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隨食】Day 19 如水自然的烘培日常之美

2024/01/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來倫敦的第二天,一早起床天晴氣朗,外出覓食早餐,幾個街角後就被隨意吃到的早餐咖啡店裡的吐司驚艷,沒想到接著的午餐前隨意走逛的街邊麵包店、午後在雜貨店隨意吃到的自製布朗尼等,一日裡三個「隨意」嚐到的麵包皆有台灣名店水準的美味,以為這是今天的運氣足夠好的關係,然而這樣充滿烘焙美感的體驗,卻在倫敦一日復一日地上演。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來倫敦旅遊將近三個星期的時間裡,不用靠運氣或特別尋找,好吃的烘焙食物幾乎是環繞著生活而無所不在,或許這是英國人對待烘焙的態度,如同對待一件藝術品地對待任何一件烘焙,使得生活裡的烘焙食物也如藝術品般的存在。

raw-image

不像台灣許多標榜名師名牌的麵包店幾乎都已精品化,在倫敦的烘焙店,不管是街角的布棚小店、市場攤商、還是時尚名店,都平易近人、洋溢著濃濃的生活味,以法式、義式、傳統歐陸口味為主流,讓這些深具底蘊的品味佈滿生活之中,成為社會文化的基因,連貫著各種生活型態的整體,哪怕是家居主婦也能做出可口、深具個人特色的甜點麵包,像是旅宿管理員太太送給自己吃的磅蛋糕,雖然樸實粗曠,也有簡餐咖啡廳的水準。

raw-image
raw-image

由於在倫敦漫遊以及早餐的需求,幾乎每天至少都能在一間不同的咖啡店裡喝到咖啡,許多小型獨立咖啡店的食物都以義式風格為主,再混一點英式法式的麵包甜點,如這家咖啡店,咖啡的水準差強人意,但為了那極道地的西西里卡諾里卷與拿坡里貝殼酥,硬是專程來了三次。

raw-image

麵包首重結構,每一類麵包都有其獨有、或該有的麵團結構,曾經有法國友人在台灣的麵包店買麵包,一進門對著琳瑯滿目的麵包,看了看,「怎麼只賣一種麵包 ?」,對他來說,即使賣了幾十種麵包,但都是用同一種麵團來製作,那便是只有一種麵包。

raw-image

今日下午來吃吃享譽倫敦的法式可麗餅,看看這一類的麵點表現如何。(雖然谷歌的星等偏低)

這家位於南肯辛頓,離自然史博物館很近的可麗餅店,受到許多觀光客的追捧,雖然也賣沙拉排餐一類的午餐,多數人來這裡還是以鹹甜可麗餅為主。下午三點多的時候來到這裡,在現場等了約一個小時才有位置,菜單選項非常多,甚至不

raw-image

論鹹甜都提供「Make your own」的選項,點了一份奧利奧巧克力、一杯馬奇亞朵,等了約四十分鐘後可麗餅才上桌,切下一片送入口,嗚,可麗餅是軟糊的,雖然在法國、義大利的可麗餅也是標榜吃「軟」的,但是會有口感,是屬於綿密薄口、有麥香、蛋香、奶香與鐵火的風味層次

raw-image

,眼前的這片餅彷彿是應付批量製作、將該有的風味敷衍地攪和在一起出餐,而味道居然跟台灣連鎖的可麗餅攤車差不多,連咖啡也不好喝,可見即使倫敦的烘焙水準有一定的高度,需要過火展藝的料理,還是得斟酌一下後再決定是否用餐。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