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家傅柯的公寓》談當愛不只有一種時,家也就不只有一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u Lindon, 1955-)是一名專欄作家、文學評論家,其父親為法國知名出版社子夜出版社(Éditions de Minuit)的總編輯傑洛‧藍東(Jérôme Lindon, 1925-2001)。因父親之故,作者馬修得以見到當時法國文壇的諸多明星,如: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文學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等人。然而,馬修之所以認識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則是陰錯陽差的因為傅柯將其公寓的一部份租借給其友人。於是,在1978年至1984年的7年之間,正值青春年華的23歲馬修得以住進那傅柯位於8樓的公寓、認識52歲的傅柯、與傅柯共進晚餐,甚至在傅柯遠行時,協助照顧房內的植物、在客廳玩飛盤、辦派對或嗑藥。


  傅柯於1984年(58歲)死於愛滋,在馬修與傅柯為鄰的期間,正好是其欲完成一套6巨冊《性史》的歲月(傅柯生前僅完成前3冊及第4冊的一部分,第4冊由研究傅柯的學者們將其遺稿整理於2018年出版)。本書描述身為同志的馬修,如何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父親與傅柯)相繼離世後,思索愛,是什麼?


  對於其父親,馬修認為父母永遠愛自己的孩子,但總是希望他們在自己的掌握中。作為總編輯的父親,在殷殷期盼馬修能夠出版第一本著作時,居然希望兒子用假名,而非真名。而作為總編輯的兒子,馬修除了見過許多文學大咖外,亦見過許多政商名流。但馬修並不想如父親般的為政治而活,而是希望為文學、為讀者而活。


  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兒子最親近的人之一,直到隨著成長過程而逐漸疏離,甚至認為父親具有所有我們所不樂見的特質。然而,愛總是伴隨著期望,期望子女們能有一雙懂得聆聽的耳朵、期望子女在感受到愛的同時亦能理解,理解選擇生小孩的父母,是讓自己沒有了選擇,只能沒有選擇的去愛。但若愛成為一種暴力、壓力時,子女必須照單全收嗎?而以如此的愛所組織的家庭關係,還是個完整的家嗎?


  雖然馬修與傅柯沒有親密關係,但傅柯卻給了馬修一個家,彼此在公寓分享各種事物(包含嗑藥)。馬修時常在傅柯的公寓中嗑藥,藉此以另類的思考方式,探詢自我,提出那些不在正常狀態下問自己的問題。雖然當傅柯問馬修是怎樣的問題時,馬修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惹得傅柯呵呵笑。而在此馬修與傅柯創造了一種新的家庭關係,以現在來說便是多元成家。當愛不只有一種時,家也就不會只有一種。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這處玄關為何讓我感到舒適。公寓的玄關是個一公尺見方的小區域,燈光不亮,看得到大衣掛架隱沒在門縫處。這添加了神祕感,若要離開公寓或要進到客廳,必須穿過一到尺寸特殊的門,更讓玄關從公寓中獨立出來。從客廳那看過來,這道門高得直到天花板,有三到四公尺高,看起來就像是道活動的隔屏。」


  傅柯不是本書的主角,卻無處不在,在那些關係與空間中。如同愛無所不在,愛的存在必須先於他人,然後邂逅才得以成立。愛的存在不只是我有愛人的能力,以及有我所愛的人。即便如此,愛也不一定會存在的原因在於,決定愛發生與否的主體,從來不在你我,而是當愛來的時候,主動的讓我愛。因此,我們不會時時刻刻感受到愛、不會不斷的意識到愛。


  綜上,多元成家的多元,不只是性別關係(男男、女女、男女)的多元,還包含家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關係的多元。正因為我們每次意識到的愛都是不同的,而我們對愛的看法亦會隨著時間改變(如同不同時間閱讀同一本書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唯一肯定的是,藉由在時間中不斷詮釋愛的可能,讓我們更具備愛的能力,更感受到父母的愛中那期望子女保持快樂,好好活著,懂得感恩的涵義。 

2020/6/20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歡慶第200篇評論的誕生,特別規劃了「百大評論計畫」成果展三部曲,即日起陸續刊出。百大評論計畫の大數據:1.時間:2016年1月30日~2019年7月28日。2.第1篇評論〈關於藝術治療〉,第200篇評論〈台灣文學不必復興,因為一直都在〉。3.200篇評論,歷時1,276天,平均6.38天一篇評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3年,1095天,結束了每天從中壢到桃園上班來回25公里的通勤生活,還記得3年前的7月,隻身從台中到中壢找房、找工作。為什麼選擇桃園?桃園,大學單車環島時經過、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待過青埔的工地、住過大竹(蘆竹)的宿舍,但會選桃園純粹只是因為中央大學在桃園。   當初因為想念哲學研究所
  本書背景設定在21世紀初,第一個人型機器人NDR113問世,人類勞力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取代,而主角安德魯是機器人公司大量生產的NDR113之一。某天,安德魯為小小姐(主人的二女兒)做了一個木墬子當作生日禮物,人們意外發現了安德魯創造的天分。安德魯不再是單純的機器人,他成為一位藝術家。本書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歡慶第200篇評論的誕生,特別規劃了「百大評論計畫」成果展三部曲,即日起陸續刊出。百大評論計畫の大數據:1.時間:2016年1月30日~2019年7月28日。2.第1篇評論〈關於藝術治療〉,第200篇評論〈台灣文學不必復興,因為一直都在〉。3.200篇評論,歷時1,276天,平均6.38天一篇評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3年,1095天,結束了每天從中壢到桃園上班來回25公里的通勤生活,還記得3年前的7月,隻身從台中到中壢找房、找工作。為什麼選擇桃園?桃園,大學單車環島時經過、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待過青埔的工地、住過大竹(蘆竹)的宿舍,但會選桃園純粹只是因為中央大學在桃園。   當初因為想念哲學研究所
  本書背景設定在21世紀初,第一個人型機器人NDR113問世,人類勞力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取代,而主角安德魯是機器人公司大量生產的NDR113之一。某天,安德魯為小小姐(主人的二女兒)做了一個木墬子當作生日禮物,人們意外發現了安德魯創造的天分。安德魯不再是單純的機器人,他成為一位藝術家。本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來小書廚房住一晚 책들의 부엌》 ✍️作者:金智慧 原文作者:김지혜 譯者: 尹嘉玄 繪者: Banzisu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23/07/05 📝我承認完全是被封面和書名吸引而選讀的,而且果然也是療癒系的小說,不過作者描寫事物、環境
Thumbnail
一直很喜歡飛飛的作品, 之前趁著博客來特價的時候, 也推薦過飛飛的作品, 這次我們來看這本《家是什麼呢?》。 🏠說起「家」, 我是個戀家的人, 朋友們出國旅行總是樂不思蜀, 但是我大概第三天就會開始想家。 平日下班也總是迅速回家, 假日沒有特別的事情也是宅宅一
Thumbnail
月雙魚又在四宮的我可以說是戀家人無誤,所以一看到這本繪本就非常喜歡,立刻在腦袋中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喜歡的家,會是什麼模樣呢。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
Thumbnail
💛謝謝小麥田的郁潔分享好書。 💛母親節將至, 這時候分享這本《媽媽是房子》, 感覺嘟嘟好, 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亮眼, 書中用了大量鮮明的顏色, 在一堆書籍裡,一眼就能看到, 就像媽媽,在孩子的心裡頭, 是一個永遠無法忘卻的角色。 🏠一樣從封面開始, 封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沙特:「傅柯是個反動人士。」「他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形態,成為中產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最後堡壘。」 傅柯:「可憐的中產階級啊!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我當作堡壘,他們將會喪失多少權力!」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來小書廚房住一晚 책들의 부엌》 ✍️作者:金智慧 原文作者:김지혜 譯者: 尹嘉玄 繪者: Banzisu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23/07/05 📝我承認完全是被封面和書名吸引而選讀的,而且果然也是療癒系的小說,不過作者描寫事物、環境
Thumbnail
一直很喜歡飛飛的作品, 之前趁著博客來特價的時候, 也推薦過飛飛的作品, 這次我們來看這本《家是什麼呢?》。 🏠說起「家」, 我是個戀家的人, 朋友們出國旅行總是樂不思蜀, 但是我大概第三天就會開始想家。 平日下班也總是迅速回家, 假日沒有特別的事情也是宅宅一
Thumbnail
月雙魚又在四宮的我可以說是戀家人無誤,所以一看到這本繪本就非常喜歡,立刻在腦袋中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喜歡的家,會是什麼模樣呢。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
Thumbnail
💛謝謝小麥田的郁潔分享好書。 💛母親節將至, 這時候分享這本《媽媽是房子》, 感覺嘟嘟好, 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亮眼, 書中用了大量鮮明的顏色, 在一堆書籍裡,一眼就能看到, 就像媽媽,在孩子的心裡頭, 是一個永遠無法忘卻的角色。 🏠一樣從封面開始, 封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沙特:「傅柯是個反動人士。」「他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形態,成為中產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最後堡壘。」 傅柯:「可憐的中產階級啊!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我當作堡壘,他們將會喪失多少權力!」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