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可憐的東西》,開了誰的腦洞?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影中,主角貝拉(Bella Baxter)是被開了腦洞並植入胎中嬰兒腦的孕婦;看完電影後,螢幕前的觀眾們的腦應該也被一一開了洞。

春節假期結束後的補班日晚上,我在常去的獨立電影院看了由艾瑪史東(Emma Stone)主演的《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這部想必是2024年新春最熱門的電影,平常影廳內觀眾寥寥可數,這場的入座率竟然有八、九成。可能因為隔天是放假日,但我想主要是因為這部電影在上演前鋪天蓋地的宣傳非常成功,不論是獲獎不斷、主角艾瑪史東的魅力、從植入嬰兒腦開始到藉由性慾探索自我與世界的女性成長故事、荒誕又華麗的劇情與視覺效果,甚至是在媒體中不斷被劃重點的主角全裸與性愛畫面,都確實起了吸引觀眾買票進電影院觀賞的效果。

先潑點冷水:電影中確實有許多性愛畫面,包含女主角貝拉的自慰、高潮、與不同男人的性交,以及幾幕男女演員全裸的畫面,但完全不會有色情感,即使在電影院中與許多陌生人一起觀看,也不至於尷尬。電影的處理手法以及演員的專業,都表現了貫穿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叩問:性慾是人類原始的慾望之一,滿足這種慾望確實帶來愉悅,但為何在「有禮的社會」中討論這件事卻是應該要禁止的?

關於這部電影的劇情、場景道具、服裝美術,已有許多媒體報導及影評,我不懂電影,只是個愛看電影的觀眾,純粹地整理自己看這部電影時,腦袋中的千頭萬緒。




我是誰?

被植入嬰兒腦的母體,究竟是「人」還是「物」?擁有身體、感受、慾望、思考、行動的「她」,是嬰兒還是母親?對於主角貝拉而言,在她得知自己悲慘又荒誕的身世後,她應該如何定義自己?那個從橋上一躍而下的是「母親」還是「自己」?這個可以體驗、探索、反思這個世界的「自己」,是沒有身體的「嬰兒」,還是被置換了腦的「母親」?


上帝視角

造物主不是父母。前者或許賦予了受造物生命與功能,然而祂與受造者是有距離的,偶爾也許介入,卻是以一個觀察者的視角觀看著受造者的發展;後者生育、養育孩子,父母與孩子的生命需要共同走一段路,他們之間的關係或許交織了愛恨、責任、義務、陪伴、支持、羈絆等種種複雜的聯繫,不論如何,父母是以某種形式參與了孩子的生命與成長,不論時間長短、正面或負面。

電影中人稱也自稱「上帝」的醫生(或科學家),他與貝拉的關係是造物主與受造物,貝拉是他的實驗品,他觀察、記錄著貝拉在彷如大型實驗室的封閉環境中的生理與行為進展。然而,隨著貝拉腦部功能與行為能力愈來愈健全、愈來愈接近一個「成人」,她日漸強烈的對於知識、性、世界的探索渴望,甚至展現違反「上帝」律則的「意志」時,「上帝」竟從禁止、隔離的態度,轉換為幫助貝拉跟隨放蕩律師私奔。此時,他究竟是以一個科學家或「上帝」的角色,測試貝拉在進入外在不可控的環境後,將發生甚麼樣的社會化結果呢?或者是放手讓孩子在飛翔中茁壯的父親呢?


好女孩與壞女孩

「上帝」將貝拉豢養在衣食無缺的豪宅中,禁止她與外界接觸,看似保護,實則監禁,一如父權體制對於人類的禁錮。不論是父母對孩子、師長對學生、社會對性別,似乎總有一些標準、規範依循著相似的公式:「外面的世界是很危險的」、「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當「被保護者」試圖反思、掙脫、對抗,就是不乖的壞孩子、壞學生、壞女孩。

隨著貝拉的視野愈廣闊、體驗與知識愈豐富,當她開始閱讀哲學、獨立思考、表達個人想法,在放蕩律師的厭女標準中,貝拉不可愛了。而在得知貝拉進入妓院工作以賺取旅費(同時也體驗更多不同的性愛),放蕩律師氣炸了!儘管他本人對於自己豐富的情史與性愛經歷是洋洋得意,但做為一個可愛的好女孩,必須要符合某套標準,至少身體的使用權應該交給男性做決定。

這座巨大的父權牢籠不僅監禁了女性(貝拉),同時也束縛著男性(麥斯,科學家的研究助理、貝拉的未婚夫)。當他加入「上帝」的研究計畫,他就進入了囚禁貝拉的世界,既隨著貝拉在封閉的實驗環境中活動,同時也擔任看管好貝拉是否確實在可控的實驗條件下成長的角色。甚至,就連麥斯對於貝拉的情愫、倆人的婚約,也由「上帝」指定。


身體與婚姻

貝拉在經歷了各種探索與冒險、認識了許多朋友、體驗過與不同對象的性愛、開始了閱讀與學習,最後回到當初她遠離的「家」,並且向麥斯求婚。這次是貝拉自己的決定,她選擇了她要的婚姻對象。現代愈來愈高比例的女性選擇單身、不婚、晚婚、離婚,大多數人未必排斥和另一個人共同生活、進入法律身分的關係,而是抵抗傳統文化中預設的女性生命史,她們要的是對於自己的人生擁有選擇權。

身體也是。在《可憐的東西》中,貝拉選擇透過身體去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與痛苦,並且在巴黎妓院中推動新的交易規則——由妓女選擇嫖客,翻轉女性被動、被男性選擇的地位,因為自己可以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


令人不適的畫面

比起性愛畫面,這部電影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令人不適的畫面:手術、器官、穿刺、開膛破肚、開腦(雖然其實都很明顯是假的),如果你也是害怕傷口、想像力豐富的人,先做好心理準備,會有一些需要用手遮住眼睛的畫面。另外就是瘋狂的「上帝」,他的移植實驗對象不僅限於人,還包括動物,所以在他的豪宅中,會有許多身首分屬不同物種的動物們,悠哉地行走。雖然那些動物們也明顯地是後製處理,但對我而言,那反倒是最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畫面。


再聊一點《芭比》

最後偏題一下。與去年夏天另一部同樣被視作女性主義電影的《芭比》(Barbie)相比較,很明顯地,《芭比》的觀眾以女性居多——以我看的那一場,假日在大型電影院,全場幾乎滿座,且九成五以上的觀眾為女性——而《可憐的東西》觀眾性別比例倒是頗為平均。是什麼原因導致觀眾族群的差異呢?我想,大多數的觀眾根本不在乎或不太瞭解他們所看的電影與女性主義、父權的關聯,或許更多的觀眾進電影院是衝著《芭比》真人化的芭比世界與多變服裝造型,或許更多的觀眾進電影院是好奇《可憐的東西》如何直視性愛。

當初有聽到一些男性抗拒看《芭比》的聲音,我想電影中充斥許多粉紅、夢幻元素並非主因(其實我本人當初也一度因此而有點意興闌珊),較有可能的是因為劇情一度著重「芭比」與「肯尼」是兩個對立的陣營,因而被與兩性對立劃上等號。現實中許多人也將爭取女權、反抗父權誤解為兩性的對立,卻忽略女性主義的根本並非針對男性,而是批判既有文化中的性別框架並嘗試改革,目的是要鬆動堅固龐大的父權體制並讓被綑綁其中的人們得以解脫。別忘了,「肯尼們」與「芭比們」同樣是在以男性為設計與決策中心的製造工廠中,被定義該有的樣貌與行為的受害者,在覺醒前,「肯尼們」與「芭比們」都沒有自己的名字。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5
/5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曖昧之所以讓人受盡委屈,是因為找不到相愛的證據;而牽扯上不倫的曖昧,一旦開始了擁抱的勇氣,就會讓人變得貪心。與其說是「不倫」,這本小說更像是在描繪「戀愛」,只發生在小房間的戀愛,沒有房卡所以被困在電梯的戀愛,沒有共同日常生活的戀愛,關於只能被化約為三小時、關在小房間裡的戀愛的各種「小問題」。
5/5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
從替身到女角,從有限度的步伐到從容轉頭,這是一本關於女演員、女人、你、我,不論性別的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曾經的自我懷疑、不安、失去、抉擇、受傷,成長的路途也許顛簸難行,但終於擁有屬於自己被記住的角色的故事。
5/5女二
「女生只要長得漂亮,唸什麼科系都無所謂。」在工作社交場合中,當我介紹完自己的畢業校系之後,眼前這位中年男子,喔不,是沙豬,笑著吐出這句話。 其實我不知道他的回應,是因為我的外貌、學位、工作,還是性別。
曖昧之所以讓人受盡委屈,是因為找不到相愛的證據;而牽扯上不倫的曖昧,一旦開始了擁抱的勇氣,就會讓人變得貪心。與其說是「不倫」,這本小說更像是在描繪「戀愛」,只發生在小房間的戀愛,沒有房卡所以被困在電梯的戀愛,沒有共同日常生活的戀愛,關於只能被化約為三小時、關在小房間裡的戀愛的各種「小問題」。
5/5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
從替身到女角,從有限度的步伐到從容轉頭,這是一本關於女演員、女人、你、我,不論性別的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曾經的自我懷疑、不安、失去、抉擇、受傷,成長的路途也許顛簸難行,但終於擁有屬於自己被記住的角色的故事。
5/5女二
「女生只要長得漂亮,唸什麼科系都無所謂。」在工作社交場合中,當我介紹完自己的畢業校系之後,眼前這位中年男子,喔不,是沙豬,笑著吐出這句話。 其實我不知道他的回應,是因為我的外貌、學位、工作,還是性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從一名懷有身孕卻跳河自殺的女子而始。她的屍體被熱愛科學實驗,特別是人體解剖的瘋狂科學家撿起,並擅自對垂死的她做改造實驗。他將女子懷中的胎兒取出,並將其的大腦移植至她身上,再透過高壓電的刺激,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 — 貝拉。
Thumbnail
如果要說近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可憐的東西》大概會名列前茅,它荒誕、獵奇、露骨,卻又極具思考性及餘韻,大膽的角色設定與腦洞大開的劇情,想必讓每個走進影廳的觀眾,都完全能夠理解,為何它能夠入圍2024奧斯卡多項大獎,而艾瑪.史東能獲得最佳女主角絕對是實至名歸。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改編自同名書籍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身懷六甲的年輕女子因意外死亡後,腹中胎兒貝拉被一位古怪的外科醫生復活。這部電影涉及到性探索、社會價值觀、性別二元歸類以及羞恥等人性議題。通過主角貝拉的生命冒險,探索了人類社會的隱藏問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一部充滿性愛元素的電影,藉著主角貝拉的成長與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人生的種種變數。從像小孩一樣充滿好奇,到對享樂沈迷,再到開始認真工作,生活起起伏伏如同電影中的故事。觀後感想讓人思考,和電影中貝拉的成長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導演:尤格.藍西莫 前幾天剛看完這部電影,很喜歡裡面Bella這個角色 一開始電影的畫面是黑白的 詭譎的畫面和與之衝突的背景音樂 但全部合起來好像又都合理 一開始真的以為Bella就是個有點殘缺的角色 有趣的是隨著裡面實驗記錄的完成 還有換腦的畫面切換後 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由奧斯卡影后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故事題材融合科幻怪誕元素,在架空的未來世界中探討自主與性的議題。本文詳細分析了此片的角色性格、故事情節、以及討論了性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必要性,呼籲引起觀眾對人性、自主權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上映後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了一名外科醫生將嬰兒腦移植到孕婦維多莉亞的大腦中,為她迎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 比起以女性主義,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至始至終都無從得知嬰兒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的人生,以「性」打開對世界的探索。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製作女性與女性啟蒙是本片的一大主旨,女主角貝拉的確是被製作和再啟蒙的,這其中有一種被動而主動的過程。至於貝拉何以瘋狂?那是因為,一個女人要想說明一個道理,她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奇觀,表現出自己是「發了瘋」才行。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從一名懷有身孕卻跳河自殺的女子而始。她的屍體被熱愛科學實驗,特別是人體解剖的瘋狂科學家撿起,並擅自對垂死的她做改造實驗。他將女子懷中的胎兒取出,並將其的大腦移植至她身上,再透過高壓電的刺激,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 — 貝拉。
Thumbnail
如果要說近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可憐的東西》大概會名列前茅,它荒誕、獵奇、露骨,卻又極具思考性及餘韻,大膽的角色設定與腦洞大開的劇情,想必讓每個走進影廳的觀眾,都完全能夠理解,為何它能夠入圍2024奧斯卡多項大獎,而艾瑪.史東能獲得最佳女主角絕對是實至名歸。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改編自同名書籍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身懷六甲的年輕女子因意外死亡後,腹中胎兒貝拉被一位古怪的外科醫生復活。這部電影涉及到性探索、社會價值觀、性別二元歸類以及羞恥等人性議題。通過主角貝拉的生命冒險,探索了人類社會的隱藏問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一部充滿性愛元素的電影,藉著主角貝拉的成長與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人生的種種變數。從像小孩一樣充滿好奇,到對享樂沈迷,再到開始認真工作,生活起起伏伏如同電影中的故事。觀後感想讓人思考,和電影中貝拉的成長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導演:尤格.藍西莫 前幾天剛看完這部電影,很喜歡裡面Bella這個角色 一開始電影的畫面是黑白的 詭譎的畫面和與之衝突的背景音樂 但全部合起來好像又都合理 一開始真的以為Bella就是個有點殘缺的角色 有趣的是隨著裡面實驗記錄的完成 還有換腦的畫面切換後 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由奧斯卡影后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故事題材融合科幻怪誕元素,在架空的未來世界中探討自主與性的議題。本文詳細分析了此片的角色性格、故事情節、以及討論了性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必要性,呼籲引起觀眾對人性、自主權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上映後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了一名外科醫生將嬰兒腦移植到孕婦維多莉亞的大腦中,為她迎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 比起以女性主義,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至始至終都無從得知嬰兒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的人生,以「性」打開對世界的探索。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製作女性與女性啟蒙是本片的一大主旨,女主角貝拉的確是被製作和再啟蒙的,這其中有一種被動而主動的過程。至於貝拉何以瘋狂?那是因為,一個女人要想說明一個道理,她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奇觀,表現出自己是「發了瘋」才行。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