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量的方式多元,「考試」是最常見的,好處是方便快速,壞處是只能評量藉由白紙字可呈現的層面。
次常見的評量方式,就是「報告」,報告準備費時較長,甚至與分數不成比例,從找資料、花費精力神製作,訪談或是蒐集數據等,而且報告通常是多人合作模式,要與組員協調、溝通、聯繫等,也是無形但大費周章的人力成本;但好處是,若使用「報告」來評量成績,通常不至於弄到不及格(?!)。
因此一門課程,到底該選擇用考試評量?還是報告評量?真的是要搭配課程及教學的目的而異,才是合理的對應。
而且,既然一份數分鐘的口頭報告,背後是學生所費不貲的生命成本(包含新鮮的肝),在報告當下的數分鐘裡,報告學生們與聆聽者們,也都在相同的時空當下共享了彼此的生命,那學生們報告完畢後,聆聽者之一的「教師」(角色),理應給予恰當的講評回饋!
試想,學生們在台上,不管是自信從容侃侃而談,還是扭捏害羞語焉不詳,這都是他們的大腦正在旺盛運轉、口條正在應付產出、姿態正在互動修正、心跳正在龍飛虎躍的時候,這些生理及心理上的付出,就是他們透過「報告」而學習及成長的過程!
而這些含莘茹苦、腹熱心煎的過程所需要的那一個『句點』,我認為就是「教師講評
」。
所以,指導者應給予報告者講評及建議,而不是走個過場,一聲不響的只是站起來,拍拍屁股後就離開。
「講評」,也是考驗教師功力的時候,因為要能有良好的講評,教師要先做到以下事項:
❦ 要先有認真學生報告,才知道學生已說明,或沒說明的內容。(其實有些老師都沒有很認真的在聽學生報告)
❦ 要聽得懂學生的報告內容 (我承認每次數學專題報告我都發誓要聽懂,但最後都只聽懂前兩頁而已~~)
❦ 要能評斷學生報告內容的優點及缺點 (每次都只評論"排版"的老師,我都會懷疑TA講不出別的內容才只能講排版……)
❦ 要能看出生製作報告的用心程度 (這就需要一些教學經驗才能較準確判定了,當然也可以口試學生來確認!)
❦ 要能使用恰當的口氣及語詞來評論,對認真報告的學生要給予肯定,對打混躺分的學生要給予責備,但又不能流於個人意氣情緒,不然學生也不會服氣。
❦ 要能一針見血掌握恰當的講評速度及份量 (因為通常學生分組報告完就快要下課了,有時也沒時間好好講評😭)
❦ 若學生報告能力及內容有不足之處,要能俐落口頭指導! (其實口頭報告的能力是可以不斷精進的,但學生通常都很不珍惜"非課本式的口頭指導",這真的非常殘念可惜。)
總之,學生若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神來製作報告,但教師也應該付出相對的精力神來給予講評及指導,這樣,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