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真的不好,還是只是別人想讓你這麼以為
要能接納自己之前,得先看到最原始的自己。
不過這也是遺憾的地方,大部分人可能很難完整的表示自己的樣貌,這種樣貌我要聽的不是多有成就、多有地位、多有財富,如果我們是很習慣拿這些東西替代自己真實的樣子,一代潮起一代落,連別人也記不清。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以前我被詬病過,為什麼寫點東西要這麼糾結用字表示;我記得當時的情緒有點委屈,但現在會想辯駁:小地方我很當一回事啊,作為寫手糾結用字是哪裡在下品,而且抓對重點那是很實在。
我是如何精益求精就不多交代了,就算是要求教也不會這樣提問。
...
怎麼樣的思考路徑,會比單純聽「接納自己」要來的有效。
這些年,確實有不太願意為大眾服務的跡象。
有段時間會覺得自己偏不幸,都是遇到那種不把我付出當一回事的人群,甚至不浮誇的說:裡裡外外 (家庭社會)、上上下下 (輩分年紀),幾乎沒有人例外,好似我的存在就和他們的呼吸一般自然。
事無完全,我其實要怪自己的:怎麼放任別人糟蹋自己的心意。
我第一階段是認識到自己「自願」被人辜負,在大一專題高中生一片好評之下,還硬是被一群插隊進來的教授,評學期成績 68 分的一次;我會因為這個成績對自我產生懷疑,但專題本身帶來的幫助是無庸置疑的才對。
認知到,我去把做這件事情帶來的成就,與我對自己自身的價值認同綁做一塊。
察覺到別人的問題,那就是還給他
第二階段,是我開始破繭表達自己的聲音。
我在很多事情裡受到的委屈,用「這就是我的本心」來取代「你怎麼是這樣在回饋」的表述方式,所以我對家裡人是這樣子:我給很多,你不能多要;對師長是這樣子:我問心無愧,你獨斷放肆就很失禮。
發現最終是:我在尋求什麼、我不必須用付出的方式爭取人的認同。
我在每個時刻點的付出,都是最好的自己的情形下,會有人不滿足、不喜歡,甚至表現出欲求不滿、侵門踏戶的行為,那是誰的問題就很明確;這種接納自己的路徑是在「剝開」層層似是而非的人群觀感後得到的。
「我一直是那麼純粹甘於付出,就你們聰明」的話我就送給那些人吧。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