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點=贏在終點?!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坊間有太多各式各樣的補習班總是標示著「贏在起跑點」或「不要輸在起跑點」的slogan洗腦著我們,讓我們不得不把白花花的鈔票及每天的時間投入在所謂的贏在起跑點這個技能上,即使原本不打算這麼做的人也會因為「從眾效應」而投入。

運動競賽中有分短跑和長跑馬拉松,在分秒必爭的短跑競技中,「贏在起跑點」確實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但相較動輒幾十公里的馬拉松,相信沒有人會在乎起跑的那個些微差距,更多的是耐力、意志力等等的挑戰。

從事投資,大家都耳熟能響甚至朗朗上口的「時間複利」, 仰賴的就是長時間不懈的重複投入,也是我們一開始進入投資市場的初衷,但奇妙的是一段時間後,有一部分的人會開始遠離初衷從事技巧性的操作,希望搶先入場及出場以賺取高額價差,成為人人欽羨的股神,於是各式各樣的技巧、財務專書甚至專家群組充斥市面。因此我們又再次實行「贏在起跑點」這個策略。

跑馬拉松時你是否會很想站在第一排,以便贏在起跑點嗎??


無論是「複利」或是「滾雪球效應」,都有一個重要的元素--時間。人們對於時間的感覺是一種相對性,當在看抖音打遊戲(享樂)的時候,感覺時間流逝地飛快,但當身體病痛等待醫生或做自己討厭的事情時(痛苦),就會感覺時間怎麼走的如此牛步,相信如果一樣要過生活,普遍都是希望開心的過,因此人生中就會出現許多誘惑考驗著我們的意志力、耐力,猶如西遊記中唐僧的取經過程。另外,需耗時長的項目短期內很難驗證成敗,難以說服大眾,因此長時間付出的人很難明確地說明究竟自己有何特別之處、如何成功,但短期成功者通常都能信手捻來、侃侃而談。

不諱言的,當今社會氛圍,無論是我們的消費行為、投資策略、學習模式甚至工作選擇等,更加重視短期成功、及時享樂的案例,對於需要時間耕耘、等待所帶來的延遲滿足、延遲享樂(deferred gratification, delayed gratification)等案例則避而不談。延遲滿足一開始是來自一個史丹佛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想了解可以延遲滿足的兒童在未來的表現上是否更加優秀,屬於兒童心理學探討範疇。但如今有學者將其用到消費行為心理上,探討財政窘困的人是否消費上更為衝動,無法延遲滿足;更甚者,有學者認為延遲滿足和我們情緒智商習慣(emotional intelligence habits)的培養有關,可以強化精神力量。

因此,我認為「贏在起跑點」充其量僅是一種技巧,即使你不具備這項技巧,依舊能在終點站勝出。況且人生的評價是多面向的,如果樣樣都要贏在起跑點,那該有多累呀?與其投入那麼多的精力、資源用在起跑點,還倒不如善用每分每秒累積好的習慣,時間將成為你的神隊友!!

3會員
3內容數
★藉由探詢紫微斗數之浩瀚而積累一篇篇有關人生歷程之心得體悟★ ◎願你我都能在《人生》這個篇章中揮灑自如終至圓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