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習古文的個人觀點(一)

2024/01/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我最愛引用的論語「齊景公問政」

  身為一個畢業自台灣公立學校教育系統的人,每次聽到對於教改和課綱的批評,我都會多看個幾眼。教育是種影響社會和個人深遠的專業領域,就像醫療一樣,我身為受教者而非施教者,就像身為病人而非醫療人員,雖然有身處於教育或醫療系統裡的個人經驗,卻絕對不敢將自己的個人經驗提升到多高的位置。下文要分享的也只是我對於青少年期在台灣的國高中學習古文,讀過國文課本以外補充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一點回憶而已。

  論語選讀中,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顏淵篇的「齊景公問政」: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白話翻譯:

齊景公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齊景公說:「說得好!假使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糧食,我吃得到嗎?」

  記得這一段考試的重點,在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疊字結構,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個字轉化動詞,第一個君是「國君」,第二個君是「像個國君、行國君之事」。另一個考試重點在於「吾得而食諸」的「諸」和選擇題題幹或選項裡的哪個「諸」一樣是「之乎」的合體。老師也帶著我們賞析孔子強調的理想社會是每個人在什麼位置就要採取什麼行動,從反面來說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每個份子合乎禮法,社會自然和諧發展。

  當時身為 JK (Joshi Kousei 女子高生)的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佔人口一半的女性在孔子這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景象裡跑到哪裡去了?還是說,只要有一半人口(男性)照規矩做事,齊景公你就吃得下了?我的資深國文教師很直爽地回答: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女性無法進入治理階級,但孔子討論的是理想狀態,只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代女性自然會找到自己的位置。結案。

  這個「古代女性自然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實就跟動詞的「君、臣、父、子」一樣模糊,模糊到前 JK 也不想再多花時間探究。經由這段對話我確切地認識到,光是身為女性,我就被排除在孔子的價值系統以外。孔子在多用「人」或「民」來指稱群眾,但他發言時想像的群眾中是否有女性的身影呢?察覺到明顯的性別歧視並沒有讓我放棄學習古文,只是讓我對古人思想多了一份距離感。那是別人的思想,但也是我必須要理解的課題,就跟歐洲的冰河地形或是電鍍的化學反應一樣,生活中不見得用得上,但還是要認識呀。如果我們只學生活中立即用得上的知識,不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那不是很無聊嗎?我學古文,但我不需要全盤接受古文的想法。

  我與「齊景公問政」的緣分並沒有止於高中畢業典禮。往後的日子裡,如果我遇到引用論語來教訓他人的人(通常是講中文的年長男性),我都可以笑著說:「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你覺得我作為一個女性,孔老夫子對我有什麼期待呢?你覺得他老人家會同意我能受教育,我有投票權,我能代表公司進行談判、簽約,甚至站在這裡跟你討論他的思想嗎?」

  我當然知道這個問題很難正面回應,頂多能靠幽默或機智化解。直到現在,我還在等一個有趣的答案。這幾年因為搬出儒家文化生活圈,現實生活中便越來越少遇到掉古文書袋的指導意見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