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公部門實踐共善社會?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筆者任職於公部門,藉由《成功的反思》反思在「才德至上」下的「公」部門,是否有更「公平」、「公正」、「公益」的可能?


  公務員藉由考試取才,重點在考上,至於考試與學經歷、學習成效與否(學習是一種活動,不等於考試)、貧富與否(通常想賺錢的不會想當公務員)幾乎沒有關係。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的原因在於,經歷亦能夠成為考試動力的一部分;如在經歷低薪過勞、沒有尊嚴的工作後,更堅定了報考的決心。


  關於考試,學非所用是公務員考試的另一個問題,除非是考人事、會計、政風等「一條龍」的職系,否則在一般業務單位,不管任何職系,都要學習辦採購。公務員考試,有人應屆畢業就金榜題名,有人則考了十幾年都還名落孫山。以前覺得沒考上只是準備不夠、時候未到,就像筆者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從全職考生,到一邊工作、一邊念研究所、一邊準備考試,多虧全職時已將基礎知識、觀念建立好,只要用對方法(考古題+筆記),考前衝刺一下就考上了。現在則認為,考試並不完全操之在己,並非只要準備好了就一定能考上。上榜與否除了取決於可控的內在因素外,如努力、有效的準備,還牽涉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錄取名額、考題難易。即便考試是相對公平的進用方式,然而,只要讀不通、耐不住性子啃書、無法有條理的論述,便不適合考試。


  於是,「成功」以考試進用的公務員,對尚未考上者,代表是更努力、更聰明(會考試)、更適合當公務員。這部分還不會像學歷這麼普遍受「才德至上」影響,因為並非人人都想當公務員,卻是人人都想唸名校。雖然多少還是有隱含著鄙視未上榜者為自身不努力、不聰明所致(畢竟自己也是苦過來的)。公務員進用只看考試成績,故從18歲至65歲、大學肄業、更生人等只要考得上都能夠擔任公務員(外加受訓沒被刷掉的話),這也導致公務員常被詬病實務經驗不足,如公共工程的職業經歷及實績。然而,這卻是一方面誤解了公務員專業(採購、品管等)也是一種實務經驗,另一方面業界混得好自然不會來考公務員(考試也是有風險的)。


  進入公部門後,公務員代表從事公共、公眾之事。「才德至上」成功觀的影響在公部門也是存在的,既然不能比學經歷,那就比是普考還是高考、比是地方特考進來還是高普考進來、比職等、比年資、比考績、比薪資(是否有額外加給)、比誰升得快,贏者就較具有較高的才能與德性、就代表正義、正確的一方。「比較」是人的天性,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如此的比較也並未讓不如者感到受辱,因為知道這不過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真正體現「才德至上」成功觀的影響在於公部門作為甲方(業主),與乙方(廠商)的不對等、不共善。


  以公共工程為例,甲方是出錢的一方、是啟動該計畫的一方、是思考該計畫目標與手段是否一致的一方、是第二與第三級品質管制的一方(二級的施工品質保證與三級的施工品質查核)、更是擬定契約的一方。乙方則是執行工程或勞務契約的一方、賺錢的一方、第一與第二級品質管制的一方(一級的施工品質管制與二級監造的施工品質管制)、實際落實目標的一方(規劃設計監造與施工)。若說有錢就是任性,在公共工程這一塊,甲方的確常被乙方認為太任性,如標餘款太少、工期太短、文書作業太雜。然而,這都是早已透過〈政府採購法〉公平、公開採購後雙方合意的結果。甲乙雙方都是公共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彼此應該相輔相成、休戚與共,並在工作中學習智慧與知識、在工作中成為公民,而非相互猜忌、刁難、甚至圖利。


  在「才德至上」的成功觀下,得標施工廠商代表較具履約能力(從工程實績、施工團隊、進度規劃、品質計畫、施工計畫等綜合考量),未得標者並不會感到受辱的原因在於,過程皆公平、公開。公務雖代表從事公共、公眾之事,然而,若欲透過公務達到共善社會,必須透過甲乙雙方合作才有實現的可能,如透過甲方的履約、管理經驗,讓乙方的設計更務實、更貼近使用者。甚至在設計後召開規劃設計說明會及施工前召開施工說明會,開放民眾參與及反映意見。唯有當公務的利益是奠基於對公共與公眾的利益,而非官僚的利益、政治的利益或菁英階層(白領階層)的利益時,公務才能作為表態社會共善價值,並成就讓人人有尊嚴、以最好方式活著的社會。

2022/1/15

3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