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工作,純粹是吃飽太閒。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最近開始看《為工作而活》這本書,精彩翻了。這本書主要討論一個問題:

󠀠

「為何即便衣食無慮,人還要不斷地工作?」

󠀠

作者 James Suzman 是個人類學家, 在他 21 歲的時候,搭便車來到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參與一項志工計畫和當地土著穹瓦西人一起生活。

󠀠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除了比較原始社會跟工業社會的「工作」有何異同,也從人類歷史、生物學、物理學等領域採擷材料。

󠀠

這本書我還只看了幾章,已經滿滿的啟發。我們先來聊聊,他從演化生物學和物理學出發,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

他說:「我們工作,純粹是吃飽太閒。」

󠀠

▋狂熱於工法的建築匠鳥:黑額織雀

󠀠

在非洲南部波札那,「黑額織雀」建築的巢穴是飛鳥界的工程奇觀,Discovery 可以拍好幾部紀錄片那種。

󠀠

他們的鳥巢是用草和蘆葦稈一隻一隻編織而成,形狀很像葫蘆,大小只比馬克杯大一點。纖細小巧,卻又堅固到可以承受非洲特有的午後暴雨和狂風。

󠀠

精巧輕盈的鳥巢可以掛在非常纖細的樹枝上,讓獵食者只要一靠近就會先摔下來,成為生存優勢。

󠀠

但是,有個困擾生物學家許久的現象:織雀會不斷地把精細的巢拆掉再重蓋。

󠀠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工夫。要蓋好一個巢,織雀需要收集約 500 根細小草枝跟蘆葦,平均得飛上 30 公里的距離。拆除時,織雀不靠蠻力,而是一根一根,慢工細活地拆,直到什麼也不剩為止。

󠀠

在交配季節,這行為甚至會重複上百次。這得消耗多少熱量!

󠀠

演化學家會說這是為了求偶,所以理論上,母織雀會選擇做工最精細的巢穴,入洞房跟公織雀交配。

󠀠

但後續更大量觀察顯示,真正決定交配成功的因素是「地點」,跟巢穴精細程度無關。

󠀠

如果「求偶和節約能量」是唯一目的,那織雀老早就會在「精華地段」,蓋個海景第一排的普通巢穴,而不是在反覆重蓋在偏遠地段。

󠀠

甚至在辛巴威曾經紀錄到,一隻織雀越是織巢,他的桃花運就越差。在交配季節他總共編織了 160 個巢穴,拆掉了 158 個。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在新屋落成的兩天後就馬上拆掉。

󠀠

(哇,很有宅男狂熱動漫,結果找不到女朋友的既視感)

󠀠

最後,生物學家觀察到一個現象:織雀只會在食物非常充裕、熱量過剩的季節反覆拆巢蓋巢。

󠀠󠀠

而且,連續攝影結果顯示,織雀不是制式化地蓋出一樣的巢穴,而是不斷地精進自己的建築工法,每隻織雀都會雕琢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

科學家只好給出結論:織雀不斷重蓋巢穴,是因為季節性熱量過剩,需要把多餘的熱量消耗掉。

󠀠

簡單來說,就是吃飽太閒。

󠀠

▋不只人類會吃飽太閒

󠀠

鳥類世界中還有數千個案例,顯示出他們會花費大量的珍貴熱量,去做完全沒有意義的事。

󠀠

例如最典型的案例:孔雀開屏滿滿的華麗羽毛

󠀠

通常生物學家會解釋,這是為了求偶,提高繁衍機率,不得不做出來的華麗行為,即便這會變成掠食者眼中招搖的目標。

󠀠

但這個解釋快撐不住了。

󠀠

日本東京大學高橋麻里子團隊花了七年觀察孔雀,想找出究竟是羽毛的哪個特徵決定了交配成功的機率。

󠀠

他們觀察到 268 次交配,結果發現:羽毛的華麗特徵,跟交配成功率一點關係也沒有!

󠀠

羽毛普普,和羽毛華麗的公孔雀,母孔雀都保有同樣的熱情跟交配頻率。

󠀠

這完全推翻國高中生物學課本。

󠀠

有可能是研究團隊遺漏了什麼羽毛特徵,或者人類仍然不理解孔雀的感官世界。

󠀠

但是東大團隊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結論:

󠀠

「孔雀開屏,和生存或繁衍都沒有關係,單純是為了消耗能量。」

「生物消耗能量的需求,可能跟獲取能量的需求一樣重要。」

󠀠

吃飽太閒,去消耗熱量,是一個硬底子的生物需求。

󠀠

▋吃飽太閒為何是生物需求?

󠀠

大家很愛說「底層邏輯」這個字。

󠀠

要理解「吃飽太閒為何是生物需求?」這個問題,必須來看一個極為底層的邏輯,被物理學家尊奉為「宇宙最高定律」:

󠀠

「熱力學第二定律」。

󠀠

如果你將一杯熱茶放在桌子上,茶裡面的「熱能」會散逸到大氣中,能量從「高溫」轉移到「低溫」的地方,追求一個均衡的狀態。

󠀠

過年大掃除,好不容易房間整理好了,棉被整整齊齊疊好。過沒兩小時,我家的狗又過去把棉被抓下來,鋪成一團混亂,睡在那上面。

󠀠

(對,我跟狗睡在一起)

󠀠

熱力學第二定律意思是:「有結構的將崩塌,有秩序的將混亂,分佈不均勻的能量必然趨向均勻,宇宙中的亂度(熵)將不斷提升。」

󠀠

這個定律指向了一個宇宙的終極未來:能量的終極均勻分佈,一片寂靜。

󠀠

所有結構皆瓦解,生物體不復存在,宇宙回歸大爆炸之前的寧靜。

󠀠

(挺有詩意的,不是嗎?)

󠀠

▋熱力學第二定律,讓人類「吃飽太閒」。

󠀠

生命的起源,過去一般的理論是「自然發生說」:在一團混沌中,分子隨機碰撞,結果「好死不死」(雙關)生命就出現了。

󠀠

從機率上來看,這個機會極極極低,低到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存在。

󠀠

但近期另一派科學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來看,生命體可以比無機物更有效率地消耗熱能(畢竟,一顆石頭不會吃飽太閒去跑馬拉松),因此可以更有效率地增加宇宙中的亂度,熵總量。

󠀠

生命的出現可能是一種必然,為了加速宇宙趨向終極恆定。

󠀠

從這點來看,「消耗能量的需求,和獲取能量的需求同樣重要」就可以理解了。

󠀠

熱量過剩,會讓織雀反覆重蓋巢穴,讓孔雀長出沒有意義的華麗羽毛。

󠀠

地表上熱量過剩最浮誇的生物——人類,蓋出浮誇的 101 高樓、每年有 1 億人參加馬拉松賽事、早已財富自由仍然狂熱工作...

󠀠

這些行為都無法用生存或繁衍解釋,跑超馬、過度工作甚至會折壽。

󠀠

你可以說,這是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自我實現」,人的根本驅動力。

󠀠

很對,這沒有錯。

󠀠

不過,在「自我實現」底下,更底層的是貫穿所有生物體的天性:「消耗能量的需求,和獲取能量的需求同樣重要」。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何即便衣食無慮,人還要不斷地工作?」

󠀠

也許答案就在問題本身:就是因為衣食無慮,人們才更投入工作。

󠀠

我們天生,都吃飽太閒。


💡知識滿點,幹話連篇。訂閱《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發信: chiukaun.substack.com


黑頭織雀:https://ebird.org/species/vilwea1?siteLanguage=z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加恩說
237會員
70內容數
我討論「AI 電馭寫作」與「卡片筆記法」。
加恩說的其他內容
2024/06/21
Cleo Abram,270 萬訂閱,曾在 Vox 頻道擔任五年的影像記者,目前獨立製作「Huge if true」科技與科學頻道。󠀠 她的產量不高,一個月才上傳一隻影片,但幾乎每一隻都在 YouTube 上爆紅。 󠀠光是頻道的第一支影片就有 72 萬次觀看。
Thumbnail
2024/06/21
Cleo Abram,270 萬訂閱,曾在 Vox 頻道擔任五年的影像記者,目前獨立製作「Huge if true」科技與科學頻道。󠀠 她的產量不高,一個月才上傳一隻影片,但幾乎每一隻都在 YouTube 上爆紅。 󠀠光是頻道的第一支影片就有 72 萬次觀看。
Thumbnail
2024/06/19
2001 年 1 月美國,一個不務正業的研究生,在網路上幹了一件歷史級惡搞。 󠀠 他發現 Nike 推出了客製化球鞋服務,可以在鞋子上印上任何自己想要的字,於是他下了訂單:他要求 Nike 在球鞋上面印「sweatshop」(血汗工廠)。 󠀠 Nike 拒絕了,原因是「使用不當語言」。研
Thumbnail
2024/06/19
2001 年 1 月美國,一個不務正業的研究生,在網路上幹了一件歷史級惡搞。 󠀠 他發現 Nike 推出了客製化球鞋服務,可以在鞋子上印上任何自己想要的字,於是他下了訂單:他要求 Nike 在球鞋上面印「sweatshop」(血汗工廠)。 󠀠 Nike 拒絕了,原因是「使用不當語言」。研
Thumbnail
2024/05/31
愛因斯坦在 1905 年的時候,還只是一個 26 歲沒沒無名的瑞士專利局小員工。 󠀠 但他利用業餘時間思考光與時間的關係,並且在那年的三月到九月,半年間連續發表了六篇論文: 《關於光的產生與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討論光量子、光電效應,啟發後代量子力學。 《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確定
Thumbnail
2024/05/31
愛因斯坦在 1905 年的時候,還只是一個 26 歲沒沒無名的瑞士專利局小員工。 󠀠 但他利用業餘時間思考光與時間的關係,並且在那年的三月到九月,半年間連續發表了六篇論文: 《關於光的產生與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討論光量子、光電效應,啟發後代量子力學。 《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確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為Susan Kuang,其中書中有幾個觀念對我有所思考和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為Susan Kuang,其中書中有幾個觀念對我有所思考和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今天分享的有點變成職涯生活的部分,在這個資產價值及物價飆漲的年代,主要工作的收入越來越不重要。 看了深度職場力這本書之後,對於書中「小處著眼,大舉行動」。身為大型組織的小螺絲釘,本身就是一個自主性很低的工作,那要如何培養自主,進而發展成一個自主性高的職涯規劃,本書都有敘述。
Thumbnail
今天分享的有點變成職涯生活的部分,在這個資產價值及物價飆漲的年代,主要工作的收入越來越不重要。 看了深度職場力這本書之後,對於書中「小處著眼,大舉行動」。身為大型組織的小螺絲釘,本身就是一個自主性很低的工作,那要如何培養自主,進而發展成一個自主性高的職涯規劃,本書都有敘述。
Thumbnail
本書旨在打破「忙碌謬誤」:覺得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撐過所有壓力的幻覺。作者於書中提出5個雙贏原則,希望協助困窘於工作與生活失衡的迷途羔羊,能將兩者視為相輔相成的夥伴,而非二元對立的零和遊戲。
Thumbnail
本書旨在打破「忙碌謬誤」:覺得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撐過所有壓力的幻覺。作者於書中提出5個雙贏原則,希望協助困窘於工作與生活失衡的迷途羔羊,能將兩者視為相輔相成的夥伴,而非二元對立的零和遊戲。
Thumbnail
商務人士的父親為孩子所寫下的「工作本質」!
Thumbnail
商務人士的父親為孩子所寫下的「工作本質」!
Thumbnail
最近開始看《為工作而活》這本書,精彩翻了。這本書主要討論一個問題: 󠀠 「為何即便衣食無慮,人還要不斷地工作?」 󠀠 作者 James Suzman 是個人類學家, 在他 21 歲的時候,搭便車來到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參與一項志工計畫和當地土著穹瓦西人一
Thumbnail
最近開始看《為工作而活》這本書,精彩翻了。這本書主要討論一個問題: 󠀠 「為何即便衣食無慮,人還要不斷地工作?」 󠀠 作者 James Suzman 是個人類學家, 在他 21 歲的時候,搭便車來到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參與一項志工計畫和當地土著穹瓦西人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