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ida自我覺察課_克服自戀與限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語言背後的內心糾結】

在改變語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面對一種內心的抗拒,這種抗拒與「自戀」密切相關。心理學中的「自戀」指的是我們對「我是對的」的執著,這種信念雖然提供了一種表面的安全感,卻可能成為成長的障礙。

例如,有些人常說「我不可能成功」,這句話背後可能藏著一種保護機制。當他們對自己下這樣的定義時,即便結果不如意,也能藉此安慰自己:「看吧,我早就知道會這樣。」這樣的語言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失望,但也限制了可能性。

同樣,若一個女人經常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結果她吸引的伴侶真的都不適合她。這是因為,她無意間透過語言,將自己的負面預言實現,來證明「我是對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自戀模式,讓人不斷在同一個循環中受困。

今天,試著問問自己:你是否也有一些限制性的語言習慣?這些語言是否藏著某種隱形的「自戀需求」?如果有,請試著放下這些信念,轉向更開放、更積極的語言。例如,將「我做不到」改為「我願意試試看,看看會發生什麼」。

克服語言中的限制,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每天多給自己一些寬容與支持,你會發現內心逐漸變得強大而柔韌。明天,我們將總結這一週的學習,幫助你用語言徹底改變命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rga Ahida
6會員
35內容數
這裏就是神話、神秘學、心理學,對靈性與生活的結合
Marga Ahida的其他內容
2024/12/28
對這本書進行第二次的探討,我想,無我是一個很多人都覺得很高大尚的境界,也有人把它視為人生目標,希望自己最終能夠到達這樣沒有邊界,沒有二元的境界。
Thumbnail
2024/12/28
對這本書進行第二次的探討,我想,無我是一個很多人都覺得很高大尚的境界,也有人把它視為人生目標,希望自己最終能夠到達這樣沒有邊界,沒有二元的境界。
Thumbnail
2024/12/28
【語言的積極轉化】 語言是心靈的鏡子,也是行動的指引。當你學會運用積極的語言模式,人生的方向將因此改變。心理學研究表明,重複的正向語言能強化內心信念,進而引導行動,最終改變現實。
Thumbnail
2024/12/28
【語言的積極轉化】 語言是心靈的鏡子,也是行動的指引。當你學會運用積極的語言模式,人生的方向將因此改變。心理學研究表明,重複的正向語言能強化內心信念,進而引導行動,最終改變現實。
Thumbnail
2024/12/28
【用語言創造正能量】 語言是塑造現實的關鍵,但大多數人未曾真正意識到它的力量。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卻可能無意間讓負面語句主導了我們的生活。例如,「這太難了」會讓你下意識逃避挑戰,而「這值得一試」則能啟動你的積極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2/28
【用語言創造正能量】 語言是塑造現實的關鍵,但大多數人未曾真正意識到它的力量。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卻可能無意間讓負面語句主導了我們的生活。例如,「這太難了」會讓你下意識逃避挑戰,而「這值得一試」則能啟動你的積極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戀愛或人際交往中感到迷惘,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種不安往往來自對自我認知的模糊。當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就容易在關係中失去安全感,甚至讓外界的評價左右內心。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戀愛或人際交往中感到迷惘,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種不安往往來自對自我認知的模糊。當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就容易在關係中失去安全感,甚至讓外界的評價左右內心。
Thumbnail
【語言背後的內心糾結】 在改變語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面對一種內心的抗拒,這種抗拒與「自戀」密切相關。心理學中的「自戀」指的是我們對「我是對的」的執著,這種信念雖然提供了一種表面的安全感,卻可能成為成長的障礙。
Thumbnail
【語言背後的內心糾結】 在改變語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面對一種內心的抗拒,這種抗拒與「自戀」密切相關。心理學中的「自戀」指的是我們對「我是對的」的執著,這種信念雖然提供了一種表面的安全感,卻可能成為成長的障礙。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最近兩個月的心路歷程,特別是通過心理諮詢逐步理解自己的內心情感與人際互動的挑戰。文章探討了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情緒表達,以及在面對他人情緒時的反應模式,作者也反思了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與害怕被拋棄的心理,並表達了對學會面對情緒的渴望與追求。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最近兩個月的心路歷程,特別是通過心理諮詢逐步理解自己的內心情感與人際互動的挑戰。文章探討了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情緒表達,以及在面對他人情緒時的反應模式,作者也反思了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與害怕被拋棄的心理,並表達了對學會面對情緒的渴望與追求。
Thumbnail
★探查自己、伴侶、孩子和他人的內心感受,看到焦慮、委屈、憤怒、緊張、挫敗、壓抑背後的需求和動力。 ●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個人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即自我防衛機制。意思是說,在我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或者情緒的時候,我可以調動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識範圍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只是我感覺不到它。 我們
Thumbnail
★探查自己、伴侶、孩子和他人的內心感受,看到焦慮、委屈、憤怒、緊張、挫敗、壓抑背後的需求和動力。 ●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個人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即自我防衛機制。意思是說,在我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或者情緒的時候,我可以調動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識範圍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只是我感覺不到它。 我們
Thumbnail
你有想過,人的煩惱是從何而來的?又要如何消除它呢? 那些困擾我們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大腦中的「自我對話」。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但是我們腦中對這件事情的觀點、解讀,會透過正向或負向的「自我對話」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進而塑造實際的經歷。 「自我對話」是如何影響和塑造我們的經歷呢?
Thumbnail
你有想過,人的煩惱是從何而來的?又要如何消除它呢? 那些困擾我們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大腦中的「自我對話」。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但是我們腦中對這件事情的觀點、解讀,會透過正向或負向的「自我對話」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進而塑造實際的經歷。 「自我對話」是如何影響和塑造我們的經歷呢?
Thumbnail
如果核心的痛苦不是你每天證明自己背後的動機,人家說什麼就不會影響你
Thumbnail
如果核心的痛苦不是你每天證明自己背後的動機,人家說什麼就不會影響你
Thumbnail
接受且理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才能使自己做出下一個更接近真正自我的選擇。
Thumbnail
接受且理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才能使自己做出下一個更接近真正自我的選擇。
Thumbnail
自我敘事治療這個名詞進入我的世界中後,我才明白原來這4年來,一直在做自我揭露和自由書寫的我,研究自己的過程正是自我敘事治療,研究心理學並將其理論套至自己身上的精神分析,原來對自己的幫助是顯著的影響。
Thumbnail
自我敘事治療這個名詞進入我的世界中後,我才明白原來這4年來,一直在做自我揭露和自由書寫的我,研究自己的過程正是自我敘事治療,研究心理學並將其理論套至自己身上的精神分析,原來對自己的幫助是顯著的影響。
Thumbnail
之前聽自我價值課時,主題是要如何接受自己,成為更自在的自已。一開始,在場的學員們一開始總是興致勃勃、眼中散發出希望得到真知的光彩;但是隨著講師拆解每一個現象背後的信念與邏輯是如何影響外在行為,因此要由內而外地一步步改變對自我、外在的認知與看法,從他們的反應看得出來,是趟不容易的旅程。
Thumbnail
之前聽自我價值課時,主題是要如何接受自己,成為更自在的自已。一開始,在場的學員們一開始總是興致勃勃、眼中散發出希望得到真知的光彩;但是隨著講師拆解每一個現象背後的信念與邏輯是如何影響外在行為,因此要由內而外地一步步改變對自我、外在的認知與看法,從他們的反應看得出來,是趟不容易的旅程。
Thumbnail
別總讓你的批評和否定,成為你對自己的習慣;也別把理想性的自我要求,和對自己的不滿意,當作是自己前進或提升的動力,那只是會讓你淪陷在害怕自己不好的漩渦裡,同時讓你不斷強迫自己「必須要完美」(即使根本沒有完美這一件事)。
Thumbnail
別總讓你的批評和否定,成為你對自己的習慣;也別把理想性的自我要求,和對自己的不滿意,當作是自己前進或提升的動力,那只是會讓你淪陷在害怕自己不好的漩渦裡,同時讓你不斷強迫自己「必須要完美」(即使根本沒有完美這一件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