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習慣迴圈:《鬆綁你的焦慮習慣(Unwinding Anxiety)》讀後感之3步驟改變情緒迴圈

更新於 2024/06/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焦慮與負向情緒是一種習慣迴圈

這本書名「鬆綁焦慮習慣」,在前面幾章用一些方式鋪陳焦慮潛藏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種種不確定性的焦慮,會成為習慣,而這些就是日常的焦慮習慣。

簡單來說,焦慮或負向情緒都會變成一種習慣,慢慢的變成突然的、自動地開始擔心、出現負向想法、出現負向情緒。

老實說我覺得裡面談到「焦慮」的程度有點低,談的比較多的內容都是關於「習慣迴圈」,並且用了不少篇幅(有點重複)描述習慣迴圈。另外,裡面用了許多科學研究,讀起來會有點費力。

這本書比較像是在談論「鬆綁習慣」,真的要處理焦慮或情緒等實用的書,我覺得可以閱讀之前介紹過的《正念減壓的訓練》、《從此不再壓力山大》、《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因為本書也是有正念及自我疼惜的概念在裡面。

雖然我覺得作者花了許多篇幅重複談論「習慣」,但裡面的概念我覺得還是值得去學習及應用,而且每個人看完後的觀點及想法都不太一樣,或許大家可以試著閱讀看看。另外,作者Jud Brewer有個人網站,並且創造行動應用程式幫助改變習慣,該網站名稱為Unwinding Anxiety,想當然也都是英文為主,若有一天有中文版的話,或許可以幫助使用中文的人。

鬆綁習慣迴圈第一步:找出習慣迴圈

raw-image


作者認為要破除焦慮習慣,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辨識它,因此要學習找出這個習慣迴圈。

習慣迴圈(Habit Loops)的三要素為觸發點T、行為B、獎勵R。

  • 觸發點(trigger):會促發行為的刺激源,在本書中的觸發點不只是環境,亦包含自己的想法、情緒等。
  • 行為(behavior):因為被促發產生的行為,本書不只是行為,情緒、想法也被包含在內。
  • 獎勵(reward):從事上述行為後感受與結果

每當進行上述的行為,就會增強大腦此路徑。

在網路上查到另一種描述習慣迴圈(Habit Loops)的三要素,分別為(線索)Cue、常規(routine)、獎勵(reward)。大致上概念是一樣的,我覺得這也蠻像心理學的ABC理論。

以書中的例子,或整理的圖片(見下圖):

  • 習慣迴圈1:
    • 觸發點:負面情緒
    • 行為:擔憂
    • 結果:逃避或轉移注意力
  • 習慣迴圈1造成習
    • 觸發點:焦慮
    • 行為:擔憂
    • 結果:感到更焦慮
raw-image

為什麼要找出習慣迴圈?

這跟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有關,老實說,我不太想寫得太冗長及複雜,怕大家也沒有興致看下去。

簡單來說,我們沒有在專注時,例如放空時,大腦有一半的時間(50%)思緒在漫遊(mind-wandering),我們會想到以前或未來的事情,甚至可能在渴求某些事情、物品或物質等。腦袋就像是自動導航,沒有刻意去想那些人事物,但腦袋不自主的就是「在想」。

甚至只是看到相關的提示物,都會啟動這個「預設模式網路」。

這邊以失戀為例子,當失戀分手後,如果我們沒有在工作狀態時(沒有在專注當下),那些傷心往事就會不斷地出現(自動導航),甚至看到前任送的物品(相關提示物),就會帶動悲傷難過的情緒,再次陷入這個情緒的習慣迴圈,甚至強化這個習慣迴圈。

不是所有習慣都不好,如果習慣絆倒或拖住我們,而不是幫助我們前進時,才會變得不好

因此,當這個情緒習慣絆住我們的時候,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要如何破除習慣迴圈呢?

破除習慣迴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覺察

覺察有許多的方式,例如紀錄自己的習慣迴圈TBR、冥想(或正念),都可以幫助自己覺察。

書中作者提到,不少人光只是在覺察這個步驟就能夠獲得助益。

冥想或正念為什麼可以幫助覺察及不讓自己進入上面提到的「預設模式網路」呢?

因為正念其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專注」(《正念減壓的訓練》提到正念的要概念包含當下、專注、覺察),在上面提到當我們沒有專注在某件事情時,大腦就像是自動導航一樣,也許在想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等,而正念讓我們專注在當下自己的狀態,也是減低「自動駕駛」或「自動導航」狀態,讓我們不再進入習慣的迴圈。

鬆綁習慣迴圈第二步: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

除了上述覺察可能帶給部分人有正向效果外,作者認為這樣還不夠,因為習慣迴圈中更重要的是「獎勵」,獎勵才會增加我們繼續該行為的效果(這邊就有點行為主義的概念)。

例如:

1.對某些人來說運動之後(行為),不喜歡太累、流汗的感覺(結果),因此運動獎勵效果就很低,讓這些人要再運動的可能性很低。

2.心情煩躁(觸發),吃蛋糕(行為),覺得很開心(結果,正向獎勵作用),下次心情煩躁時,就會想要吃蛋糕。

這邊不再贅述關於獎勵價值。

回到如果要破除習慣迴圈,除了覺察以外,更重要的是改變或更新獎勵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注意你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並且問自己「我做這個行為可以得到什麼?這個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讓我產生什麼感覺?」。

重點還是放在觀察,並非思考,把注意力放在看看身體發生了什麼事。

在這個步驟中,作者舉例一位減重的人在吃了一口蛋糕後,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的感覺及吃蛋糕後帶來的結果只是增加熱量、脂肪而已,因此就減少繼續吃下蛋糕的行為。

我覺得這個步驟跟第三檔應該可以一起結合,也就是帶著「好奇心」探索。

鬆綁習慣迴圈第三步:用好奇心、慈愛打破習慣循環

降低習慣的循環就讓自己「帶著好奇心的覺察」,並且抱著成長型的心態看待自己發生的、經驗到的想法或感覺。

關於成長型心態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學者Carol Dweck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率先提出的兩種心態模式: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與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本書作者將固定型/定型心態比喻為「封閉自己或批評自己」,而成長思維/心態比喻為「把所經驗到的想像成一位老師」。

因此,在第三檔中如何打破循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問自己「我在這行為中可以學到什麼?」,重點在於自己感受到什麼發現什麼看或聽到什麼等。

帶著好奇心覺察及探索自己,降低「預設模式網路」(自動駕駛)的活動,並且好奇心可以讓自己從定型心態慢慢移動到成長型心態。

第三檔除了好奇心之外,另外可以透過呼吸訓練(我覺得就是正念呼吸)、RAIN 及慈愛練習(這像是自我疼惜、自我慈悲),幫助自己打破習慣的迴圈。

RAIN 的步驟為:

  • 認知/放鬆(Recognize/ Relax)正在出現的東西(如:渴求)
  • 接受/允許(Accept/ Allow)它的存在
  • 調查(Investigate)身體的感受、情緒、想法
  • 注意(Note)每一刻發生的事

鬆綁習慣迴圈: 結論

今天整理了這本《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重點,雖然我覺得主要再談「習慣」居多,或許對於想要改變一直有負面情緒習慣的人會有些幫助,又或者可以配合其他的書、影片等一起觀看,幫助自己改善情緒。

我自己有朋友聽我介紹這本書之後,覺得裡面有些觀點有打動到自己,因此會想要看這本書。

最後,書裡面提到「許多人會有的心理陷阱,他們認為如果能找出自己焦慮的原因,就能神奇地治好焦慮」

這種想要找出原因、因為一直找不到原因而感到焦慮、挫折等,會啟動習慣迴圈。

焦慮的人不應執著於為什麼,而是要學習專注在當下發生的情況,專注在如何回應習慣迴圈。

我們必須學習拋開過去、專注於現在,因為我們只能處理當前表現出來的習慣迴圈。

最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要改變一個習慣或改善情緒,但總是好像卡住或嘗試很多方法都沒有用,或許可以試試看鬆綁習慣迴圈。

內容總結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4
/5
avatar-img
23會員
41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微力_說 的其他內容
不得不說,這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真的很值得一讀,尤其是對於工作職涯感到迷惘、或覺得人生沒有選擇的人,真的要來讀這本書,並且透過書裡的練習,幫助自己找到方向及人生的掌控感。(備註:這本書主要針對工作職涯做探索) 為什麼推薦呢?以下慢慢介紹我覺得這本書的亮點。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x改變思維,找
5/5《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正念減壓的訓練》作者是陳德中,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介紹正念概念、負向情緒、壓力等,也提供了5個正式練習及6個生活練習,並且還有音檔可以配合使用。相信只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練習正念,絕對會有不同的體悟。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掌握到要領的話,或許直接尋找專業人士或受過正念訓練的人協助自己。
《持續買進》這本書印象的三大重點:想要增長資產,增加收入來源、越早投資(尤其是指數型基金)且持續買進投資資產、崩盤更要買進。在眾多投資方法中,作者最推薦的就是股票,尤其是指數型的基金。此外,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是時間,因此要把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持續買進》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在談儲蓄,第二大部分談的是投資。在投資之前也要思考是否有餘裕及能力投資,如果每個月常常透支而無法存錢,當然也沒有足夠的錢投資,所以存錢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持續買進》的第一部分除了關於儲蓄,但最重要的增加資產的方法,還是在於「增加你的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
5/5《持續買進》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這本《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雖然談理財觀念,不同於《錢好好相處》,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作者認為要理性、最大效益取向的方式過人生,需要仔細思考跟規劃就可以達到死前把錢花光這件事。在忙於工作的極端中,也要好好把錢花在體驗人生,累積記憶股息。過度投入在工作,卻沒有好好花錢及時間體驗人生,這樣是「浪費生命」。
4/5《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不得不說,這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真的很值得一讀,尤其是對於工作職涯感到迷惘、或覺得人生沒有選擇的人,真的要來讀這本書,並且透過書裡的練習,幫助自己找到方向及人生的掌控感。(備註:這本書主要針對工作職涯做探索) 為什麼推薦呢?以下慢慢介紹我覺得這本書的亮點。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x改變思維,找
5/5《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正念減壓的訓練》作者是陳德中,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介紹正念概念、負向情緒、壓力等,也提供了5個正式練習及6個生活練習,並且還有音檔可以配合使用。相信只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練習正念,絕對會有不同的體悟。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掌握到要領的話,或許直接尋找專業人士或受過正念訓練的人協助自己。
《持續買進》這本書印象的三大重點:想要增長資產,增加收入來源、越早投資(尤其是指數型基金)且持續買進投資資產、崩盤更要買進。在眾多投資方法中,作者最推薦的就是股票,尤其是指數型的基金。此外,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是時間,因此要把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持續買進》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在談儲蓄,第二大部分談的是投資。在投資之前也要思考是否有餘裕及能力投資,如果每個月常常透支而無法存錢,當然也沒有足夠的錢投資,所以存錢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持續買進》的第一部分除了關於儲蓄,但最重要的增加資產的方法,還是在於「增加你的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
5/5《持續買進》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這本《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雖然談理財觀念,不同於《錢好好相處》,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作者認為要理性、最大效益取向的方式過人生,需要仔細思考跟規劃就可以達到死前把錢花光這件事。在忙於工作的極端中,也要好好把錢花在體驗人生,累積記憶股息。過度投入在工作,卻沒有好好花錢及時間體驗人生,這樣是「浪費生命」。
4/5《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受到來自工作、家庭和社交的種種壓力,這使得維持內心平靜與心靈平衡變得日益挑戰。透過「正念之旅」,我們將探索正念練習的深奧之處,這不僅是一種管理情緒的方法,更是一場深度的心靈冒險,帶領我們穿越情緒的迷宮,發現內在的寧靜,並在多層次的心理健康中找到平衡之美。
Thumbnail
2023.10.28~29兩天,參與由學校舉辦的「密涅瓦思考習慣工作坊-全球數位人才必備的關鍵能力拼圖」。 早在還沒上課之前,我已經看過講者所寫的這本書-【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因此,這兩天就是希望透過之前拜讀的這本書,更深入地了解系統策略思考的模式,並拿來學會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Thumbnail
《與成功有約》作者柯維被《時代》雜誌列為25位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而《富比斯》也將其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柯維在書中傳授的內容不是某種流行趨勢或管理技巧,而是不會因為環境變化而過時,能夠持續指導行為的基本原則,主張通過思維的改變達到行為的改變,是一個“從裡到外”的變化。
觀點有其歷程 觀點的形成來自生活背景、經驗。 (我們不會一出生就有觀點) 觀點不是固定的 是我們內在的發生,跟這些觀點產生互動。 看來,社會文化環境的既成觀點,個人生活背景,生命經驗, 讓我們在成長過程裡發展出很多觀點, 有顯而易見的, 也有內在深處幽微的、可能自己都不曾探索的思考模式。 老師曾舉例
Thumbnail
2022年國語日報做了兒少大未來職業探索問卷調查,統計發現兒少的前三名夢想職業中很多網路有所關連,例如電競選手、工程師及動畫師等,那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夢想有何想法呢?邀請知名 YouTuber ,同時也是《你的夢想可能有點風險》作者的六指淵來跟大家聊聊
《第25週 》探索自己觀點的形成 上周發現了哪些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當你發現以後,會想要改變、說服對方嗎? 如果無法改變,你想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呢? (覺得這句話隱喻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溝通不是說服,不是我對你錯,並非二元對立。 好奇並探索 觀點的形成,尋找觀點形成的脈絡。 是被教導的?還是
Thumbnail
最近有了寫作與散步的習慣。 親身嘗試,覺得這兩個習慣值得一試!推推!
Thumbnail
〔壞習慣:過度放大感覺,明明沒感覺還會努力擠感覺〕 自從在美國留學學習動畫開始,去了藝術之都舊金山,深入實地學習,將藝術融入我的生活後,我才發現從前我並不懂得欣賞藝術。
Thumbnail
一位太太按時煮好晚餐,等待先生回家,但先生晚回來了,也沒有事前打電話,回來時還一臉不高興,太太看了也一肚子氣,就問:「你怎麼這麼晚回來?」先生臉色更難看了,不發一語就回房間去了,兩人都很不高興。... 這是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容易累積成彼此在關係與溝通上的很大問題。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是充滿了無盡的追求,金錢、成功、地位,我們彷彿被這些外在的目標所驅使,而忽略了內在的聲音。在這個看似忙碌但實質空虛的世界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問自己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真的認識自己嗎?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受到來自工作、家庭和社交的種種壓力,這使得維持內心平靜與心靈平衡變得日益挑戰。透過「正念之旅」,我們將探索正念練習的深奧之處,這不僅是一種管理情緒的方法,更是一場深度的心靈冒險,帶領我們穿越情緒的迷宮,發現內在的寧靜,並在多層次的心理健康中找到平衡之美。
Thumbnail
2023.10.28~29兩天,參與由學校舉辦的「密涅瓦思考習慣工作坊-全球數位人才必備的關鍵能力拼圖」。 早在還沒上課之前,我已經看過講者所寫的這本書-【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因此,這兩天就是希望透過之前拜讀的這本書,更深入地了解系統策略思考的模式,並拿來學會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Thumbnail
《與成功有約》作者柯維被《時代》雜誌列為25位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而《富比斯》也將其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柯維在書中傳授的內容不是某種流行趨勢或管理技巧,而是不會因為環境變化而過時,能夠持續指導行為的基本原則,主張通過思維的改變達到行為的改變,是一個“從裡到外”的變化。
觀點有其歷程 觀點的形成來自生活背景、經驗。 (我們不會一出生就有觀點) 觀點不是固定的 是我們內在的發生,跟這些觀點產生互動。 看來,社會文化環境的既成觀點,個人生活背景,生命經驗, 讓我們在成長過程裡發展出很多觀點, 有顯而易見的, 也有內在深處幽微的、可能自己都不曾探索的思考模式。 老師曾舉例
Thumbnail
2022年國語日報做了兒少大未來職業探索問卷調查,統計發現兒少的前三名夢想職業中很多網路有所關連,例如電競選手、工程師及動畫師等,那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夢想有何想法呢?邀請知名 YouTuber ,同時也是《你的夢想可能有點風險》作者的六指淵來跟大家聊聊
《第25週 》探索自己觀點的形成 上周發現了哪些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當你發現以後,會想要改變、說服對方嗎? 如果無法改變,你想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呢? (覺得這句話隱喻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溝通不是說服,不是我對你錯,並非二元對立。 好奇並探索 觀點的形成,尋找觀點形成的脈絡。 是被教導的?還是
Thumbnail
最近有了寫作與散步的習慣。 親身嘗試,覺得這兩個習慣值得一試!推推!
Thumbnail
〔壞習慣:過度放大感覺,明明沒感覺還會努力擠感覺〕 自從在美國留學學習動畫開始,去了藝術之都舊金山,深入實地學習,將藝術融入我的生活後,我才發現從前我並不懂得欣賞藝術。
Thumbnail
一位太太按時煮好晚餐,等待先生回家,但先生晚回來了,也沒有事前打電話,回來時還一臉不高興,太太看了也一肚子氣,就問:「你怎麼這麼晚回來?」先生臉色更難看了,不發一語就回房間去了,兩人都很不高興。... 這是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容易累積成彼此在關係與溝通上的很大問題。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是充滿了無盡的追求,金錢、成功、地位,我們彷彿被這些外在的目標所驅使,而忽略了內在的聲音。在這個看似忙碌但實質空虛的世界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問自己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真的認識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