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人生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與成功有約》
如果你對「閱讀前哨站」或者說書人的人生究竟如何感到好奇,無疑的瓦基在這本書交出了一份滿分卷。
閱讀書籍的目的應該是從中學習成長,並付諸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閱讀筆記應該是副產物,而非主產物,但不少人本末倒置,為了產生書評而閱讀,卻讓人生原地踏步。
這本書中,瓦基藉由閱讀、分享,重新思考人生目標,並著手打造個人職涯,書中融合了多位專家指引,並內化為其所學。一步步帶著讀者著找出擅長又喜歡的事,「以終為始」來規劃人生,保持內在動能,循環式優化,以及抉擇的勇氣。
如果對職涯迷茫、渴望創業,這都是一本值得參考的自我實踐指南。
我們多半對生活感到差強人意,但除了事少錢多這種抽象說法,卻無法給出明確的夢幻工作定義,所以繼續選擇得過且過。
瓦基以自己作為實例,透過拆解一步步認識自己,找出自己擅長又喜歡的事,以及自己未來想成為怎麼樣的人開始繪製人生地圖。
先想像終點,才能規劃路徑。這是 Stephen Covey 在《與成功有約》中所提及,在你臨終、蓋棺論定時希望別人怎麼評論你,這是「以終為始」的概念,推導出我們的人生目標。
如果覺得終點太久遠,也可以參考 Matthew Kent 的「十年願景」來暢想十年後的我們將過著怎樣的生活、住在哪裡、做著怎樣的工作,以及對什麼事還保有熱情和感動。由此來反推,當下的我們該做出哪些選擇與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生活。
恰如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曾經說過:「大部分的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要產生內在動能,需要透過自主性、勝任感與關聯性來對工作產生連結,這點其實也與《你的工作該耍廢, 還是值得拚?》中的工作十惡相互呼應。
你必須要有這些認可這份工作,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才能夠堅持下去。
這裡的PCDA是商業管理中常用的手段,透過持續的復盤,修正與迭代我們的作法不斷前進。對於啟動要克服完美主義這點我頗為認同,在開始分享筆記前為了擴充書庫,我花了兩年多看完800 本書,但實際執行後仍有很多要修正的部分。然後全力衝刺,先執行後再從實際數據找尋優化方式,減少低獲利的行為,以A/B版測試證明推測,爾後決定方案持續行動。
在這邊,作者與我們分享,他在面對人生重大分歧時,他是如何面對與思考。或許你會說,自己並非公司執行人,不會面臨這樣的叉路,但其實我們的人生便是不斷進行選擇、自我定義的過程。
我們多半不喜歡自我定義,彷彿給自己設定限制、失去可塑性,但問題是,如果我們不自我定義、隨波逐流,很快的其他人會來幫我定義,因此自主地決定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是種權力,而我們應該把握這個權力,如此即使將來被貼上不認可的標籤後,才能保留申訴權,並進一步撕掉標籤。
以上就是本周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
如果你對創作有興趣 → 創作,為了更好的「知識變現」
關於如何執行個人職涯PCDA履歷更新 →工作上最高CP的任務 更新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