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己拿自己的其中一個特質當案例:
我常常不自覺,把一件事情放到腦中,花大量時間跟經歷思考,也就是俗稱的「想太多」。比如 : 如果我跟這個人表達看法,他會不會生氣不理我?同學約我參加活動,如果我說不想去,會不會被討厭?如果我去學樂器,是不是就能夠吸引到心儀的女生,跟她有共通話題? 一開始我會把這個特質,用在上述的情境案例。可想而知就是,帶來的結果就是裹足不前,因為想得太多,反而應該要馬上去做的事情,沒有去做。現在回頭來看,發現自己錯過了一堆,本不該錯過的機會。
那麼我是怎麼把這個特質,發揮在對自己有幫助的用途上呢?答案是寫程式。
我是一個非本科畢業的軟體工程師,在剛進入軟體公司工作時,因為自己基礎尚淺,所以在透過需求文件去進行開發這塊,會出現只能照文件規格一板一眼地去實作,所以一旦文件需求方寫錯,或是本身這個需求不合理,我沒辦法馬上發現,通常都是快完成了,才發現有問題,又要花很多時間重新修正,所以一開始的效率很差,原本預定好的工期,只好一延再延。
有一天假日,我早上要去晨跑,到了運動場地,我才發現我的耳機忘記帶。但我通常不聽音樂跑,總覺得缺乏幹勁運動,所以我就想:不然找一件事情,放在腦中想看看,轉移注意力。我就想說,最近新拿到的一份需求,覺得很難,文件是看懂了,但是怎麼實作我毫無頭緒,所以我就邊跑步邊想,可能可以怎麼弄。
結果到了上班日,我準備要開始寫程式,重看一次文件了之後,發現了很多,我前幾次閱讀沒注意到的規則瑕疵,趕快跟提需求方確認。重新拿回更改好的文件後,又發現自己似乎已經想好了,整個程式架構應該要怎麼建立、程式邏輯應該要怎麼編排、如何防呆跟檢驗...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我「想太多」的特質,剛好能夠幫我釐清需求上規則真實的涵義,以及在腦中建模,得到幾個程式的架構模型。而且越早拿到文件,越早開始想,效果越好,沒想到自己這個看似常未自己帶來阻礙的特質,用在寫程式上面竟然如此的好用!
直到現在,我依然用這個方法,時不時的在腦中思考程式上的問題,幫助我在工作上比其他人有更好的效率。那麼要如何幫助自己的缺點,找到正確的用法呢?我的經驗是,拿自己的各種學習、工作、生活上的東西去套套看,是不是能夠結合。比方如果你覺得有固執的問題,可以把固執用在,建立你每天吃飯一定要配青菜的習慣,這樣就算跟朋友吃外食,你也依然要想辦法完善自己的營養均衡(前提是你要能先認同吃飯配青菜這件事)。如果你害羞內向,不喜歡說話,那就讓自己成為一個聆聽者,並且想辦法讓自己每次發言時,用詞犀利精準,就可以把自己的特質轉換為不講廢話、善於聆聽他人意見的角色,反而能樹立「你很善於跟別人溝通」的形象。建議可以搭配原子習慣這本書提到的「身分認同」去做練習,我覺得能得到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