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成功的創業家,也不是成功的演說家,我沒有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沒有什麼崎嶇坎坷的人生歷鍊。我只是一個刷 code 只刷到中階,面試時「2266」的普通工程師。創業過,轉業過,最後下定決心留在現在的公司服務的小主管。分享一些心路歷程。
自從某大型軟體公司離開後,因為嚮往各種車庫創業的故事,我從 2012 年開始投入新創。這些年來,不論是自己創業、找投資人、提案、參加比賽,看過許許多多光怪陸離的故事,身邊共事的人來來去去。雖然說每個人的職涯都會有自己的規畫和時間表,但在新創的職場裡,更多的人是「因為陌生而在一起,因為熟悉而離開」。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了解新創公司是怎麼一回事,往往得到「後悔加入新創」的結論。
我先說,如果你試過,但是發現自己不行,那沒關係,分手還是朋友。
如果你沒試過,但是面試時就嚇到了,那也沒關係,不用磨合,不用彼此浪費時間。
如果你加入了,然後發現彼此不適合,也不嘗試了解,也不調整自己,不能兼顧速度、品質、多樣性,那抱歉,你如果自己不走,我也會開除你。
某次和一位世界五百強在台灣支部的小主管餐敘。當時我和合夥人開的公司正在做個家用 3C 的產品,所以有機會和這位主管面對面請益,就稱他 T 吧。
產品的話題和需求告一段落後,彼此比較熟了,也聊起一些私事。T 說他學生時代就很嚮往創業家的生活,在這間公司,雖然薪水好、福利好、制度齊全、名聲也很好,但是就是覺得有一件事沒有做。他很羨慕我和合夥人年紀輕,沒有家累,說創業就創業。
「等這個案子告一個段落,我也有些創業的想法想試試看」
我說「T 大哥的案子,不管是在現在的公司,還是自己創業,我們都非常樂意幫忙...」
…
餐後,我斬釘截鐵的對合夥人說:「他不會創業的」
合夥人一臉狐疑的說:「你為什麼覺得不會?」
我說:「直覺。首先,會創業的人,不會等。就算不辭掉現在的工作,應該要有私下正在進行的案子。連嘗試腦中的想法的行動力都沒有,怎麼可能創業?」
…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T 大哥也快要從原公司退休。他的職涯軌跡,也完全如我所言,原地爬階,平步青雲,從小主管一路做到管理某個事業群。
而他的那個創業夢,留在了夢中。
某位同仁 Z 入職時,我們問到「為什麼會投我們公司」
他說「我先前待過的都是大企業,想到新創公司挑戰看看,發揮我積累的經驗和人脈」
Z 加入的時候,我們整間公司的官方找的到的資料中,只有公司名稱有中文,其他全部都是英文的材料。Z 消化了產品的知識後,自己著手製作了中文版的單張。他捨棄那些公司提供的,仿效 Apple 設計的行銷樣板,自己把字體放大許多,產品位置醒目,條列式的規格數字,一眼望去就是長輩圖的風格。
「我們的目標客戶都不穿西裝也不是文青,公司那一套打不進他們的圈子的啦」
Z 也會主動的報名參加展會,向上市公司討一個免費的攤位,考證照,秀分析師的肌肉來提升自己的權威和可信度。我覺得,他能做的他全都做了。
然而,因為公司的資源不足,管理 (總部的) 混亂,產品的易用性和穩定性並不符合亞洲市場的期待。這些缺失讓他飽受困擾。最後在公司策略性重整下,他成為了業績不足的犧牲品。
Z 離開時,在公司的離職訪談中說我「是我三十年職涯中遇過最棒的主管,沒有之一」
創業就是這樣。 即使你用盡了氣力,做了所有人都會認可的事,還是很有可能失敗。
某個台灣本土品牌的消費性電子廠的創辦人,在他成立他的品牌前,曾經來找我談過合作。他的產品很有趣,主打的是搭配遊戲的聆聽體驗。
我試用過產品的原型,也測試過他的演算法。但是後來我沒有繼續把這個案子完成,因為當時自己的狀態很迷惘,家庭工作都是一團亂,錯失了良機。
兩年之後,他的產品得了大獎,登上了銷售排行榜,用戶評價很高,他本人也帥帥的,很受媒體歡迎,品牌一下子就飛起來了。
創業的目的是做有熱情的事,享受豐厚的利潤。然而,並非所有的熱情都可以自燃,偶而停下來,傾聽其他人的創業故事,說不定會有自己也沒發現的熱情被點燃。
時間推移到了現在,仍然有人選擇加入我們的行列,包容著新創的孱弱體質在夾縫中試著殺出一條血路;但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走過路過沒進來過,有的人是因為被新創燙到過一次再也不想碰新創;也有人想專注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新創不夠用但是大公司搶著要;當然,也不能否認新創的資金不足對員工來說是很大的賭注,如果不信老闆畫的餅,那麼就算領到那買不起雞蛋水餃的股份也只能成為朋友眼中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