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神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挪亞方舟是世界知名的故事,不用是基督徒也知道這是在講什麼,就人類太爛了,只有挪亞一家算好人,所以上帝告訴挪亞要造一艘方舟,然後會有動物跟著一起住進去,接著祂會用一場大洪水洗淨世界,事後再把大家放出來,世界重新洗牌。

這算是我最早聽到故事之一,但也是我最早「確定」這是神話唬爛的故事之一(基本上是一聽就知道),因為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理解全世界的生物不可能塞進一艘船裡,方舟大一萬倍也塞不下。

但它依然是聖經理重要的篇章,承載豐富的神學意含。

前幾天看見有網友在討論為何考古學找不到方舟,但實際上一直都有人宣稱找到方舟的遺跡,基本上就是古代船隻的構造出現在高山上,這當然是一種可能性,但如果你找到好幾艘這種船,那意思又不一樣了。

對,其實還真找到不少……那種經過鑑定歷史上萬年,而且泡過海水的,還加工過的木材碎片出現在內陸高山,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訊號。

我想世界各地都有大洪水傳說這件,大家應該很清楚,某方面來說,這種全球性集體記憶代表了某種事實--的確曾有大洪水這回事,而地質學也告訴我們在冰河期結束的時候,這種事情的確發生過,雖然還不到毀滅全界的程度,但很多國家有躲進船裡、箱子裡、葫蘆裡的故事,台灣原住民也有逃到山上的故事(用來解釋為何他們住山上)。

因此們可以確定這類傳說是有所本的,只是這個「本」的年代非常古老,至少一萬五千年,不過地質年代的事情整能推論,其實誤差還不小,推論久一點甚至可以到五萬年前,總之都還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離文明還很遙遠。

我以前也提過,就連亞當夏娃的實際原型,可能是幾十萬年前的原人,但這類古老傳說,很少會是純粹瞎掰,幾乎都是口傳歷史,只是一個故事傳了數萬年,各種變形在所難免而已。

但我們談的是聖經啊!聖經不是「無誤」嗎?是無誤沒錯阿!他只是老老實實記載了當年的傳說故事,給那個年代的人(摩西五經最晚成書的年代大概是兩千五百年前,當然實際上應該更早)閱讀理解而已。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大概要等耶穌再臨之後才有機會知道,但那代表本宇宙時間終結之後),但洪水、倖存者、物種滅絕與爆發,還有最早期的道德訓規(例如「約」的神聖性,這幾乎是東西方文化最根源性的價值觀差異),這一切都用了一個簡短有力的故事傳遞下來,這是很有意思的部份。

仔細想想,這些傳說可是累積上萬年口傳才變成現在的模樣阿!光這一點就夠了不起了,我們現在說的故事,就算集結成冊出版了,天知道過一千年還在不在勒!像我寫的書可能過幾年就消失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15會員
1.1K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2025/04/20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Thumbnail
2025/04/20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Thumbnail
2025/04/16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Thumbnail
2025/04/16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Thumbnail
2025/04/15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Thumbnail
2025/04/15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那些遠古、膾炙人口,長久且屬於大家共同的故事,就像是生活一樣。不管它究竟曾不曾經發生?在人類的世界當中,神話或傳說,跟人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
Thumbnail
那些遠古、膾炙人口,長久且屬於大家共同的故事,就像是生活一樣。不管它究竟曾不曾經發生?在人類的世界當中,神話或傳說,跟人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書,當時只是大致上翻一下,發現本書理念跟我很合,所以就買回來了。 剛好最近有人在抱怨有小孩已經不知道大禹是誰,這其實跟這本書有點關聯,就一併談好了。 其實這本書大概有兩個核心主軸,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關於宇宙誕生的描述到底該如何解釋才是好的,這部份我的看法與作者非常相近(雖然不完全
Thumbnail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書,當時只是大致上翻一下,發現本書理念跟我很合,所以就買回來了。 剛好最近有人在抱怨有小孩已經不知道大禹是誰,這其實跟這本書有點關聯,就一併談好了。 其實這本書大概有兩個核心主軸,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關於宇宙誕生的描述到底該如何解釋才是好的,這部份我的看法與作者非常相近(雖然不完全
Thumbnail
聊聊奇蹟課程有用嗎?為什麼每個宗教、聖人講的都不太一樣?
Thumbnail
聊聊奇蹟課程有用嗎?為什麼每個宗教、聖人講的都不太一樣?
Thumbnail
洪水之後的人們,從挪亞一家重新開始,神人關係回到起初的和諧美好,除去了咒詛應許了祝福,這種情形下挪亞一家只需盡責的讓所有的生命「在地上孳生,繁衍增多」(創 8:17)。但顯然還沒到大結局的時候,後面的故事還很長,我們可以觀察到人類生活方式的一些微妙的質變。 首先是人開始吃葷了:「凡活著的動物都
Thumbnail
洪水之後的人們,從挪亞一家重新開始,神人關係回到起初的和諧美好,除去了咒詛應許了祝福,這種情形下挪亞一家只需盡責的讓所有的生命「在地上孳生,繁衍增多」(創 8:17)。但顯然還沒到大結局的時候,後面的故事還很長,我們可以觀察到人類生活方式的一些微妙的質變。 首先是人開始吃葷了:「凡活著的動物都
Thumbnail
誰曾掌握世上的海洋 shuí céng zhǎngwò shìshàng dì hǎiyáng 誰曾數算每一粒細沙 shuí céng shù suàn měi yī lì xì shā 萬國君王聽主聲顫慄 wànguó jūnwáng tīng zhǔ shēng chànlì 受造之
Thumbnail
誰曾掌握世上的海洋 shuí céng zhǎngwò shìshàng dì hǎiyáng 誰曾數算每一粒細沙 shuí céng shù suàn měi yī lì xì shā 萬國君王聽主聲顫慄 wànguó jūnwáng tīng zhǔ shēng chànlì 受造之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聚會中,我們談到了〈世界的起初─創世的由來〉,討論了天主教會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演進竟然是搭得上的:因為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是以神話文學體裁寫下的以色列祖先思考人生筆記。(畢竟沒電燈沒電視沒網路的時代,除了思考人生和鬥鬥嘴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呢?)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聚會中,我們談到了〈世界的起初─創世的由來〉,討論了天主教會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演進竟然是搭得上的:因為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是以神話文學體裁寫下的以色列祖先思考人生筆記。(畢竟沒電燈沒電視沒網路的時代,除了思考人生和鬥鬥嘴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呢?)
Thumbnail
「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世紀 8:22) 這是在挪亞出方舟,築壇獻祭後,神給出的寶貴應許。立約只要一次,守約卻是千年!數千年後的今天,無人擔憂隔天的太陽是否會升起,沒有任何人或力量可以限制全知全能的神,唯獨祂所說的話,堅定在天,不可違背,這是神的信實!
Thumbnail
「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世紀 8:22) 這是在挪亞出方舟,築壇獻祭後,神給出的寶貴應許。立約只要一次,守約卻是千年!數千年後的今天,無人擔憂隔天的太陽是否會升起,沒有任何人或力量可以限制全知全能的神,唯獨祂所說的話,堅定在天,不可違背,這是神的信實!
Thumbnail
人生活的所在                                                                                         
Thumbnail
人生活的所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