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第六章—摘句、我的對照(一)

2024/02/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第六章 「成為一個人」是什麼意思

 

p.127

本文首次提出是一九五四年在歐伯林學院的一個會議上作演講用的。當時我嘗試用比以往更具完整體系的形式,把心理治療的一些概念組合起來,這些概念都是我日積月累下來的成績,這篇講稿後來經過些微的修改。

 

我在芝加哥大學的諮商中心工作時,有機會為許多人作心理治療。他們對我呈現的個人問題真是五花八門。

 

儘管從水平的向度上來看,問題具有如此繽紛滿目的多樣性;從垂直的向度來看,也可以看出層層相疊的複雜性,但是,真正的問題也許只有一個。我發現他們似乎都在提相同的問題,他們的訴苦總是有些問題情況和內容—看起來有各種問題—但在這個表層之下卻都有一個核心的追索。

 

依我看,在他們的問題背後,每個人都在追問:「說真的,我到底是什麼?我到底要怎樣才能衝破行為的表面,而接觸到那深藏在底下的真我?我到底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

 

p.129

▓形成的過程

 

●穿透假面具

 

我常說:人最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人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追求的終點,乃是要變成他自己。對於這個說法,我要作個解釋。

 

當一個人來找我時,他帶來的難題常是一堆奇特的組合,而我發現,此時最好先嘗試和他建立一種關係,讓他覺得安全而自在。我的職責是要瞭解他在自身內在世界中的感覺,接受本然的他,創造出一個自由的氣氛,使他的思考、感覺和存在情態得以有所改變,而改變的方向也必是他本人所欲求的。那麼,他會如何運用這種自由呢?

 

我的經驗之所見是:這個人通常會運用自由來變得更像自己。他會開始撤除空虛的前線,摘掉假面具、拋開角色—而這些都是他一向用以對付生活的技倆。他會嘗試尋找一些更基本、更真實的自己。首先,他會先知覺到他戴著假面具,於是他會先把這面具擺在一邊。有位年輕的女生在一次諮商時描述了她自己所常用的一張面具,同時她也表示:雖然這種表面都是為姑息和逄迎而的,但對於人在這種表面之下究竟有什麼真正的自己,這點她覺得完全沒有把握。

 

[我→]我在高雄婦女館的女性寫作班時,會提醍來參加的人:「將妳的角色帽子和面具放在門口,用你自己,本人的身分來參加。在這3個小時裏,妳就是妳自己,不是太太、媽媽、媳婦、女兒、員工……等的角色和身分。」
 
還有,「將手機關機,或調成靜音,中間會有休息的時間,休息時再看,如果有來電的話再回電。你的家人中,現在有人在加護病房中,妳隨時要接電話嗎?或是有人從國外回來,要去接機嗎?如果沒有的話,不要接手機的電話,好好讓自己專心地上課。」這些女人一輩子都在隨時待命,接電話,連好不容易的3小時的課程都不讓自己好好地享受或休息。

 

p.130

從這段摘錄裡,你可以看見她在檢視她自己常用的假面具,也認出她在其中的不滿,但她也在懷疑是不是還有真正的自我存在,和怎樣能走到那裡去。

 

一位案主在諸如此類發現自我的企圖中,他的典型做法是:利用兩人的關係把他自己的各面經驗展開來進行探索和檢視,以辨認且面對他所經常察覺的各種深切矛盾。他會曉得他行為,乃至他的感覺中有多少是不真實的,有多少不是直接從他的有機體中流露出來的真實反應,而只不過是一種令他得以隱遁於其後的表面和建築正面罷了。他會發現,他的生活有多少是由他認為應該是的所指引,而不是由他真正是的所指引。還有,他也常會發現,他好像總是應別人的要求而存在,好像只能依別人認為應該的方式去想、去感覺、去行動,好像沒有個自己似的。

 

關於這點,我很吃驚地發現,早在一百多年之前,丹麥哲學家梭倫˙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以他敏銳的心理學見識已經把個人的這種兩難困境清清楚楚地描繪出來。

 

他指出:最普遍的絕望乃人陷入這樣的絕境:不能選擇、沒有成為自己的意願;而最深切的絕望乃是選擇「做不是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決意成為真正的自己,確是絕望的相反」,而這種抉擇乃是人的最終極的責任。

 

我在讀他的作品時,簡直覺得:齊克果這個人一定曾經聽過像我們的案主那樣的人所說的話—他們都在挖掘和追索自我的真相,而且這種追索通常都充滿痛苦和煩憂。

 

更麻煩的是,當這些追索者發覺,他們還不知道他們所要除掉的假面為何是假面。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他們會開始轉而挖掘他們自己內在的驚恐,乃至暴烈的感覺。把你一向自認為是自己之一部分的東西視為面具,並且著手去摘除它,那真一場駭人至深的經驗,但如果人有充分的自由,可用以思考、感覺,並把這些都付諸實現,那麼,人還是能朝此目標邁進的。

 

有位個案,她拚命掙扎以抓取她自己的核心。我相信這段話很能代表許多人真正的感覺,也就是說:當人能夠不必死撐著虛偽的表面,或硬牆,或大壩時,人的感覺就會洶湧而起,掃光一切;而這種感覺早在他的內心中蓄勢待發。同時,這個現象也可以說明:人的內心中有一種逼人的需求,使人非去尋找而女變成自己不可。更有甚者,它也向人開啟了一條道路,讓人得以決定什麼是人自身內的真實—也就是說,當他能充分體驗到他的有機體內恰如其是的感覺時(如同上例中的案主能體驗她自己的自憐、愛和恨),然後他才能感覺到確然肯定:他現在所做的就是他的真實自我的一部分。

 

[我→]這段我非常有同感,當我比較年輕、或是在位階比較低的地方時,自己的感覺和體驗都不被承認,被告知要做「應該做」的,而不是「我想做的」,我想做的都被否定。就是沒有真人對我說,所謂的社會共識,社會的要求等,也會自動在我的心裏浮上來,自己限制自己,不能做自己。
 
小孩子碰到的情形也差不多,在台灣社會教育改革前的那一段時間,人本基本會揭發了許多學校裏不合理的事情。我參予了小孩學校的事務,常聽到的話是:「小孩的話不能信。」我聽了很生氣,大人的話才不能信耶!
 
「最普遍的絕望乃人陷入這樣的絕境:不能選擇、沒有成為自己的意願。」原來,以前在家庭中不能成為自己是我最大的疑惑和痛苦。小時候也就罷了,當時還有唸書後帶來的希望。
 
在婚姻中有很大的疑惑,整個氛圍、家人和先生的要求就是要我「不要成為自己」,要照顧和成就家中的每個人,需要被照顧、快樂的和被成就的就是沒包括「我這個人」,這太奇怪了,對於這點我無法同意和有共識,我的人生是我的,我有追求我的幸福、快樂、發展我的能力的天職,當各種努力都無效,絕望時,離開是最好的選擇,各人為自己負責,哈!
 
看了這一段才明白,原來我一直在追求自我,這是正確的方向。每個階段的角色和面具都是暫時的,我自己很清楚。

註:

<成為一個人>第五章—摘句、我的對照(一)

https://vocus.cc/article/65aa2efefd897800017f005b

 

<成為一個人>第五章—摘句、我的對照(二)

 

https://vocus.cc/article/65abaa25fd897800018e8f01

 

<成為一個人>第五章—摘句、我的對照(三)

https://vocus.cc/article/65ba04e2fd897800016289dc

 

<成為一個人>第五章—摘句、我的對照(四)

https://vocus.cc/article/65be042cfd89780001d25b68

 

<成為一個人>第五章—摘句、我的對照(五)

https://vocus.cc/article/65c77d79fd897800012a69d8

 

<成為一個人>第五章—摘句、我的對照(六)

https://vocus.cc/article/65c98ae0fd897800013812f6


85會員
632內容數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我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