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偽科學」嗎?

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覺得,心理學「科不科學」呢?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的留言是這樣的:

心理學根本不科學,甚至可以說它是「偽科學」。在2015年,國際頂尖的學術期刊,《科學》,公布了一個研究,在100個心理學的實驗裡,只有36%的結果是可以被重現的。也就是有超過6成的心理學結論,是不靠譜的,其中還有不少是教科書、科普書上會出現的經典實驗。

身為一位受過六年硬科學(物理)訓練的人,我承認,在20多歲時,我和這位網友也有相似的看法,覺得心理學這門學科是不科學的,或者說「不夠」科學。

但隨著生命的前進,我讀了些科學哲學的書,對於科學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再加上這一年多在啟點文化工作的關係,接觸了點心理學知識,對心理學也有了不同的看見。

所以,我看到這段留言後,特別有感觸,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和你分享我對這個議題的思考,也算是給20多歲、年少無知的我的一段回應。

什麼是科學?

的確,目前學界發現,很多心理學實驗的結果,是沒辦法被重複的。

但,這恰好證明了,心理學是一門紮紮實實的科學。

為什麼這樣說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什麼是科學?」、「科學和非科學,還有偽科學的差別在哪?」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篇文章我只打算和你分享兩個概念。

科學的第一個特徵,就是「可證偽性」,或者稱為「可否證性」。

在進一步解釋什麼是「可證偽性」之前,我想先跟你介紹這個理論的提出者──卡爾·波普爾。

當佛洛伊德,遇上愛因斯坦

波普爾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和心理學有很深的淵源。

他年輕的時候,花了許多時間研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拿到心理學博士後,也在阿德勒的診所工作過一段時間。就算你沒接觸過心理學,這兩位大師的名字你一定也聽過。

隨著波普爾對精神分析的認識越來越深,他發現,佛洛伊德的理論,對於人的行為、心理,有非常強的解釋力,你幾乎沒辦法找到證據來反駁他。

舉個例子,佛洛伊德說,男性都有戀母情結,所以會親近媽媽,討厭爸爸;但如果有一個人,他跟爸爸關係很好,佛洛伊德就會說,這是戀母情結的「反向形成」,他無意識的把對爸爸的厭惡,轉換成了親近行為,藉此來保護自己,避免被報復。

所以,討厭爸爸,是戀母情結;親近爸爸,也是戀母情結。

這讓波普爾一直覺得,佛洛伊德的理論好像哪裡怪怪的,但又說不上來。

一直到1919年,發生一件事,這件事深深震撼了波普爾。

當時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根據這個理論,愛因斯坦預言「光經過太陽旁邊時會轉彎」,並且和所有科學同行說,只要在日全蝕時去觀察太陽旁邊的星星,如果沒有出現我說的現象,那就證明,我的理論是錯的;但如果觀察的結果符合我的理論,那也不代表我是對的,只能說我的理論「目前還沒錯」。

波普爾發現,同樣「宣稱」是科學理論,佛洛伊德跟愛因斯坦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佛洛伊德會不斷的找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且會把自己的理論包裝的無懈可擊,讓任何人都沒辦法擊倒它。

愛因斯坦卻剛好相反,他直接給出一個預測,而且很坦然的說,如果看不到我預測的結果,那就證明「我是錯的」。

這件事給波普爾很大的啟發,也讓他對科學的本質,有了深刻的洞見。他提出一個標準,用來判斷一個理論,有沒有資格被稱為是科學理論,叫做「可證偽性」。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查理·蒙格也愛用的思考方法

什麼是「可證偽性」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理論,要有被證明是「錯」的可能性。一個絕對不會錯、永遠有辦法自圓其說的理論,就不算是科學的理論。

這就是「科學」跟「非科學」最大的差別──

科學追求的是那些,有可能證明「自己是錯」的機會;非科學追求的是,能夠證明「自己是對」的例子。

而如果一個理論沒有「可證偽性」,又硬要說自己是科學,那科學界就會說它是「偽科學」。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算命老師說,根據他的理論,他預測我今年會有「血光之災」。你覺得這個預測,有辦法被證明是「錯誤」的嗎?

如果被車撞、被人打、切菜切到手、痘痘擠破,都算是血光之災,都在他預測的「射程範圍」之內,那這個預測,又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呢?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你也可以說可證偽性是一種「態度」,一種「勇於承擔出錯可能性」的態度。

這讓我想到最近剛過世的投資大師──我更喜歡稱他為思想家──查理·蒙格。

在蒙格的眾多思想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多元思維模型」。他腦中有各領域的思維模型,但他並不是用它們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用來證明「自己是錯的」。

所以,就算你的工作跟科學無關,「證偽」的態度跟思考方式,也是相當值得學習的。

科學為什麼可信?

再來,科學的第二個特徵,就是「同儕審查」的機制。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跟想法,都可以提出自己對世界、對週遭事物的一套解釋機制,那麼是一個理論是對、是錯,有沒有價值,是誰說的算?誰負責把關審查呢?

對於科學來說,一個理論的對跟錯,不是你自己說的算,也不是由你的支持者、粉絲說的算,而是由「科學共同體」來決定。

科學共同體,也稱為科學社群,裡頭的人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講不同的語言,也有可能有自己的信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強烈的「批判性」。

講白話就是他們龜毛、挑刺、不輕易妥協。

任何一個人,提出一個理論,那怕你是愛因斯坦,這群人也會想方設法的,證明你是錯的。他們會從前提假設、研究方法到推論邏輯,尋找理論可能有的瑕疵。

假如你幸運的通過這群人的把關,理論成功的被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那也不代表你是正確的,只代表「目前」還沒錯。在未來,可能會有其他人發現你的錯誤,或者提出解釋力更好、預測力更準的理論,來取代你的理論。

如果你在念大學或研究所的時候,有在台上報告,被教授「釘」的慘痛經驗,那麼你可以想像,在科學社群裡,就是有「一群更嚴格」的教授在釘你,是不是光想就覺得可怕啊!

這些科學社群裡的人,他們聚在一起,為的不是抱團取暖,而是相互批判。他們要的,不是大家認同他,而是質疑他、挑戰他,想辦法證明他是錯的。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理論出錯或造假的可能性,就會大幅的降低;就算有錯,將來也一定會被其他人發現。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相信科學的原因。疫苗有沒有效,我們會相信科學實證,而不是相信政治人物說的;生病的時候,我們會找醫師,而不是找法師。

總結

最後,幫你總結一下,今天跟你分享了科學最重要的兩個特徵,「可證偽性」跟「同儕審查」。

可證偽性告訴我們,科學的價值,不在於可以被證實,而在於可以被證偽,所以沒有正確的理論,只有還沒錯的理論。

同儕審查告訴我們,科學不追求認同,而是追求批判,正是這種批判精神,讓科學能夠不斷的進步。

明白這兩點之後,我們再回去看,網友說心理學不科學時,所引用的資料:國際頂尖的學術期刊,《科學》,公布了一個研究,在100個心理學的實驗裡,只有36%的結果是可以被重現的

你覺得這個證據,說明了心理學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呢?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對「心理學」、「科學」,有不一樣的看見。

當然,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這篇內容的重點雖然在談「什麼是科學」,但這不代表「不科學」就是不好、沒有價值的。文學、藝術、宗教都不是科學,但它們一樣能帶給人啟發跟力量,這些都是科學所無法取代的。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avatar-img
96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書名叫做:《總統文膽寫作課》。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是「文膽」? 所謂的「文膽」,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指的是:專為高階政治人物(通常是國家領導人)撰寫演講稿的人。 我也是到最近幾年,才知道這詞的意思。
提到思考的「樣貌」,你腦中浮現的情境是什麼樣的呢? 是一個人神情嚴肅,眉頭深鎖,用手撐著下巴,就像那座知名雕像「沉思者」一樣;還是腰桿挺直,正襟危坐的在電腦前,盯著未完成的PPT或word呢? 如果這是你最先想到的「思考樣貌」,那推薦你,一定要看完這篇文章。
最近看了一本書,雖然2023年還沒過完,但我相信,在今年看過的所有書裡,論喜愛程度,它絕對有前三名! 這本書就是:《思考101》。
之前寫過篇一文章,標題叫〈表達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幸運的獲得許多朋友的喜愛,也有不少人留言,想看更多關於思考觀點的方法。 在那篇文章裡,我提到,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重要的,就是「觀點」──你能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觀點。而所謂的好觀點,通常有三個元素,分別是:「沒想過
你覺得錢,能不能帶來幸福呢? 直觀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錢當然能夠帶來幸福──如果可以選,我們都想選「有錢的人生」;但你一定也聽過另一種說法,說錢無法帶來幸福。 所以,錢跟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你覺得,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架構,有人說是邏輯,有人說是聲音語調,也有人說是表情動作。 這些都很重要,我同意。但我認為,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最重要的,就是......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書名叫做:《總統文膽寫作課》。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是「文膽」? 所謂的「文膽」,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指的是:專為高階政治人物(通常是國家領導人)撰寫演講稿的人。 我也是到最近幾年,才知道這詞的意思。
提到思考的「樣貌」,你腦中浮現的情境是什麼樣的呢? 是一個人神情嚴肅,眉頭深鎖,用手撐著下巴,就像那座知名雕像「沉思者」一樣;還是腰桿挺直,正襟危坐的在電腦前,盯著未完成的PPT或word呢? 如果這是你最先想到的「思考樣貌」,那推薦你,一定要看完這篇文章。
最近看了一本書,雖然2023年還沒過完,但我相信,在今年看過的所有書裡,論喜愛程度,它絕對有前三名! 這本書就是:《思考101》。
之前寫過篇一文章,標題叫〈表達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幸運的獲得許多朋友的喜愛,也有不少人留言,想看更多關於思考觀點的方法。 在那篇文章裡,我提到,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重要的,就是「觀點」──你能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觀點。而所謂的好觀點,通常有三個元素,分別是:「沒想過
你覺得錢,能不能帶來幸福呢? 直觀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錢當然能夠帶來幸福──如果可以選,我們都想選「有錢的人生」;但你一定也聽過另一種說法,說錢無法帶來幸福。 所以,錢跟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你覺得,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架構,有人說是邏輯,有人說是聲音語調,也有人說是表情動作。 這些都很重要,我同意。但我認為,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最重要的,就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道德是否可自控」?讀《不平等的審判》時有太多疑惑了,喜歡看人怎樣掙扎的話,歡迎進來一同跟我掙扎。
Thumbnail
在網路時代,消費者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資訊。想要在眾多資訊中脫穎而出,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就需要懂得如何運用行銷技巧。近年來,一種叫做「FOMO行銷」的行銷手法開始流行起來。FOMO行銷,全名為「Fear of Missing Out」,指的是害怕錯過某事或某物的焦慮心理。
Thumbnail
那天看到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這個字忽然閃現。 這是一套以「科學」自居,聲稱能在短時間內轉變人的思想、情緒、行為的技巧。 爾後,我忽然看到一個畫面,是蜥蜴人。 蜥蜴人善於偽裝並在人群中穿梭,操控著世界擁有頂尖流量的人,甚至各國大領導都是蜥蜴人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今天,朋友傳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這篇貼文。問我以下問題:對於諮商時面對個案的問題時,我們要用生命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還是聚焦於生命的每一段角度?
Thumbnail
上一篇文我們提到心理學是科學,所以就會有學弟妹好奇,那心理系會和傳統理科一樣做實驗嗎?首先我們要先問問,什麼是傳統理科?他們做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大家在中學時代會有物理、化學、生物,甚至是地科的實驗課,這些學科的被歸在自然科學,那這些「科學」領域為什麼需要實驗?
Thumbnail
心理學提供了對於人類情感複雜性的有價值洞察。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10個有趣的心理學事實,關於人類情感,這些事實揭示了我們的行為和經驗。 手機焦慮:失去手機的恐懼 你知道有一種叫做手機焦慮的恐懼嗎?它指的是對於沒有手機或斷開與手機聯繫的恐懼。根據英國郵局的一項研究,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
Thumbnail
心理學長久以來已被認為能改善人際關係,治癒精神創傷,以及幫助個人應對困難的情況。然而,它的影響遠遠超越了這些範疇。事實上,心理學甚至可以拯救生命。在本文中,我們將探索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心理學事實,這些事實可能可以拯救您或他人的生命。 一、旁觀者效應: 想像一個情境,你在一個擁擠的停車場,無意中撞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道德是否可自控」?讀《不平等的審判》時有太多疑惑了,喜歡看人怎樣掙扎的話,歡迎進來一同跟我掙扎。
Thumbnail
在網路時代,消費者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資訊。想要在眾多資訊中脫穎而出,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就需要懂得如何運用行銷技巧。近年來,一種叫做「FOMO行銷」的行銷手法開始流行起來。FOMO行銷,全名為「Fear of Missing Out」,指的是害怕錯過某事或某物的焦慮心理。
Thumbnail
那天看到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這個字忽然閃現。 這是一套以「科學」自居,聲稱能在短時間內轉變人的思想、情緒、行為的技巧。 爾後,我忽然看到一個畫面,是蜥蜴人。 蜥蜴人善於偽裝並在人群中穿梭,操控著世界擁有頂尖流量的人,甚至各國大領導都是蜥蜴人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今天,朋友傳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這篇貼文。問我以下問題:對於諮商時面對個案的問題時,我們要用生命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還是聚焦於生命的每一段角度?
Thumbnail
上一篇文我們提到心理學是科學,所以就會有學弟妹好奇,那心理系會和傳統理科一樣做實驗嗎?首先我們要先問問,什麼是傳統理科?他們做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大家在中學時代會有物理、化學、生物,甚至是地科的實驗課,這些學科的被歸在自然科學,那這些「科學」領域為什麼需要實驗?
Thumbnail
心理學提供了對於人類情感複雜性的有價值洞察。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10個有趣的心理學事實,關於人類情感,這些事實揭示了我們的行為和經驗。 手機焦慮:失去手機的恐懼 你知道有一種叫做手機焦慮的恐懼嗎?它指的是對於沒有手機或斷開與手機聯繫的恐懼。根據英國郵局的一項研究,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
Thumbnail
心理學長久以來已被認為能改善人際關係,治癒精神創傷,以及幫助個人應對困難的情況。然而,它的影響遠遠超越了這些範疇。事實上,心理學甚至可以拯救生命。在本文中,我們將探索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心理學事實,這些事實可能可以拯救您或他人的生命。 一、旁觀者效應: 想像一個情境,你在一個擁擠的停車場,無意中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