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 3/38 )


許多新興行業快速崛起,人們生活型態變得多樣,我們活在最有機會的時代,不論出身,都有機會在自己選擇的事業領域登上巔峰。


我們必須深刻了解自己:不僅要認清自己的長、短處,也要知道自己如何學習、如何與別人共事、價值觀為何、在哪裡能做出最大貢獻。


因為唯有善用自己所長,才能真正達到卓越的境界。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1999年的文章〈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中,以自問五大問題協助我們找到個人最大貢獻的位置。


上半場最大的課題在於「了解自己」,進而了解共事的人、學著溝通。


▐ 首先,我們需要先問自己「我的長處是什麼」......

大多數人都自認了解自己的長處,結果往往是誤解;自認了解自己短處的人更多,但也多半是誤解。

唯有發揮長處,才會有優秀的表現,靠短處不可能展現績效,若是靠自己一竅不通的項目,更不可能成功。


發現自己長處的唯一方法,就是進行「回饋分析」,類似現在常聽到的「復盤」。

每當你作了重大決策或行動時,記下你預期會發生的情況,一段時間後,再把實際結果與你原先的預測相比對。


做過回饋分析後,接下來就可以採取三個行動:

1. 專注發揮所長

2. 強化自己的長處

3. 找出自己在哪犯了「知識的傲慢」,避免掉進達克效應的深谷。

[註.達克效應:是種認知偏差,指在特定領域能力較差的人可能高估自己,以為自己什麼都會,而高績效者往往傾向於低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可參考圖1]

raw-image



同樣重要的是,要「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由回饋分析,可以很快察覺到哪些是做了或沒做而有損成果與績效的事。

拿自己的預測和實際結果相比,就可以看出哪些事你不要去做,而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把精力浪費在改善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因為,從無法勝任進步到普通水準需要耗費的精力,遠多於從一流水準進步到卓越。

我們可以把精力、資源與時間用來協助勝任的人,進而達到目的。


▐ 第二,問自己「怎麼把事情做好」......

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把事情做好,但很少人了解自己是怎麼完成任務的,若用不適合自己的方式工作,也幾乎注定不會有好表現。


這與人格特質有關,一個人怎麼做事,其實就和一個人天生擅長或不擅長什麼事一樣;或許可以稍加調整,但不太可能徹底改變。

唯有做自己擅長的事,才會有傑出的成就,同樣地,唯有以自己最能發揮的方式做事,才會成功。


以下四項釐清,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做事方法:

1. 我是閱讀者或聆聽者?

2. 我是怎麼學習的?

3. 我善於合作或單打獨鬥?

4. 我適合做決策或當顧問?


講到這裡,杜拉克再次提醒我們:

「別想改變自己,這是很難做到的。你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做事方法,同時,盡量不要接下自己做不來或做不好的工作。」


▐ 第三,問自己「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組織和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價值觀。一個人如果想在組織中有所發揮,他的價值觀必須與組織價值觀契合。兩者並不需要完全相同,但必須相當接近、可以並存;否則,個人不但會有挫折感,也無法作出貢獻。


個人長處及最能發揮所長的方式,往往能夠相輔相成,不會相互衝突,可是一個人的價值觀與長處,有時卻會彼此牴觸;你非常擅長的事,未必符合你的價值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不值得你投入一生來做那份工作(或者連投入大半生也不值得)。


就像教會雖信奉同樣的神,卻會因為價值觀不同而有不同分支、派系。


▐ 第四,問自己「我的歸屬在哪裡」......

若我們跟著上述三個問題的順序做思考、釐清,接下來,我們就能夠、也應該決定自己的歸屬;或者說,應該能夠決定自己不屬於哪裡。


同樣重要的是,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後,碰上合適的機會、職位或任務時,會懂得說:「好,我願意。不過請了解,這是我做事的方式,我還希望有這樣的架構和關係。你可以預期我會在這樣的時限內取得這些成果,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成功的事業不是靠規畫來的。

如果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的方法、價值觀,自然能把握機會,發展出自己的事業。

平凡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歸屬在哪裡,可以靠著努力而勝任工作,變成績效不凡的傑出人物;否則要是放在其他地方,就會只是個平庸的角色而已。


▐ 第五,問自己「我應該貢獻什麼」......

在過去,絕大多數人根本不需要問:我應該貢獻什麼?因為決定權不在自己手裡,有的人由本身的職業決定該做什麼事,有的則是聽從主人的吩咐做事。

到了1960年代晚期,沒有人願意再由旁人決定自己該做什麼事。年輕人開始問「我希望做什麼?」他們得到的答覆是:貢獻自己的方式就是「做自己的事」。

可是這麼做,那些相信做自己的事就能貢獻社會、自我實現、功成名就的人,到頭來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其中任何一項。


話說回來,我們也不可能再單純聽從別人指派我們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學會問「我應該有什麼貢獻?」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釐清三項重點:

1. 這需要什麼條件配合?

2. 考量我的長處、行事方式與價值觀,我怎樣才能對該做的事做出最大貢獻?

3. 應該要達到怎樣的成果,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


要注意的是,我們幾乎不可能預測太久以後的事,這樣做也不會有什麼收穫。

因此通常應該要問的是「今後一年半內,我在哪些領域、怎麼做,就能達到改變現狀的成果?」

答案必須綜合考量幾個因素:

1. 成果必須有一點難度,但又不能遙不可及。

2. 成果必須有意義,要能發揮影響力。

3. 成果必須明顯可見,最好還能夠衡量評估。


有了以上這些因素,就可以擬定行動方案:該做什麼、從哪裡開始、怎麼開始、該設定什麼目標與期限。

-


這樣看來,要做到自我管理,我們的思考與行為,就必須像一家企業的執行長,社會結構也面臨了重大的挑戰。現在的社會就算再強調個人主義,也會把以下兩件事視為理所當然:組織壽命超越個人、大多數人會維持原狀不變。

可是,今天的情況其實恰好相反,知識工作者的壽命超過組織,而且他們會流動。

因此,自我管理的必要性,正在人類社會掀起革命性的變化。


為此,杜拉克建議我們必須及早開始準備人生的下半場、規劃退休生活。懂得把剩餘的漫長工作生涯,視為對自己與社會的有利契機;只要活得長久,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或工作生涯中遭受嚴重挫敗,因此,我們要找到第二項興趣,不論是轉換到第二項事業或同時進行本業及副業,都能讓我們有機會當領導人,受人尊敬,獲得成功。

-


以上部分敘述截自《哈佛商業評論 》〈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並加以修飾,亦加入自己的解讀和編排,歡迎底下修正或討論。


今天開始跟著識商創辦人Yung發起的共學專案,每週會閱讀兩篇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並加以記錄,滿有趣的! 一起學習(๑•̀ㅂ•́)و✧

1會員
34內容數
爺爺還在世時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現在他走了,留下我繼續蓋房子。 如果你需要聯絡我,可以寄信到這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理論歷久彌新不被時代淘汰,主要在於他高瞻遠矚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以人為本!
Thumbnail
在管理學界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與「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的神級人物-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其總以敏銳精闢且一針見血的實踐觀點,無遠弗屆影響著全世界的企業經營與管理領域。小編擬透過本書中,從學習、工作、組織、人文與決策五大面向DNA的角度,與大家一起拜讀彼得大師的智慧。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這麼說:「要成為經理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頭銜,一間大辦公室或是其他外在的職務象徵,而是需要高度的能力與績效。」「經理人有兩項特殊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創造加乘效果,也就是創造一個能讓投入資源產生比加總之後更多效益的環境。第二項任務則是調和決策與行動的短期與長期需要。」
Thumbnail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裡面故事說到一名年輕人剛接手一間咖啡廳,處於迷惘之中遇見一位老紳士,靠著老紳士的提點使咖啡廳經營走上正軌,藉由故事教導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習慣,讓我們跟著年輕人一起學習
Thumbnail
《創新與創業精神》是彼得杜拉克在1985 年所發表的重要著作,也許你會皺起眉頭「咦?這麼久以前的書,會不會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呢?」然而本書要探究的是「創新的本質與價值」杜拉克認為:創新能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其產生價值、創造財富。未必與新技術與科技有關,他認為「社會創新」的影響效果遠大於「技術創新」
Thumbnail
杜拉克曾說過:「創造成果並不需要特別的才能,只要能夠學會一些能力,任何人都能創造成果,而且這些能力是每一個人都能學會的。」
Thumbnail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對於做好人生上下半場的自我管理,給出的五個提問與建議
Thumbnail
忘了在哪本書上看到作者推薦這本書,在加入待閱讀清單後,一直沒看,直到準備再次接任主管後,把這本書看了兩次。 高效率只是「快」,高效能是「又快又好」,要學習如何做「對」的事,而不單把事做對。
Thumbnail
最近讀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的責任】,最後一節談〈創新型組織〉,短短的35頁,回答了公司做創新時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我一看版權頁,才發現這已經是杜拉克35年前的作品了,可是清晰的見解今天依然非常適用。〈創新型組織〉這一節,滿滿的都是乾貨,我試著從當中摘一些內容來分享。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理論歷久彌新不被時代淘汰,主要在於他高瞻遠矚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以人為本!
Thumbnail
在管理學界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與「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的神級人物-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其總以敏銳精闢且一針見血的實踐觀點,無遠弗屆影響著全世界的企業經營與管理領域。小編擬透過本書中,從學習、工作、組織、人文與決策五大面向DNA的角度,與大家一起拜讀彼得大師的智慧。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這麼說:「要成為經理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頭銜,一間大辦公室或是其他外在的職務象徵,而是需要高度的能力與績效。」「經理人有兩項特殊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創造加乘效果,也就是創造一個能讓投入資源產生比加總之後更多效益的環境。第二項任務則是調和決策與行動的短期與長期需要。」
Thumbnail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裡面故事說到一名年輕人剛接手一間咖啡廳,處於迷惘之中遇見一位老紳士,靠著老紳士的提點使咖啡廳經營走上正軌,藉由故事教導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習慣,讓我們跟著年輕人一起學習
Thumbnail
《創新與創業精神》是彼得杜拉克在1985 年所發表的重要著作,也許你會皺起眉頭「咦?這麼久以前的書,會不會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呢?」然而本書要探究的是「創新的本質與價值」杜拉克認為:創新能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其產生價值、創造財富。未必與新技術與科技有關,他認為「社會創新」的影響效果遠大於「技術創新」
Thumbnail
杜拉克曾說過:「創造成果並不需要特別的才能,只要能夠學會一些能力,任何人都能創造成果,而且這些能力是每一個人都能學會的。」
Thumbnail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對於做好人生上下半場的自我管理,給出的五個提問與建議
Thumbnail
忘了在哪本書上看到作者推薦這本書,在加入待閱讀清單後,一直沒看,直到準備再次接任主管後,把這本書看了兩次。 高效率只是「快」,高效能是「又快又好」,要學習如何做「對」的事,而不單把事做對。
Thumbnail
最近讀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的責任】,最後一節談〈創新型組織〉,短短的35頁,回答了公司做創新時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我一看版權頁,才發現這已經是杜拉克35年前的作品了,可是清晰的見解今天依然非常適用。〈創新型組織〉這一節,滿滿的都是乾貨,我試著從當中摘一些內容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