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家傅柯的公寓》談當愛不只有一種時,家也就不只有一種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u Lindon, 1955-)是一名專欄作家、文學評論家,其父親為法國知名出版社子夜出版社(Éditions de Minuit)的總編輯傑洛‧藍東(Jérôme Lindon, 1925-2001)。因父親之故,作者馬修得以見到當時法國文壇的諸多明星,如: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文學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等人。然而,馬修之所以認識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則是陰錯陽差的因為傅柯將其公寓的一部份租借給其友人。於是,在1978年至1984年的7年之間,正值青春年華的23歲馬修得以住進那傅柯位於8樓的公寓、認識52歲的傅柯、與傅柯共進晚餐,甚至在傅柯遠行時,協助照顧房內的植物、在客廳玩飛盤、辦派對或嗑藥。


  傅柯於1984年(58歲)死於愛滋,在馬修與傅柯為鄰的期間,正好是其欲完成一套6巨冊《性史》的歲月(傅柯生前僅完成前3冊及第4冊的一部分,第4冊由研究傅柯的學者們將其遺稿整理於2018年出版)。本書描述身為同志的馬修,如何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父親與傅柯)相繼離世後,思索愛,是什麼?


  對於其父親,馬修認為父母永遠愛自己的孩子,但總是希望他們在自己的掌握中。作為總編輯的父親,在殷殷期盼馬修能夠出版第一本著作時,居然希望兒子用假名,而非真名。而作為總編輯的兒子,馬修除了見過許多文學大咖外,亦見過許多政商名流。但馬修並不想如父親般的為政治而活,而是希望為文學、為讀者而活。


  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兒子最親近的人之一,直到隨著成長過程而逐漸疏離,甚至認為父親具有所有我們所不樂見的特質。然而,愛總是伴隨著期望,期望子女們能有一雙懂得聆聽的耳朵、期望子女在感受到愛的同時亦能理解,理解選擇生小孩的父母,是讓自己沒有了選擇,只能沒有選擇的去愛。但若愛成為一種暴力、壓力時,子女必須照單全收嗎?而以如此的愛所組織的家庭關係,還是個完整的家嗎?


  雖然馬修與傅柯沒有親密關係,但傅柯卻給了馬修一個家,彼此在公寓分享各種事物(包含嗑藥)。馬修時常在傅柯的公寓中嗑藥,藉此以另類的思考方式,探詢自我,提出那些不在正常狀態下問自己的問題。雖然當傅柯問馬修是怎樣的問題時,馬修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惹得傅柯呵呵笑。而在此馬修與傅柯創造了一種新的家庭關係,以現在來說便是多元成家。當愛不只有一種時,家也就不會只有一種。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這處玄關為何讓我感到舒適。公寓的玄關是個一公尺見方的小區域,燈光不亮,看得到大衣掛架隱沒在門縫處。這添加了神祕感,若要離開公寓或要進到客廳,必須穿過一到尺寸特殊的門,更讓玄關從公寓中獨立出來。從客廳那看過來,這道門高得直到天花板,有三到四公尺高,看起來就像是道活動的隔屏。」


  傅柯不是本書的主角,卻無處不在,在那些關係與空間中。如同愛無所不在,愛的存在必須先於他人,然後邂逅才得以成立。愛的存在不只是我有愛人的能力,以及有我所愛的人。即便如此,愛也不一定會存在的原因在於,決定愛發生與否的主體,從來不在你我,而是當愛來的時候,主動的讓我愛。因此,我們不會時時刻刻感受到愛、不會不斷的意識到愛。


  綜上,多元成家的多元,不只是性別關係(男男、女女、男女)的多元,還包含家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關係的多元。正因為我們每次意識到的愛都是不同的,而我們對愛的看法亦會隨著時間改變(如同不同時間閱讀同一本書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唯一肯定的是,藉由在時間中不斷詮釋愛的可能,讓我們更具備愛的能力,更感受到父母的愛中那期望子女保持快樂,好好活著,懂得感恩的涵義。 

2020/6/20

3會員
520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