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家傅柯的公寓》談當愛不只有一種時,家也就不只有一種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u Lindon, 1955-)是一名專欄作家、文學評論家,其父親為法國知名出版社子夜出版社(Éditions de Minuit)的總編輯傑洛‧藍東(Jérôme Lindon, 1925-2001)。因父親之故,作者馬修得以見到當時法國文壇的諸多明星,如: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文學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等人。然而,馬修之所以認識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則是陰錯陽差的因為傅柯將其公寓的一部份租借給其友人。於是,在1978年至1984年的7年之間,正值青春年華的23歲馬修得以住進那傅柯位於8樓的公寓、認識52歲的傅柯、與傅柯共進晚餐,甚至在傅柯遠行時,協助照顧房內的植物、在客廳玩飛盤、辦派對或嗑藥。


  傅柯於1984年(58歲)死於愛滋,在馬修與傅柯為鄰的期間,正好是其欲完成一套6巨冊《性史》的歲月(傅柯生前僅完成前3冊及第4冊的一部分,第4冊由研究傅柯的學者們將其遺稿整理於2018年出版)。本書描述身為同志的馬修,如何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父親與傅柯)相繼離世後,思索愛,是什麼?


  對於其父親,馬修認為父母永遠愛自己的孩子,但總是希望他們在自己的掌握中。作為總編輯的父親,在殷殷期盼馬修能夠出版第一本著作時,居然希望兒子用假名,而非真名。而作為總編輯的兒子,馬修除了見過許多文學大咖外,亦見過許多政商名流。但馬修並不想如父親般的為政治而活,而是希望為文學、為讀者而活。


  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兒子最親近的人之一,直到隨著成長過程而逐漸疏離,甚至認為父親具有所有我們所不樂見的特質。然而,愛總是伴隨著期望,期望子女們能有一雙懂得聆聽的耳朵、期望子女在感受到愛的同時亦能理解,理解選擇生小孩的父母,是讓自己沒有了選擇,只能沒有選擇的去愛。但若愛成為一種暴力、壓力時,子女必須照單全收嗎?而以如此的愛所組織的家庭關係,還是個完整的家嗎?


  雖然馬修與傅柯沒有親密關係,但傅柯卻給了馬修一個家,彼此在公寓分享各種事物(包含嗑藥)。馬修時常在傅柯的公寓中嗑藥,藉此以另類的思考方式,探詢自我,提出那些不在正常狀態下問自己的問題。雖然當傅柯問馬修是怎樣的問題時,馬修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惹得傅柯呵呵笑。而在此馬修與傅柯創造了一種新的家庭關係,以現在來說便是多元成家。當愛不只有一種時,家也就不會只有一種。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這處玄關為何讓我感到舒適。公寓的玄關是個一公尺見方的小區域,燈光不亮,看得到大衣掛架隱沒在門縫處。這添加了神祕感,若要離開公寓或要進到客廳,必須穿過一到尺寸特殊的門,更讓玄關從公寓中獨立出來。從客廳那看過來,這道門高得直到天花板,有三到四公尺高,看起來就像是道活動的隔屏。」


  傅柯不是本書的主角,卻無處不在,在那些關係與空間中。如同愛無所不在,愛的存在必須先於他人,然後邂逅才得以成立。愛的存在不只是我有愛人的能力,以及有我所愛的人。即便如此,愛也不一定會存在的原因在於,決定愛發生與否的主體,從來不在你我,而是當愛來的時候,主動的讓我愛。因此,我們不會時時刻刻感受到愛、不會不斷的意識到愛。


  綜上,多元成家的多元,不只是性別關係(男男、女女、男女)的多元,還包含家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關係的多元。正因為我們每次意識到的愛都是不同的,而我們對愛的看法亦會隨著時間改變(如同不同時間閱讀同一本書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唯一肯定的是,藉由在時間中不斷詮釋愛的可能,讓我們更具備愛的能力,更感受到父母的愛中那期望子女保持快樂,好好活著,懂得感恩的涵義。 

2020/6/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70會員
672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Thumbnail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