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第六章—摘句、我的對照(二)

2024/02/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132

●對感覺的體驗

 

關於上述的體驗,我還願再多說些。那種體驗實際上是在找尋自我的未知因子。我所試圖描述的現象,用任何方式都不太能輕易碰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成千個理由不讓我們充分體認我們自己的態度,我們的理由有來自過去的,有來自眼前的,也有內在於我們社會處境之中的。在當事人自己看來,要自在而充分去體認自己的感覺似乎是件太危險、太不利於自己的事情。但若在安全而自由的治療關係中,各種感覺卻可以被完整地體驗,其清楚的程度幾乎可到人的知覺之極限。

 

人之能體驗到感覺的那種處境:我常稱之為一種「純淨的文化」,也就是說:當其時也,人就是他的恐懼,就是他的憤怒,就是他的溫柔,等等。

 

我得再一次用一個案例來把這個觀點說清楚,是一位年輕的男研究生,他在心理治療中已經到了頗深的階段。他對於自身之內某種模糊的感覺一直覺得很困惑,但後來逐漸能指認,這是某種恐懼感,某種害怕失敗的感覺,怕的是無法完成博士學位。

 

p.134

也許這段摘錄可以透露出一點點我想談的東西,也就是在一定的限制之下,對感覺作最深的體驗。在這裡的他,有一個時刻突然體驗到,他只不過是個苦苦哀求、乞憐的小孩。在那時刻中,他完完全全融入那哀求旳情緒中。但他也幾乎立刻從這個情緒中出來。他於弄清楚:這種感覺果然冒了出來,而在那當兒,他就是他的依賴感,縱然這種「是」的方式會讓他自己也吃驚。

 

人能以如此徹底的方式去體驗的感覺,並非只有依賴感。其他如傷害、悲愁、嫉妒、或破壞性的憤怒、或焦灼的欲望、或自信、驕傲、或敏感的柔情、或積極的愛等等也都能如此。人所能有的情緒幾乎都能如此。

 

由這些經驗中,我漸漸學會相信:人在這種時刻乃是正在變化成為他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人通過整個治療過程之後,以這種方式而體驗到他的有機體對他呈現的種種情緒,並且體驗的方式也自知而開放的,那麼,他就已經體驗到了他自己,體驗到存在於他自身中的一切豐實內容。他就已經變成真正的他了。

 

[我→]本書看到這裏,我發現、明白了一件事:我在多年前,因為一些困擾和憂鬱症,開始去做諮商,後來憂鬱症伴隨的焦慮症影響到生活,開始去看精神科,吃藥。
 
在有時候諮商,有時候休息的幾年中,找了幾位諮商師。在2010年碰到花精老師,使用花精,加上自我療癒的課程,成為諮詢師,繼續療癒自己,讓憂鬱症幾乎離開了。我說「幾乎」是,原來覺得我「好了」,但是在往後的歲月中,每當自己的情況不佳時,就會感覺到它在旁邊蠢蠢欲動,想要伺機竄出來,我才明白,這是不會「好的」,得隨時注意,照顧自己。
 
我要說的是,從那以後,如果我有找人談的需求時,我都找「她自己弄(??哈哈!)出來」的諮詢師,比如用塔羅、星象、催眠、易經等等工具幫忙的人,不找諮商師了,我覺得「純談」「沒效果」,覺得
 
一、她/他是個旁觀者,不相干的第三者似的,沒有投入感情和情緒,我在她的面前不是一個「人」,好像只是個問題、東西、事件似的,來到她的面前,希望得到她的解答和幫忙,雙方十分地疏離,總讓我幾次之後就不想再去了。
 
二、只用學問。她/他讀了很多書,有很多知識,學了很多方法、策略,聽我說,然後從她的資料庫中搜尋出適合我現在說的問題的解答、方法,告訴我,那些回應對我來說是有用沒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三、第二點是我很大的疑問。後來身邊的人,不管30多歲,40多歲,50多歲,陸續有人去唸諮商所,考到證照,我有一次終於問了一位朋友:
 
「我多年前做過諮商,最近做戲劇治療的個人諮商,共接觸過幾位諮商師, 她/他們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面無表情,沒有情緒,可以說是保持中立,但我的感覺有點冷。請問,你們諮商師在養成的過程中有被強調要這樣嗎?還是她/他們個人特質的關係?哈!」
 
她答:「我沒有接觸戲劇治療,但我的心理劇老師表情蠻豐富的,也會在分享時自然落淚。我自己傾向後現代風格,我的了解是早期精神分析才強調空白螢幕。」
 
「所以也許是個人特質,如果走完形、敘事、人際歷程取向應該都滿溫暖的,走認知、現實主義會比較理性,精神分析則是會格外強調中立旁觀,所以要看取向與性格。如果你不是很喜歡中立的風格,也可以另外尋找比較適合的諮商師或取向」
 
我:「嗯嗯!我明白了,所以不是每個諮商師都這樣,哈!謝謝你。」我後來都找女同志,這樣談起感情來比較合拍。但沒告訴這位朋友,哈!
 
在各行各業出櫃的同志多了起來,我注意到,不管是研究同志議題、寫同志小說、諮商等,同志的題材和工作由同志來做漸漸成為常態,不像早年,都是由異性戀做的。
 
還有,這些助人工作者不見得會公開強調她/他是同志,一般人或許不知道,但是同志圈的人知道,所以形成我說的「2個世界」,十分有趣。
 
本書的作者得到這些方法和結果都是由他和同事們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他強調諮商者本身要坦誠、真實,治療才會有效。他將自己投入進去,感情也放進去,和案主同步進行(進步),不只是將案主當「他者」而已,所以他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原來如此。不是諮商沒效,是看由誰去做,用什麼方法和心態去從事而已。我知道有的諮商師自己會增加一些輔助,像:催眠、花精、正念等。
 
像我原來找的女同志催眠師,她去唸了諮商所,畢業後也拿到了證照,我繼續找她,談得頗好,覺得她沒有冷冷的問題。
 
還有第四點,我笑說諮商師(助人工作者)有2種,一種是自己有問題,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去唸心理所,或學習各種工具,然後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學會了這些技能,變成可以療癒、幫助別人的人了;另一種是自己沒有問題,想要幫助別人,所以去唸心理所。
 
自己經過了療癒過程的人,那些經過和心得幾本書都寫不完,自己的體悟也說不完,感受非常多,對於個案的困難的理解可能比較快、比較清楚明白;跟由書本和知識、學問建立起來的人是不同的。


86會員
633內容數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我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