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心理師說心理書《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深愛的伴侶過世了,你卻遲遲走不出來嗎?

-你的伴侶得了不治之症,使你也深陷憂鬱,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也覺得自己壓力大到無人能懂嗎?

-你是否曾經也想過跟你逝去的伴侶一起離開這個世界呢?

-如果你並沒有摯愛的伴侶過世,但是長久以來,你一直都對死亡有強烈的恐懼嗎?


以上這些問題,你都能夠在《死亡與生命手記》這本書中找到共鳴與解答。


自2019年來,我開始關注生命與死亡的議題,因為那一年我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低潮:喪女之痛。而剛好在同一年,當代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 歐文·亞隆與妻子寫下了一本關於生命與死亡之書,書中紀錄亞隆陪太太瑪麗蓮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以及瑪麗蓮死後,亞隆面對喪妻之痛的心路歷程。


歐文·亞隆,是每個心理系學生都耳熟能詳的大師級人物,我從年輕時就拜讀過他的團體心理諮商教科書,還有幾本膾炙人口的心理學小說。這本書一出來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就立刻買下,因為我知道我會需要它。然而,它卻靜靜的躺在我的電子書櫃,只因我擔心打開後會再度凝視死亡,想到就心生恐懼。最近,由於我主持的心理師讀書會,馬上就要討論這本書了,我才鼓起勇氣閱讀它。萬萬沒想到,我讀到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兩天就火速看完了。邊看邊流淚,雖然虐心卻又欲罷不能。


《死亡與生命手記》的前半部有如亞隆與瑪麗蓮最後的交換日記,亞隆寫一篇,瑪麗蓮再接著寫一篇,交續接力寫到瑪麗蓮過世。書中的第22章之後,就由亞隆獨自完成本書,寫下他喪偶後的125天。這是一個關於悲傷與愛並存的故事,但卻能夠給那些面對摯愛死亡,而感到無助失落的人一張歇息的沙發。倘若你長久以來一直對死亡有著極深的恐懼,那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亞隆相信:人生越是虛度,死亡的焦慮就越強烈。





亞隆的書非常流暢好讀,因為他講的故事既精彩又接地氣《死亡與生命手記》讓我想起之前另一本精彩絕倫的心理學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充滿了心理治療師的個人故事。因為亞隆熱愛閱讀哲學、存在主義,再加上他所屬的時代(亞隆寫本書時88歲了),他的風格還是跟 Lori Gottlieb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作者) 有所不同的,亞隆比較有歲月積累的味道,更容易走近際遇相同、或是年代相似的讀者心中。即便如此,對於我這種奔四的女子,還是會將《死亡與生命手記》放進我的百寶箱中,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天或許還會需要它的陪伴。因為死亡等待所有生命。


亞隆與妻子瑪麗蓮的愛,會讓世人相信真愛真的存在。讀《死亡與生命手記》就像讀一本美麗且悲傷的愛情故事。亞隆15歲就認識妻子,與她結縭65年,生下四個孩子,兩人一生相伴、相知與相愛,也正是因為鶼鰈情深,陪妻子走的最後一段路,也讀著讓人心碎。作為一個婚姻諮商師這麼多年,我深信每對感情好的夫妻,絕對不是永遠恩愛、沒有吵架 ; 而是他們因為深愛彼此,所以一起面對婚姻中的種種挑戰與困難。我愛閱讀亞隆分享與瑪麗蓮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成長故事,以及亞隆對心理治療和個案的投入。我從小沒有任何「偶像」,但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在我有生之年,可以有一個想要成為的「楷模」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瑪麗蓮的人生沒有遺憾,所以能坦然面對死亡。瑪麗蓮的癌症治療失敗後,被病魔纏身的她,想選擇用無痛的「醫助自殺」來結束生命,而她唯一放不下的是深愛她的先生。此時,亞隆的內心轉折也是本書的雋永之處,他一開始其實是埋怨瑪麗蓮放棄治療,放下他一人就撒手離世的。 亞隆說:「一旦她撒手,所有我和她的過去,絕大部分都將隨之而去,每想到這一點就痛苦不已。」面臨摯愛將死,一旦她走了,過往屬於兩人的回憶就只剩他一人能懂,這是多麼大的痛苦啊。


「我現在還活著,都是因為你。」這是瑪麗蓮對亞隆說的話。在生命的尾端,瑪麗蓮被疾病折磨到不成人形,但卻因為知道丈夫捨不得她走而苦撐。而最終,亞隆他心痛地告訴瑪麗蓮「沒有你,我照樣活下去,我無法忍受的反倒是妳活的那麼苦,為了我,受了那麼大的罪。」在讀到亞隆和子女陪伴瑪麗蓮實行「醫助自殺」(也就是安樂死)的那一段,我的眼淚不斷湧出。亞隆說:「我始終守著她,數到她的最後一口呼吸。還有最後那一吻,在她冰冷的頰上——那才是真正道別的時刻。」我在想,此刻的他有多心痛與不捨,但是因為「深愛」妻子而選擇了「放手」,並伴她一同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



性與悲傷並不是禁忌,而是療癒失落過程。亞隆的作品,因為非常的直言無諱(raw) 而廣為讀者喜愛。作為一位精神科醫師,他把太太離世後,而突然產生的強烈性慾坦白地寫出來,也寫下內心對這樣的感覺,感到不安與羞恥。這樣的自我揭露,再加上他在心理治療界的重要地位,我相信可以幫助很多相似經驗的人感受到「正常」與「安慰」。因為,你會感覺到,啊!原來亞隆在面臨悲傷與失落時,也有這種感受啊!至於性慾產生的理由,亞隆在書中寫到:特別是一個人因為悲傷陷入麻木時,性可以使人感覺到自己重要。


「如今,每想到死亡,想到要與瑪麗蓮會合了,我就感到安慰。」是亞隆在喪妻之後寫下的感言。《死亡與生命手記》這本書創作之時,亞隆也已高齡88歲了,老化的身體也漸漸出現問題,甚至安裝了心臟的體外節律器,但這種知道自己正走向死亡,卻感到安慰的感受,我還真能體會,尤其是在經歷過喪女之痛後。雖然這是一本愛與悲傷並存的書,卻也有讓我哈哈大笑的時刻,當我讀到亞隆,竟然想要和愛妻葬在同一個棺木中,死都要在一起。這種神仙愛情讓我從書本中都感受到了愛。我笑他的癡心,笑著笑著我為他感到快樂,真心的為他找到真愛而感到快樂。就如書中所說: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Mourning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love )。



最後,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我赫然驚見我與亞隆同樣居住於灣區矽谷,他所居住的Palo Alto市只離我所在的南灣不到20分鐘車程,每每想到我們竟然相距不遠,就感覺非常神奇。因為亞隆年事已高,據說他現在只接受一次性的諮商,我甚至想著我是否應該寫信給他預約一次諮商,但一時之間,卻想不到,如果只有一次諮商,我該與他談些什麼?談喪女之痛嗎?一次講的完嗎?也許,我應該把他的空位留給更需要的人?也許,我根本想太多,他現在可能已經不再接案,也許,也許,太多的也許。我決定把這個問題,留給以後去想。現在的我只想專注於創作,就像《死亡與生命手記》中提到,沙特(Sartre) 說:我正靜靜地走向盡頭……清楚知道自己的最後心跳將永遠銘刻在我最後一頁的作品上,死亡,只能帶走一個死人而已。


我的Podcast終於開始囉!歡迎大家收聽:心理充電站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milyChuMFT/


關於我

我是朱映蓉 (Emily Chu) ,美國持照心理師,奔四的中年婦女,從大學就熱愛心理學直至今日。台灣是我的家鄉,目前居住於加州矽谷。致力於分享簡單、易懂的心理學知識與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信箱:emilychutherapy@gmail.com  

 

出版社賜書

我非常熱愛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出版社夥伴如欲賜書,歡迎寫信至我的信箱:emilychutherapy@gmail.com, 因居住海外,我習慣用讀墨Readmoo or Kobo閱讀器,來閱讀書籍。如果有適合大眾的書籍,我會挑選合適的書籍來分享。


寫信給心理師

如果您希望我能回覆你的人生、家庭、婚姻難題,歡迎您寫信給我。如果我認為您的難題可以同時幫助到很多人,也願意讓我在我的部落格、Podcast分享您的故事,我很樂意分享我的視野和心理學知識,帶您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您的問題。

“ 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十分可貴的 ”

如果您願意的話,每個人都能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見別人也與自己一樣身處相似的困境。我們都將會從別人的故事中更加了解自己,就如同我們閱讀的時候總是會對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金句印象深刻。

當我回覆您的信件的時候,您將會得到心理師的濾鏡去拆解您的問題,並且有具體的建議供您使用。

Disclaimers:「寫信給心理師」這個專題提供的是心理師的知識與視野,它無法也無意取代專業且長期的心理治療、精神醫療或診斷。當您寄信給朱映蓉心理師的時候,即代表您同意我使用您部分或是全部的信件內容,也同意我修改您故事的長度或是語意,使之更加清晰易懂。信中的姓名我將會更改以維護您的隱私。

來信請寄到:emilychutherapy@gmail.com



#心理學 #心理師 #臨床心理 #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 #心理衛教

致力於推廣簡單、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和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訂閱我的方案,你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書籍,包含一些問題和心得,下面選取幾個來進行介紹 在這本書中提到死亡,有提到幾個問題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簡短但實際的方式,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想死」、「負片思考」、「消極」等詞彙和後面衍伸的意義。通過與作者的腳步,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意義,並感受到自己被包容、溫暖。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書籍,包含一些問題和心得,下面選取幾個來進行介紹 在這本書中提到死亡,有提到幾個問題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簡短但實際的方式,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想死」、「負片思考」、「消極」等詞彙和後面衍伸的意義。通過與作者的腳步,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意義,並感受到自己被包容、溫暖。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