
老實認同自己內在的感受,才能活出真正的自信
出現任何感受,必然有其相應的理由,其實是小事也沒關係,就欣然接受,畢竟這就是人。
而情緒非機械,是有意志的生物,需要尊重、對話並協助情緒的存在,故須認同自然情緒並與它步調一致,讓思考與情緒搭上線。這裡歸納了作者的作法如下:
- 認清(勿他責)
勿把他人放在問題的核心而怪罪別人,要了解「這是自己的情緒展現」、「沒有人不好」、「只是單純的能力不足罷了」。
- 溯源
自問有什麼理由讓我感到00(如煩躁)? 通常過去不愉快的回憶重現,表示過去的記憶與現在發生的問題有相關性,須自己尋找一下。
3.認同
用寬容態度承認自然脆弱。
- 緩和
- 轉化為放鬆模式:
緩和內心義務的感受,改為自己有決定的權利,亦即將「必須」改為「可以去做也很好」,如「必須去睡覺」改成「可以去睡覺」。
- 給自己打氣:
例如沒問題,跌倒了還能再爬起來,就試試看吧。
- 改用正面的話語:
因大腦無法理解否定式,例如,別說「不可以緊張」,意識會更靠近緊張狀態,應該說「感覺雀躍不已」或「相當興奮」。
真正的自信等同自然的堅強,是你正視不好的結果、沒有逃避心態下的自然產物,是相信自己能做到的自負之心。因此,由內在培育的自信,代表的是生活不需要因他人評價或環境變化而忙活。
結論
認同自然的脆弱,並轉化為堅強;不是因為認同後會自然變堅強,而是因為自己把不好的事情全部改成自身能力不足,而非怨天尤人後,自然會試圖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