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友誼》談那些說再見後還會再見的朋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全世界76億人之中,有多少人我們稱得上朋友?你會說這76億人之中,真正跟我輩子有交集的可能不到760人(千萬分之1),那就算在生活有交集,每天朝夕想處的求學階段,全班35人又有哪些人在當時成為朋友,甚至友誼持續到畢業後、出社會後呢?朋友是都變成臉友?還是朋友因為時間的考驗,生活逐漸沒了交集、沒了共同話題而漸行漸遠呢?而為什麼感覺出社會後越難交到新朋友?臉友算是朋友嗎?當我們想到朋友時是為了什麼事呢?又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了朋友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問問,何謂朋友。


  同學、同事、同胞、同好,因為共同的義務(求學、當兵)、或能力(建築系畢業就去建築師事務所上班)、或價值(支持某種價值理念而參與社會運動、演講等活動)、或環境(選擇去最近的市場買菜、最近的公園運動)等,讓我們與陌生人有了第一次接觸的機會。但同學、同事、同胞、同好會不會成為朋友,是需要時間的,而第一次接觸或說從日常的生活中增加接觸的機會,便是增加認識彼此的機會。朋友是從接觸認識開始的,但,是什麼讓我們在認識之後能夠走向朋友的關係,這必須讓我們稍微想一下我們自身的朋友。


  朋友有很多種;不同性格、興趣、性別的朋友,而每個朋友又有不只我一位朋友,他們在其他朋友面前必然與在我面前呈現了不同的樣貌,而我也必然在不同朋友面前有不同的樣貌,即便我生性活潑外向,也不會在每一個朋友面前都呈現活潑外向的一面。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有些朋友在一起就是無聊,但無聊並不會影響友誼,正因為無聊,彼此共享無聊,才凸顯友誼不只是工具式的或目的式的一面,友誼有時就只是為了友誼本身。


  因此,每個朋友之間的友誼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都「創造」了獨特的我,讓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自我。至於為什麼我們彼此會成為朋友,為什麼某些友誼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而有些則不行,或者說是什麼讓友誼終結?友誼的終結在於,友誼的條件不存在了,而友誼的條件便是我們想了解(創造)那個在朋友面前的自我,當朋友不再想更了解(創造)我的任何面向,或我不再想更了解(創造)朋友的的任何面向,那天就是我們友誼終結時刻。


  以我的經驗為例,高中時有位好朋友,「曾經」是好朋友,我們一起留校晚自習、一起喇賽講幹話、一起分享了許多有趣或無聊的時刻,然而我們也一起競爭、一起比較、一起消遣對方,直到某次段考發考卷後,一開始他的總分還比我高一點,但一公布數學時他馬上被我大大超前,然後就被我消遣一番,看似平常的消遣卻讓他當場翻臉,至此之後,我們也就漸行漸遠了。友誼的終結,哀悼的不是失去了那些好處,而是哀悼失去了那個在他面前獨一無二的自我。


  在友誼的開始時,必然都有某種工具式或目的式的關係,因為也不可能馬上認定與對方的關係就一定能夠進展為友誼。但為什麼我最後是選擇與A產生朋友關係,選擇讓A了解(創造)自我而非與B呢?當我們在想我們為什麼會和他人成為朋友時,即便我舉了許多例子,像是他很誠實、他很幽默、他對哲學也有興趣、他跟我是同鄉、他很有錢、他長得很帥、甚至他很廢、很窮、很醜、很ㄎ一ㄤ等,但這些形容詞並無法真實反映我與他的友誼,甚至對於這些形容詞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想像與理解,而友誼卻是只有處在友誼中的彼此才能感受到的,再多的形容詞、隱喻,也不會是友誼本身。那麼是否我們永遠無法透徹理解朋友呢?要描述我們的關係,只能用適用於我們兩人的詞語(包含肢體語言),且這些詞語只適用於我們兩人。因此,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他人之間會成為朋友,但我們永遠理解我們之間為什麼成為朋友。


  那麼臉友算是朋友嗎?首先,並非所以朋友都會是我的臉友,或所有臉友都是我的朋友。第二,臉友可能從來都沒見過面、甚至沒留過言(這也就是為什麼要辦見面會),而我們對彼此的了解只來自於臉書;只了解那些願意分享、總是美好的貼文。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因為加臉書而變成朋友的經驗(有的人請在下面留言),因為朋友可以不需要臉書,或者說臉書的關係不是友誼關係,臉友的關係可以因為一則貼文、一則留言而刪除好友。當然,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也可能因為一些齟齬而反目,但反目之後還是能夠和好,而和好的原因在於,我們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有共同的回憶、共享的時刻,正因為他是他,我是我,所以我們成為了朋友。


  出社會後,新臉友變多了,但新朋友卻變得不多,一段友誼總是伴隨著重大且無法預測的未來,當我們越來越理解自己、越喜歡某種自己時,便越不願意、越沒有動力去重頭理解、認識、創造不同的自我。這沒什麼好或不好,友誼在重質而非重量,重要的是更深刻的友誼關係而不是多元廣泛的友誼關係,畢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與其重新一段友誼關係,不如從珍惜友誼關係做起。

2018/8/25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什麼是現代與後現代?後現代的「後」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後嗎?還是一種互為表裡的、補充性的「後設」批判呢?而現代與後現代的理論反映在建築上彼此又產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呢?現代建築是否也包含了現代主義建築與後現代建築? 何謂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 現代與後現代不是時間上的區別,或者說時間上現代必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分析了三種文化類型,即:「蘇格拉底文化」「藝術文化」和「悲劇文化」,又稱之為「理論的」「藝術的」和「形上學的」文化。 蘇格拉底文化代表是的以理性、科學知識為主的理論文化,認為理性的知識能夠解釋所有自然現象,此種審美蘇格拉底主義認為,凡要成為美的,就必須是理智的,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什麼是現代與後現代?後現代的「後」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後嗎?還是一種互為表裡的、補充性的「後設」批判呢?而現代與後現代的理論反映在建築上彼此又產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呢?現代建築是否也包含了現代主義建築與後現代建築? 何謂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 現代與後現代不是時間上的區別,或者說時間上現代必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分析了三種文化類型,即:「蘇格拉底文化」「藝術文化」和「悲劇文化」,又稱之為「理論的」「藝術的」和「形上學的」文化。 蘇格拉底文化代表是的以理性、科學知識為主的理論文化,認為理性的知識能夠解釋所有自然現象,此種審美蘇格拉底主義認為,凡要成為美的,就必須是理智的,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國中時,我的補習班老跟我講:「此生朋友不用多,知己一生不會超過五個,遇到了要好好珍惜」,這是結緣也結不來的,真心朋友是時間自然而成的,一起經歷面對很多事情,挑戰各種難關,非短時間形成。 正緣就是帶給你正面影響、成長的人,不要被一定會在一起多久的時間而框限住,人要活在當下,過去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筆者有些朋友,可能認識也有10年以上,有好些群體裡的朋友更是以15、20年了。而這些群體,當然也不是沒見面或者人數龐大的,其實很多反而是人數不多,都很親密的。 很親密的,曾經是......
Thumbnail
好友多久聯絡一次呢?有人說每周至少一次,有人說半年一次也無仿,也有人說久了但了就算了,代表緣分盡了。如果500天只連絡一次,能繼續保持友誼嗎?
Thumbnail
偶然的看到一段話 朋友沒有先來後到,而是來了之後,再也沒有離開的人。 我始終認為,從小到大在你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標籤,他或她的出現總是會有它存在的意義。 朋友終究也會從你的生活中離開,而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朋友可以很多,但好朋友
Thumbnail
人的一生只要有接觸社會,多多少少都會交到朋友,只是數量多寡而已,若以曲線圖來看,以幼兒園為起點,歷經求學階段,曲線會一直往上增加,出社會工作那些年達到顛峰,然後隨著退休年齡的到來開始急速遞減。
Thumbnail
假如我問你,你有多少朋友,,在第一時間你會想到多少人?從哪個角度判斷的呢?
不是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
朋友的功能 之於安慰、陪伴、成長、包容 真的是很重要的角色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 長大後的友人越來越有限 留在生命裡的人數不如以前 或許也因為這樣的「有限」 可以看到更深沉的珍貴 還有一路跟著彼此扶持的人 謝謝會主動約我出來的朋友們 每次想到他們都會暖暖的心流過 這些隱形的牽絆
Thumbnail
對於自己身邊充滿這麼多的善意與真誠,除了充滿感激,同時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當中,有好多人都讓我覺得,是那種很值得一直維持良好關係甚至應該多投入更多時間與之互動的才是,否則好可惜。不管他們是前同事啊、外部合作夥伴,或者單純是朋友的朋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國中時,我的補習班老跟我講:「此生朋友不用多,知己一生不會超過五個,遇到了要好好珍惜」,這是結緣也結不來的,真心朋友是時間自然而成的,一起經歷面對很多事情,挑戰各種難關,非短時間形成。 正緣就是帶給你正面影響、成長的人,不要被一定會在一起多久的時間而框限住,人要活在當下,過去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筆者有些朋友,可能認識也有10年以上,有好些群體裡的朋友更是以15、20年了。而這些群體,當然也不是沒見面或者人數龐大的,其實很多反而是人數不多,都很親密的。 很親密的,曾經是......
Thumbnail
好友多久聯絡一次呢?有人說每周至少一次,有人說半年一次也無仿,也有人說久了但了就算了,代表緣分盡了。如果500天只連絡一次,能繼續保持友誼嗎?
Thumbnail
偶然的看到一段話 朋友沒有先來後到,而是來了之後,再也沒有離開的人。 我始終認為,從小到大在你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標籤,他或她的出現總是會有它存在的意義。 朋友終究也會從你的生活中離開,而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朋友可以很多,但好朋友
Thumbnail
人的一生只要有接觸社會,多多少少都會交到朋友,只是數量多寡而已,若以曲線圖來看,以幼兒園為起點,歷經求學階段,曲線會一直往上增加,出社會工作那些年達到顛峰,然後隨著退休年齡的到來開始急速遞減。
Thumbnail
假如我問你,你有多少朋友,,在第一時間你會想到多少人?從哪個角度判斷的呢?
不是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
朋友的功能 之於安慰、陪伴、成長、包容 真的是很重要的角色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 長大後的友人越來越有限 留在生命裡的人數不如以前 或許也因為這樣的「有限」 可以看到更深沉的珍貴 還有一路跟著彼此扶持的人 謝謝會主動約我出來的朋友們 每次想到他們都會暖暖的心流過 這些隱形的牽絆
Thumbnail
對於自己身邊充滿這麼多的善意與真誠,除了充滿感激,同時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當中,有好多人都讓我覺得,是那種很值得一直維持良好關係甚至應該多投入更多時間與之互動的才是,否則好可惜。不管他們是前同事啊、外部合作夥伴,或者單純是朋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