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育兒生活3-不一致的育兒建議真頭痛

2024/04/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剛生完孩子時,我們在醫院過了兩晚就回家了。因為我的孩子是母奶寶寶,嬰兒半夜一定會餓,所以我不假思索的選擇親子同床,這樣半夜我可以邊餵奶邊睡。但我沒想到的是,台灣與美國的父母多數都不支持親子同床的模式,理由是這樣可能會壓到新生兒。我迷惘了,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抱著寶寶去嬰兒床不是更危險嗎?

於是我問了助產士,助產士再三保證不會有問題,甚至是推薦的。所以我們就這樣實施了五個多月。我個人的經驗是,不用害怕壓到孩子,因為我是淺眠型人。孩子半夜醒來,會哭會動,我也跟著醒來,順便餵奶加換尿布。

我後來發現對於懷孕婦女的研究甚至是產後照護、嬰兒照護等等的研究有多缺乏與不一致。比如說高齡孕婦產檢。德國用初唐檢測(頸部透明帶)跟母血檢測做為要不要建議孕婦做羊膜穿刺的參考準則,而台灣醫師則是推薦高齡孕婦盡量加做羊膜穿刺。由於我的身體關係,做羊膜穿刺蠻危險的,再加上所有檢測都是好結果,所以我最後決定不做,萬幸的是寶寶生下來就是健康的。對於最近網紅在YT上說初唐跟母血檢驗的結果都不錯之後,決定不做羊膜穿刺後所引來的批評,我支持這網紅的決定,也希望不要再有非醫療從業人員給孕婦壓力,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是孕婦最關心的。我當時等母血檢測的結果時,焦慮到睡不著,洗澡也捧著肚子哭說孩子你一定要健康,畢竟年紀大了,懷孕絕對不是年輕人那樣"跨過去"就有了。所幸,母血檢查是好結果。目前也已經知道母血檢測的結果準確度很高,羊膜穿刺雖然更準確,但也有風險。我覺得要不要做更多的檢測,是夫妻之間的決定,畢竟更多的檢測帶來的就是更多的焦慮與壓力。

再比如說嬰兒側睡,美國與台灣的照護指南建議避免側睡或趴睡,原因是食道在氣管後方,仰睡的話,嬰兒吐奶會順勢滑落回食道(這是我查到的,歡迎醫護人員提供解釋)。側睡的疑慮是可能變成趴睡,而趴睡最危險。而我的孩子從出生後第二個星期開始就非常喜歡側睡,我一開始也是硬把他擺成仰躺,但他就是睡不著。我問了助產士後,她並不反對寶寶側睡,只說拿個枕頭支持背部。我也就樂得讓他這樣睡了。

後來發現對待德國兒科醫師跟台灣醫師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針也持很不同的態度。台灣是使用類固醇在急性期控制下來,控制越好長大就越不容易轉成更嚴重的皮膚問題。而德國醫師則是偏向不使用類固醇,只要父母多擦乳液,並且觀察孩子的過敏原。這樣不一致的建議,讓我超頭痛。因為我是非常贊同台灣醫師的建議的,可是家裡有對類固醇視同洪水猛獸的先生,實在是再多的解釋都無法達成共識。所幸,丈夫虔誠的早晚都幫孩子擦乳液,我也在日間不斷補擦的狀況下,有好好的控制症狀。

對我來說,我相信專業人員的指導,也相信自己的觀察。育兒就是一個不斷觀察,查資料,照護的過程。我也不是說我的作法最好,不准別人多嘴。只是以自身的經驗分享育兒其實沒有一個各國都統一的準則。我很期待能有更多相關研究能解答天下父母親們在育兒時的疑惑。

當初扛著一咖浪跡天涯行李箱隻身到德國,想著應該讀完書就會回家的孩子,八年之後竟然在德國生根發芽! 這幾年的流浪,高興,難過,生氣都有經歷,希望能夠將我的經歷一點一滴的分享出去,希望有興趣來德國讀書與工作的朋友們能夠從中擷取一些有用的資訊,或是跟已經在德國落地生根的各位互相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