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負向情緒是一種習慣迴圈
這本書名「鬆綁焦慮習慣」,在前面幾章用一些方式鋪陳焦慮潛藏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種種不確定性的焦慮,會成為習慣,而這些就是日常的焦慮習慣。
簡單來說,焦慮或負向情緒都會變成一種習慣,慢慢的變成突然的、自動地開始擔心、出現負向想法、出現負向情緒。
老實說我覺得裡面談到「焦慮」的程度有點低,談的比較多的內容都是關於「習慣迴圈」,並且用了不少篇幅(有點重複)描述習慣迴圈。另外,裡面用了許多科學研究,讀起來會有點費力。
這本書比較像是在談論「鬆綁習慣」,真的要處理焦慮或情緒等實用的書,我覺得可以閱讀之前介紹過的《正念減壓的訓練》、《從此不再壓力山大》、《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因為本書也是有正念及自我疼惜的概念在裡面。
雖然我覺得作者花了許多篇幅重複談論「習慣」,但裡面的概念我覺得還是值得去學習及應用,而且每個人看完後的觀點及想法都不太一樣,或許大家可以試著閱讀看看。另外,作者Jud Brewer有個人網站,並且創造行動應用程式幫助改變習慣,該網站名稱為Unwinding Anxiety,想當然也都是英文為主,若有一天有中文版的話,或許可以幫助使用中文的人。
作者認為要破除焦慮習慣,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辨識它,因此要學習找出這個習慣迴圈。
習慣迴圈(Habit Loops)的三要素為觸發點T、行為B、獎勵R。
每當進行上述的行為,就會增強大腦此路徑。
在網路上查到另一種描述習慣迴圈(Habit Loops)的三要素,分別為(線索)Cue、常規(routine)、獎勵(reward)。大致上概念是一樣的,我覺得這也蠻像心理學的ABC理論。
以書中的例子,或整理的圖片(見下圖):
這跟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有關,老實說,我不太想寫得太冗長及複雜,怕大家也沒有興致看下去。
簡單來說,我們沒有在專注時,例如放空時,大腦有一半的時間(50%)思緒在漫遊(mind-wandering),我們會想到以前或未來的事情,甚至可能在渴求某些事情、物品或物質等。腦袋就像是自動導航,沒有刻意去想那些人事物,但腦袋不自主的就是「在想」。
甚至只是看到相關的提示物,都會啟動這個「預設模式網路」。
這邊以失戀為例子,當失戀分手後,如果我們沒有在工作狀態時(沒有在專注當下),那些傷心往事就會不斷地出現(自動導航),甚至看到前任送的物品(相關提示物),就會帶動悲傷難過的情緒,再次陷入這個情緒的習慣迴圈,甚至強化這個習慣迴圈。
「不是所有習慣都不好,如果習慣絆倒或拖住我們,而不是幫助我們前進時,才會變得不好」
因此,當這個情緒習慣絆住我們的時候,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要如何破除習慣迴圈呢?
覺察有許多的方式,例如紀錄自己的習慣迴圈TBR、冥想(或正念),都可以幫助自己覺察。
書中作者提到,不少人光只是在覺察這個步驟就能夠獲得助益。
冥想或正念為什麼可以幫助覺察及不讓自己進入上面提到的「預設模式網路」呢?
因為正念其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專注」(《正念減壓的訓練》提到正念的要概念包含當下、專注、覺察),在上面提到當我們沒有專注在某件事情時,大腦就像是自動導航一樣,也許在想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等,而正念讓我們專注在當下自己的狀態,也是減低「自動駕駛」或「自動導航」狀態,讓我們不再進入習慣的迴圈。
除了上述覺察可能帶給部分人有正向效果外,作者認為這樣還不夠,因為習慣迴圈中更重要的是「獎勵」,獎勵才會增加我們繼續該行為的效果(這邊就有點行為主義的概念)。
例如:
1.對某些人來說運動之後(行為),不喜歡太累、流汗的感覺(結果),因此運動獎勵效果就很低,讓這些人要再運動的可能性很低。
2.心情煩躁(觸發),吃蛋糕(行為),覺得很開心(結果,正向獎勵作用),下次心情煩躁時,就會想要吃蛋糕。
這邊不再贅述關於獎勵價值。
回到如果要破除習慣迴圈,除了覺察以外,更重要的是改變或更新獎勵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注意你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並且問自己「我做這個行為可以得到什麼?這個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讓我產生什麼感覺?」。
重點還是放在觀察,並非思考,把注意力放在看看身體發生了什麼事。
在這個步驟中,作者舉例一位減重的人在吃了一口蛋糕後,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的感覺及吃蛋糕後帶來的結果只是增加熱量、脂肪而已,因此就減少繼續吃下蛋糕的行為。
我覺得這個步驟跟第三檔應該可以一起結合,也就是帶著「好奇心」探索。
降低習慣的循環就讓自己「帶著好奇心的覺察」,並且抱著成長型的心態看待自己發生的、經驗到的想法或感覺。
關於成長型心態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學者Carol Dweck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率先提出的兩種心態模式: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與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本書作者將固定型/定型心態比喻為「封閉自己或批評自己」,而成長思維/心態比喻為「把所經驗到的想像成一位老師」。
因此,在第三檔中如何打破循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問自己「我在這行為中可以學到什麼?」,重點在於自己感受到什麼、發現什麼、看或聽到什麼等。
帶著好奇心覺察及探索自己,降低「預設模式網路」(自動駕駛)的活動,並且好奇心可以讓自己從定型心態慢慢移動到成長型心態。
第三檔除了好奇心之外,另外可以透過呼吸訓練(我覺得就是正念呼吸)、RAIN 及慈愛練習(這像是自我疼惜、自我慈悲),幫助自己打破習慣的迴圈。
RAIN 的步驟為:
今天整理了這本《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重點,雖然我覺得主要再談「習慣」居多,或許對於想要改變一直有負面情緒習慣的人會有些幫助,又或者可以配合其他的書、影片等一起觀看,幫助自己改善情緒。
我自己有朋友聽我介紹這本書之後,覺得裡面有些觀點有打動到自己,因此會想要看這本書。
最後,書裡面提到「許多人會有的心理陷阱,他們認為如果能找出自己焦慮的原因,就能神奇地治好焦慮」。
這種想要找出原因、因為一直找不到原因而感到焦慮、挫折等,會啟動習慣迴圈。
焦慮的人不應執著於為什麼,而是要學習專注在當下發生的情況,專注在如何回應習慣迴圈。
我們必須學習拋開過去、專注於現在,因為我們只能處理當前表現出來的習慣迴圈。
最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要改變一個習慣或改善情緒,但總是好像卡住或嘗試很多方法都沒有用,或許可以試試看鬆綁習慣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