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好書推薦:《越工作越自由》──2023年,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越工作越自由》,可以說是今年,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它讓我在35歲,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它給了我勇氣,讓我跨出轉換職涯跑道的「最後」一步。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10302682395865006

圖片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10302682395865006

本書最觸動我的部分

我很喜歡書裡的一個概念,叫做「探索值」。

作者認為,工作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提升人生的「探索值」。

什麼是探索值呢?

它指的是一份工作,能不能讓你有更多的探索——向外,探索未知的世界、未知的領域;向內,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要讓你深刻「體會」探索值的概念,就不得不提提這本書的作者,Emily,她獨特的工作經歷。

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

Emily的職業生涯待過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行業。這些行業彼此間的相關性低,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八桿子打不著。

她大學念的是日文,升大學的暑假,開始在連鎖美語補習班教英文。

還沒畢業,她就當上分校的最高主管,老板也捧著資金來,邀請她開設新分校,擔任分校的負責人,但她卻果斷的拒絕了。

因為她認為,這個行業她「探索」夠了。

她的下一份工作,你絕對想不到⋯⋯是一家日本的「石油探勘」公司。

是的,你沒看錯,石油探勘。

她的工作,必須在一艘跟航空母艦一樣大的探油船上,和來自世界各國,操著不同語言、不同口音的專業人士溝通協調。只要上船,一待至少就是一個月起跳。

喔,順帶一提,她是全船唯一的台灣人,也是唯一的「女性」。

她在石油探勘業待了四年,離開公司前,她解決了一個跟法規有關的難題。這個難題,卡了公司四十多年,沒有人能解決,最後卻被她一個基層員工解決了。

事後社長還設晚宴,親自接待感謝她。按一般人的職涯規劃,接下來她應該就等著高升了,但她卻選擇離開公司。

因為她認為,這個行業她「探索」夠了。

離開石油探勘業後,她下一份工作,是和前份工作八桿子打不著的產業——高級時尚產業。

她從海上跑到紅毯,從戴安全帽變成穿晚禮服。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她在這領域耕耘了幾年,成為頂級奢華禮服品牌的負責人。在公司營運穩定後,她又毅然決然的離開公司。

因為她認為,她「探索」夠了。

綜觀Emily的職涯,她每到一個新領域,都會讓自己全心全意的投入,快速學習,攻克難題,在短時間內,達成讓人敬佩的里程碑。

但只要她覺得,這個領域已經「玩」的差不多了,沒辦法再提升探索值,就算給她再多的薪水、再高的職位,她也會毫不留戀的,華麗轉身,走下舞台。

一路以來,她的職涯追求的都不是薪水、頭銜、名聲,而是「探索值」。

人生追求的是「佔有」,還是「經歷」

我覺得,Emily的人生,完美體現了哲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的觀點。

佛洛姆說,人生有兩種追求,一種是追求「佔有」,另一種是追求「經歷」。

前者,會想辦法佔有更多的東西,像是金錢、名聲、地位和頭銜。這個過程,很可能讓他們失去自己。

後者,則是會盡可能的嘗試不同人生體驗,接觸新的人事物,學習新的技能。這個過程,會讓他們更認識自己,甚至「遇見」原來不知道的自己。

你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你「經歷」的那些人事物,而不是你「佔有」的那些東西。

踏入一個全新領域,不會「害怕」嗎?

在一次專訪中,主持人瓦基問Emily一個問題:

「放下原本達成的成就,投入一個自己完全沒有經驗的全新領域時,你不會害怕嗎?」

Emily的回答很有啟發。

她說,大部分的人都恐懼進入未知的領域,這或許與「自信」有關。

自信從何而來?

自信,無法從自己本來就熟悉或精通的領域裡獲得。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你會不斷地有好表現,它可以帶來「安全感」,但無法帶來自信。

自信,只能從面對並且克服「不擅長」的事裡獲得。當一個人從無到有、從0到100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那才是真正的自信。

當一個人經歷越多從0到100的過程,他的自信就會越強。因為他已經從多次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打造成果,所以當再次面對一個全新的起點,他就不再感到害怕。

而這會成為一個正向循環:越多的挑戰,越多的成就,然後更多的自信。

反之,如果人們只做自己擅長的事,他可能會有安全感,但並不會獲得真正的自信。因為如果將他放入全新的環境,他很可能會感到不安。

如果將作者對「安全感」和「自信」的看法,用我自己話來重新詮釋,那就是:

安全感的建立,來自於把熟悉的、本來就會的事情做好。但一直做有安全感的事情,不會讓人產生「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只有在面對未知或不熟悉的挑戰時,才能長出來。

作者這番話,也提醒了我:千萬不要讓安全感帶來的「虛假自信」,限制了自己。

一點個人感想

我自己閱讀過不少談「人生意義」、「工作意義」的哲學書,但這些書只為我帶來了思考,而沒有帶來感動和行動。

在認知上,我成長了,但在行動上,我依然裹足不前——我還是我,做著一樣的工作,過著一樣的生活。

但在讀《越工作越自由》這本書的時候,我卻有深深被擊中的感覺。

我想,這除了跟我的「狀態」有關之外,還跟作者的經歷有關。

她不是說給你聽,而是做給你看;她不是站在雲端上,宣揚她的價值觀,而是落在地上,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地活給你看。

書裡面有許多靈魂拷問、發人省思的金句,跟你分享幾個我特別有感的:

這樣的生活,在夜深人靜時不免讓你思考著:「我要這樣下去嗎?」於是你自問自答:「再過一陣子好了。」轉而將眼光停留在可掌握的小確幸上。但這些輾轉在你腦中出現的隱約不安,其實是內在自我的求救訊號。若是你撇頭不理,漸漸地這些訊號也會越來越微弱。直到職涯的終點線,才發現「啊~工作最終就是為了這樣嗎?」但你年華已去,沒有重新選擇的機會。
從小到大,大家都被教導,要「如何擁有最好的職業」,卻沒有人教導「如何從事對自己最有意義的工作」。
如果沒有拿掉錢的濾鏡,未來能讓你快樂的實現人生意義的工作,可能永遠也看不見。
你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薪水從來不是工作的目的。唯一的目的是,因為「我」讓這件事變得不同。

結語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閱讀體驗很棒的書,作者文筆流暢、幽默,內容有故事、有觀點、有啟發還有方法。

如果你對職涯感到迷惘,或是卡在現在的位置,猶豫要不要換工作或是換賽道,強烈推薦你看這本書,我相信,它絕對能為你帶來啟發和力量。

raw-image



90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每周一本好書推薦:《怪咖心理學之59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 (三版) 》by 李察.韋斯曼作者: 李察.韋斯曼 原文作者: Richard Wiseman 譯者: 洪慧芳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3/04/10 作者文案: 想減肥嗎?想找到好工作嗎?想更快樂嗎? 從心情到記憶,從說服到拖延,從復原到關係,快用短短59秒扭轉你的人生! 我們真的可以改變人生嗎?心理學家
Thumbnail
avatar
Nika
2023-10-28
每周一本好書推薦:《如何維持情緒健康》 by 菲莉帕.派瑞心理治療師能教你四種維持情緒健康的方法:練習自我觀察的技巧、審視自己的人際關係、覺察並處理壓力,以及重新解讀自己的成長經驗。透過本書所提供的一連串練習,你將可以強化抗壓力與觀照力,提升創造力。
Thumbnail
avatar
Nika
2023-08-26
每周一本好書推薦:《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思考習慣》 by 古川武士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當中有一句名言: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世界上的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你的想法如何
Thumbnail
avatar
Nika
2023-08-19
每周一本好書推薦:《彈性習慣:釋放壓力、克服拖延、輕鬆保持意志力的聰明學習法》 by Stephen Guise你曾經想習得某項技能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嗎?你曾經想過為什麼每個人一樣都只有24小時,為什麼你的同學或同事學習上比你來的快速,進步也比你快呢? 其實,「習慣」可以翻轉一切。 而習慣的養成,是一種科學,讀這本書之後,我才理解到原來建立一個習慣也可以注入一些彈性
Thumbnail
avatar
Nika
2023-08-12
每周一本好書推薦:《少,但是更好》 by Greg McKeownLess is more 是本書的核心理念 本書重點在教你如何對生活進行斷捨離,萃取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來執行 本書摘錄: 你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再對每個人都說好,你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的奉獻
Thumbnail
avatar
Nika
2023-08-05
每周一本好書推薦:《脫憂鬱:那些走出憂鬱隧道的人們教我的事》 by 田中圭一這本書的作者集結一些憂鬱症患者的經驗,作成此書,有憂鬱症的病友們以及憂鬱症病友的親朋好友們也歡迎觀看此書
avatar
Nika
2023-07-27
【好書推薦:《感情百物》/張亦絢】閱讀《感情百物》,我們能夠一窺小說家如何理解並且組織自己成長歷程中細瑣的事件;而讀者或許也會受到啟發——迫不及待翻出那些積滿灰塵的寶物箱,或者對每天習以為常的生活物品產生新的感受。
avatar
顏詩庭
2023-06-11
好書推薦:《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 — 被書名翻譯毀掉的一本書我認為這是一本「被書名翻譯給毀了」的一本書,書籍原名其實很簡單: 《Digital Body Language》,不曉得中文翻譯為什麼硬要加一個讀心術上去,讓這本書看起來變成一本很玄學的書。 這是一本工具書,不是心靈雞湯,也更不是玄學!
Thumbnail
avatar
邱冠中
2023-02-23
好書推薦:《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在《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這本書中有節錄許多美麗島大審中,被告及辯護律師的答辯詞。因為當時是公開審判,所以隔天的報紙都會刊載,就連看守所內其他的政治犯也很關心被告們在法庭上的表現。當時美麗島大審這些資料宛如一堂台灣的民主公開課。
Thumbnail
avatar
Glueglue
2021-10-05
好書推薦:《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 近年來我見到碩導夢慈老師開始轉向音樂歷史研究,以美軍俱樂部的無名樂手為題,找尋台灣熱門音樂史的痕跡(請參閱:〈尋找無聲之歌、無名樂人: 臺灣熱門音樂史研究方法的幾個思考〉),因而我深知音樂歷史研究的辛苦。困難點除了須長期耙梳大量的資料與史料之外,更令人害怕與恐懼的是長者逐漸在老去、死亡,進而...
avatar
郭大鑫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