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國文課綱:「廉恥」事件的背後,是現行教育仍停留在「學什麼」而非「怎麼學」的狹隘思維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一陣子,時任北一女國文老師的區桂芝老師因批評108課綱國文選文刪除〈廉恥〉一文是「無恥課綱」,引發軒然大波。老師本人的相關言行爭議也被北一女學生經由PTT鄉民代發文章揭露,在網路上掀起一波論戰。


作為形塑學生思想的兩門學科,國文與歷史課綱的內容,向來是各國教育議題的爭議之一,尤其在國家認同仍有爭議的台灣更是如此。然而仔細梳理後就會發現:所謂的「課綱爭議」背後,還是源自於教育者在意的是學生「學什麼」,而非「怎麼學」。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左)因國文課綱刪除《廉恥》一文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引發軒然大波。(圖源:三立新聞)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左)因國文課綱刪除《廉恥》一文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引發軒然大波。(圖源:三立新聞)

各國課綱爭議,背後是「學什麼」的意識型態之爭

事實上,課綱內容—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在許多國家都是意識型態的戰場,從美國德州在2010年的保守派課綱,到韓國朴槿惠政府時期的歷史課綱被諷為「盡孝書」(註:朴槿惠在任內推動韓國歷史課綱微調,內容被認為刻意淡化其父朴正熙的獨裁政治,遭反對派諷刺為為父盡孝,稱之為「孝道教科書」),在在都顯示出教育背後的國家力量,以及「學什麼」的意識型態之爭。


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就連向來被視為是客觀、理性的自然科學,近年來也遭到質疑— —例如達爾文進化論就因為被質疑是「為種族主義背書」而遭到極左派人士反對,甚至有英國博物館因此開始審查其著作,並想要刪除其著作中「過於種族主義」的部分。無獨有偶,2021年,德州政府首度考慮要求學生了解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這項要求在產業代表與教育工作者間掀起激辯,前者想盡辦法為化石燃料說好話,後者則認為學生理應學習生活周遭氣候危機背後的科學。可見在課綱的戰場上,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就連自然科學都可能受到意識型態的把持。


從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發現:我們的教育看似給予我們親近知識的契機,但實際上我們仍然被束縛在「上位者希望我們學什麼」的框架下。就像法國哲學家傅柯所說的:「知識即權力」,我們所學習的知識,仍然被束縛在上位者所灌輸的意識型態中。若要突破「被侷限」的知識,我們更需要教學生「怎麼學」— —比起希望學生「學什麼」,從「怎麼學」的角度出發,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寬廣的學習經驗,並跳脫教科書的限制,讓學習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因演化論內涵與左派平等觀念相悖,遭到極左派人士「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審查,引發爭議。

比起「學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學」

當然,「學什麼」絕對是重要的— —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學習與知識體系,還是需要先有基礎的事實知識作為基礎。然而,「學什麼」之前,需要先學會「怎麼學」,才能在「怎麼學」的過程中慢慢進入事實知識的建構,建立自己的觀點,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想,而不是被動接受教育者的意識型態。


然而在各種課綱的爭議中,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往往僅止於「學什麼」,而不是「怎麼學」。

「學什麼」之前,需要先學會「怎麼學」,才能在「怎麼學」的過程中慢慢進入事實知識的建構。

先學會「怎麼學」,才有能力知道自己「學什麼」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當學習者學會「怎麼學」(學習方法)時,他就會更有能力知道自己「學什麼」(事實知識),而從「怎麼學」進入「學什麼」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更了解事實知識背後的原理或脈絡,進而深化對事實知識的理解,並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回到一開始的國文課綱爭議:台灣歷來的國文課綱爭議點,大多都在「文言/白話文比例」、「選文內容」、「中華古典vs.台灣本土意識」之間打轉,學習的核心還是「我們應該教學生什麼樣的內容」。


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遠,從「怎麼學」的角度來看問題,那國文課的教學內容可能就會像這樣:

1.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接觸經典文學(無論是文言或白話)的動機?不管文章是不是課本選文。

2.要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歷史、社會及文化的脈絡理解文學作品本身及其背後的意義?

3.在文章中,作者使用了什麼樣的文學手法或風格?這樣的風格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教學目標從「讓學生學什麼」轉為「讓學生怎麼學」的同時,我們對於課綱背後的思考方向、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也將有更寬廣的視野。

如果我們從「怎麼學」的角度來思考國文教育的目標,那課綱的目標就會從「學生應該學會什麼」變成「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國文的動力」。

他山之石:從瑞典國文課,思考台灣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國文教育

旅居瑞典的作家吳媛媛長期關注瑞典教育現場,並著有《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一書,書中對於瑞典國文教育的思考,或許能夠給台灣的國文教育現場帶來新的反思。


在吳媛媛的觀察中,瑞典國文教育的重心比起「教學生什麼樣的內容」,更著重在「教學生如何自主地解析和欣賞文學」還有「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這樣的教學目標,讓瑞典的國文課不再被「教什麼內容」限制,而更能讓學生從心底理解文學,以及學習文學的意義。


就如同吳媛媛在書中所寫道:「在瑞典國文課上也閱讀艱深的傳統文學,但利用現代白話注釋輔佐學生閱讀,不重記憶和考試,更重視各類傳統文學體裁背後的社會歷史淵源。」「每看完一本或是一篇文學作品,我們通常採用口頭討論的方式和同學交流各種感想,這樣的討論很自由,也總是非常熱烈。(中略)······也可以戴上不同的眼鏡,從性別、階層、後殖民的視角去探究作者意圖和讀者經驗;甚至單純用人類學的角度,把文學當作瞭解某個時代和社會的材料。」這樣不以「學什麼」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讓瑞典國文教育不再受限於「學生必須學會什麼」,也讓老師們能夠以「引導」的立場,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

瑞典國文教育不以「學什麼」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讓教學方向不再受限於「學生必須學會什麼」,也讓老師們能夠以「引導」的立場,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

小結:不只是國文課

雖然寫作本文的出發點是源自於國文課綱爭議,但爭議背後反映的教育價值觀,並不僅展現在語文教育上,包含歷史、公民等社會科學,甚至是部分自然科學的課程,也都深深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然而,比起由上而下地給學生知識,我們更應該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我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模式,比起一味地認為學生應該「學什麼」,更重要的是能否讓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與學習體系,並透過一套素養化的學習方法,建立知識的建構能力,讓學生成功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無論是國文科或是其他科目,這都是未來的教育必須思考的方向。

一個好的教育模式,比起一味地認為學生應該「學什麼」,更重要的是能否讓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與學習體系,並透過一套素養化的學習方法,建立知識的建構能力。





27會員
34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能想像,我們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在未來有可能都會失效或是被AI取代嗎?這看似危言聳聽的論點,實際上正在我們的未來逐漸發生,然而,世界上主流的教育體系仍尚未完全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或許本書的內容,以及密涅瓦大學的經驗,能給我們一些可能的方向。
現今的大學教育,大多以"外在動機"做為課程與制度設計的核心,希望透過獎勵及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學習。然而,如果一味仰賴外在動機,學生將難以延續學習動力。相反地,當學習能夠成為"與自我的連結",那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自我實現,並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這是未來的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一環。
近期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攻擊以色列音樂節,引爆新一輪以巴衝突,除了中東國家之外,世界各地也持續關注。台灣的網路論壇也有關於此事件的大量討論。本文想要透過在網路論壇上所觀察到在相關討論中常出現的言論,反思我們在面對公共議題時,容易產生的特定思考盲點,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客觀看待公共議題。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你能想像,我們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在未來有可能都會失效或是被AI取代嗎?這看似危言聳聽的論點,實際上正在我們的未來逐漸發生,然而,世界上主流的教育體系仍尚未完全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或許本書的內容,以及密涅瓦大學的經驗,能給我們一些可能的方向。
現今的大學教育,大多以"外在動機"做為課程與制度設計的核心,希望透過獎勵及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學習。然而,如果一味仰賴外在動機,學生將難以延續學習動力。相反地,當學習能夠成為"與自我的連結",那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自我實現,並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這是未來的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一環。
近期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攻擊以色列音樂節,引爆新一輪以巴衝突,除了中東國家之外,世界各地也持續關注。台灣的網路論壇也有關於此事件的大量討論。本文想要透過在網路論壇上所觀察到在相關討論中常出現的言論,反思我們在面對公共議題時,容易產生的特定思考盲點,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客觀看待公共議題。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薇克絲及「白狗餐廳」把自己設定有四項任務:「對顧客負責」,「對社區負責」,「對大地負責」,以及「員工之間相互負責」。不過,更深一層來看,薇克絲整個的「陽謀」,她自己也分別說很清楚: 1.「用美食來引誘純真的顧客投入社會行動。」 2.「商業,可做為社區改造的工具。」
Thumbnail
最南端的車站:枋山車站 枋山站作為南迴三小站之一,和「內獅」與「加祿」站一樣,停靠的車次都不多,但就我個人覺得,枋山車站是個觀光潛力最被低估的車站。
Thumbnail
混戰不明,直面的果決,之後反而就簡單了。盤勢分析9月7日。 前文關於國際金融,背後解析的部份,已經提升到另一個階段了。 再回看台灣本身兩則昨日央行升息的相關新聞: 央行升息半碼 楊金龍:通膨續降年底利率可能按兵不動 〈央行理監事會〉新台幣貶值壓力山大 央行估Q4貶到31.92元通膨仍可控
Thumbnail
會採取不固定發文的狀況,因此請務必『追蹤』本書,方便後續追文! 前言: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漫長絲路,是一步一腳印的萬里之行,始於足下。 雄偉的羅馬帝國,也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建造出來。 現在,這本書已經可以預期會是一本幾百篇以上的超長書,因此請泡壺熱茶,放寬心,沉住氣,好好享受書香與文字的悠閒時光。以上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其實,最後建國成功的背後,是靠著"外來惡勢力"的支持才成功,需要很大的勇氣,這本新加坡學者撰寫的《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1893-1952)》就是一本這麼有勇氣(政治不正確)的書
Thumbnail
川普有一個大劇本,演很大,要故佈疑陣,聲東擊西,甚至連川粉自己人都要矇過去,不能讓網友看出來川普下一步要怎麼幹,因為任務很艱鉅,是要抽乾華盛頓沼澤,也就是對付深層政府,而且還要到美國之外,去對付在美國之外的深層政府…
Thumbnail
旅行,再搭配上美好的食物,會讓整個旅程的感受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旅行,是最快速投入另一個人生的通道。旅行,是逼迫自己學習另一門語文的方法。 孩子,如果你真心的想要去體驗旅行過程中不同層次的美好,你會拚了命的把英文學好,我可以替你創造有利的環境,但是堅持學習是你自己這輩子必須要自修的功課。加油了!
Thumbnail
今天是2019年度臺英青年交流計劃、就是俗稱的打工度假第一梯次開放申請的日子,我想在這裡對這篇文章有個回應,因為我至始至終都不曾覺得我在英國的兩年多是浪費時間,因為如果有任何一個抱有出國夢想的人受這篇文章影響而放棄人生的另一個可能性,我會覺得非常遺憾且哀傷。
Thumbnail
「爸爸,你贊成十八歲就有投票權嗎?」11月底才滿二十歲,剛有投票權就遇到總統大選的女兒A寶問我。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薇克絲及「白狗餐廳」把自己設定有四項任務:「對顧客負責」,「對社區負責」,「對大地負責」,以及「員工之間相互負責」。不過,更深一層來看,薇克絲整個的「陽謀」,她自己也分別說很清楚: 1.「用美食來引誘純真的顧客投入社會行動。」 2.「商業,可做為社區改造的工具。」
Thumbnail
最南端的車站:枋山車站 枋山站作為南迴三小站之一,和「內獅」與「加祿」站一樣,停靠的車次都不多,但就我個人覺得,枋山車站是個觀光潛力最被低估的車站。
Thumbnail
混戰不明,直面的果決,之後反而就簡單了。盤勢分析9月7日。 前文關於國際金融,背後解析的部份,已經提升到另一個階段了。 再回看台灣本身兩則昨日央行升息的相關新聞: 央行升息半碼 楊金龍:通膨續降年底利率可能按兵不動 〈央行理監事會〉新台幣貶值壓力山大 央行估Q4貶到31.92元通膨仍可控
Thumbnail
會採取不固定發文的狀況,因此請務必『追蹤』本書,方便後續追文! 前言: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漫長絲路,是一步一腳印的萬里之行,始於足下。 雄偉的羅馬帝國,也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建造出來。 現在,這本書已經可以預期會是一本幾百篇以上的超長書,因此請泡壺熱茶,放寬心,沉住氣,好好享受書香與文字的悠閒時光。以上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其實,最後建國成功的背後,是靠著"外來惡勢力"的支持才成功,需要很大的勇氣,這本新加坡學者撰寫的《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1893-1952)》就是一本這麼有勇氣(政治不正確)的書
Thumbnail
川普有一個大劇本,演很大,要故佈疑陣,聲東擊西,甚至連川粉自己人都要矇過去,不能讓網友看出來川普下一步要怎麼幹,因為任務很艱鉅,是要抽乾華盛頓沼澤,也就是對付深層政府,而且還要到美國之外,去對付在美國之外的深層政府…
Thumbnail
旅行,再搭配上美好的食物,會讓整個旅程的感受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旅行,是最快速投入另一個人生的通道。旅行,是逼迫自己學習另一門語文的方法。 孩子,如果你真心的想要去體驗旅行過程中不同層次的美好,你會拚了命的把英文學好,我可以替你創造有利的環境,但是堅持學習是你自己這輩子必須要自修的功課。加油了!
Thumbnail
今天是2019年度臺英青年交流計劃、就是俗稱的打工度假第一梯次開放申請的日子,我想在這裡對這篇文章有個回應,因為我至始至終都不曾覺得我在英國的兩年多是浪費時間,因為如果有任何一個抱有出國夢想的人受這篇文章影響而放棄人生的另一個可能性,我會覺得非常遺憾且哀傷。
Thumbnail
「爸爸,你贊成十八歲就有投票權嗎?」11月底才滿二十歲,剛有投票權就遇到總統大選的女兒A寶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