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用公司對於員工績效的分級,來說明我所理解的「信任」。公司的分級比較細緻,為了方便理解,我把它們簡化成三個等級。
我覺得這個分級方式,如果放在階級化的組織內,很簡單的就可以看出第三級職位較高,第一級較為基層。在階級化的組織內,職位高的人手握資源較多,並且較職位低的人,擁有或多或少的權威。
但是我們公司執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除了共同創辦人之外,是不存在階級關係的。而且共同創辦人們也會盡力去減少透過階級來推動績效的情況。因此,每個人都會在這個績效評等之間跳動,而且不同的等級之間並不存在權力結構或附屬關係。取而代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在觀察技術長和 A 的溝通過程中,我很訝異技術長對他執行方式要求的詳細程度。如果換作是我,肯定會覺得這已經不是在討論專案執行,而是像在帶實習生一樣,手把手帶徒弟了。但,A 的能力應該也足夠帶領一個技術小組了,為什麼還要當新人在帶?
後來在和技術長 1-1 時,我就問他為什麼需要對 A 做這麼多 micro management?
技術長說:「 A 還沒辦法自己掌握專案範圍,以及決定進行的方式」
我說:「可是他曾任職某大公司,又有很好的學歷,這種規畫應該不是難事。」
技術長說:「但是,我沒看到他表現出這樣的能力,你有看到過嗎?」
我想了想,還真的找不太到很具體的案例,證明 A 的專案掌控力,一時語塞。
「那麼,你認為需要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他有能力做出更大的貢獻?」我想了解一下技術長怎麼評量,我好從旁使力給 A 明示暗示。
「從他的工作核心來說,應該要能橋接邊緣運算和聯網控制,對客戶支持提供直接的諮詢和協助」
「等等,他的專長不在邊緣運算,光是銜接他就要花很多時間不是嗎?透過訪談筆記了解橋接的需求細項至少可以先有產出,再由淺入深吧?」
「即使如此,他也沒有問過任何關於邊緣運算的問題,對吧?」
「… 對」
在公司裡觀察了很久,我覺得東西方文化的衝突在職場的契合度上扮演了一定程度的角色,但是我也不想就用一顆「文化衝突」的章一蓋,好像兩手一攤「沒有辦法」。我個人是喜歡我們公司在透明度和扁平化的努力 (因為還沒實現到理想的狀態),因為這樣我就「比較美式」嗎?如果抱怨這樣的文化導致「責任不明確」或「沒有效率」,我就「比較亞洲」嗎?我個人覺得,這和東西文化沒有關係,而是組織和個人的目標是否重疊有關。
回到文章一開頭所說的「信任」,其實就是回歸到每一天的行動中,是不是能表現出對工作目標的理解,對公司文化的認同,在行為上做出可觀察可檢驗的印證,從而加深或降低信任度,這樣一個無限返饋的過程。當做出讓人信任度持續上升的事情時,自己也會得到更多的自主性。
後來找到機會,給 A 提了一些建議
「我認為以我們公司的文化而言,獎勵『發揮影響力』,貶抑『聽命行事』,因此『完成自己的工作』是最基本的。僅僅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去過問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人有什麼樣的關係,那麼信任是被賦予發指令的那個人,而不是做為執行者的自己,換言之,『做好被指派的工作』的影響力僅及於個人。公司會希望每個人都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了解自己和其他團隊的關係,進一步擴大自己在公司的貢獻,讓彼此的目標同步。如果你能影響公司的決策,你的績效就會很好;相反的,你的績效就會比較普通。」
「員工…不就是把交辦的事情做好嗎?」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分析,A 聽起來好像感到委屈。
「那…誰交辦工作給你呢?」
「…呃…技術長?」
「你很確定嗎?」
「…不確定」
「對吧,我也不確定誰給我交辦任務。但是,透過參與公司的會議,我會知道哪裡需要幫忙,哪裡在缺人手,哪裡值得改進。」
「所以…你是要我參加別 team 的會議?」
「不是,我沒有要你做什麼,我只是說,我如果不知道我該做什麼的時候,我就去找事情,去問其他人,去分析數據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我對公司文化的理解所以就去做了。」
「喔…那我……好我想想看」
題外話,只談信任其實並不完整,要努力做到「信任並核實」 (Trust and Ver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