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聽完學生報告,理應『講評』。∣菜b導日記∣倒數523天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課程評量的方式多元,「考試」是最常見的,好處是方便快速,壞處是只能評量藉由白紙黑字可呈現的層面。


次常見的評量方式,就是「報告」,報告準備費時較長,甚至與分數不成比例,從找資料、花費精力神製作,訪談或是蒐集數據等,而且報告通常是多人合作模式,要與組員協調、溝通、聯繫等,也是無形但大費周章的人力成本;但好處是,若使用「報告」來評量成績,通常不至於弄到不及格(?!)。


因此一門課程,到底該選擇用考試評量?還是報告評量?真的是要搭配課程及教學的目的而異,才是合理的對應。


如果學生在接受指導後,需要再自行反芻並衍生自己的看法見解,並將思路歷程恰當產出及分享,並可以透過分享後的同儕討論、教師講評而得到更多元廣泛的回饋,再內化成自己的省思,以期對所學更完整透徹地理解及應用,那這樣的教學需求,適合以「報告」形式來作為學習評量。



而且,既然一份數分鐘的口頭報告,背後是學生所費不貲的生命成本(包含新鮮的肝),在報告當下的數分鐘裡,報告學生們與聆聽者們,也都在相同的時空當下共享了彼此的生命,那學生們報告完畢後,聆聽者之一的「教師」(角色),理應給予恰當的講評回饋!


試想,學生們在台上,不管是自信從容侃侃而談,還是扭捏害羞語焉不詳,這都是他們的大腦正在旺盛運轉、口條正在應付產出、姿態正在互動修正、心跳正在龍飛虎躍的時候,這些生理及心理上的付出,就是他們透過「報告」而學習及成長的過程!


而這些含莘茹苦、腹熱心煎的過程所需要的那一個『句點』,我認為就是「教師講評」。


所以,指導者應給予報告者講評及建議,而不是走個過場,一聲不響的只是站起來,拍拍屁股後就離開。


老師聽完學生報告理應講評 (小昕咒語Bing繪圖)

老師聽完學生報告理應講評 (小昕咒語Bing繪圖)


「講評」,也是考驗教師功力的時候,因為要能有良好的講評,教師要先做到以下事項:

❦ 要先有認真學生報告,才知道學生已說明,或沒說明的內容。(其實有些老師都沒有很認真的在聽學生報告)


❦ 要聽得懂學生的報告內容 (我承認每次數學專題報告我都發誓要聽懂,但最後都只聽懂前兩頁而已~~)


❦ 要能評斷學生報告內容的優點及缺點 (每次都只評論"排版"的老師,我都會懷疑TA講不出別的內容才只能講排版……)


❦ 要能看出生製作報告的用心程度 (這就需要一些教學經驗才能較準確判定了,當然也可以口試學生來確認!)


❦ 要能使用恰當的口氣及語詞來評論,對認真報告的學生要給予肯定,對打混躺分的學生要給予責備,但又不能流於個人意氣情緒,不然學生也不會服氣。


❦ 要能一針見血掌握恰當的講評速度及份量 (因為通常學生分組報告完就快要下課了,有時也沒時間好好講評😭)


❦ 若學生報告能力及內容有不足之處,要能俐落口頭指導! (其實口頭報告的能力是可以不斷精進的,但學生通常都很不珍惜"非課本式的口頭指導",這真的非常殘念可惜。)


總之,學生若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神來製作報告,但教師也應該付出相對的精力神來給予講評及指導,這樣,才公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莊小昕❦祕密學院
239會員
939內容數
學院 裡有 書、簿本、心得、高中生、社團、秘密雲。
2025/05/01
自從上次看格友潔希李 大大在貼文《墓靈的神諭》擾動英文歌神力?!提到卡牌神諭透露的微妙奇蹟後,我也把手邊塵封許久的《森林守護者》神諭卡再次拿出來把玩,生活不順遂時,難免渴望"神諭"指引~~
Thumbnail
2025/05/01
自從上次看格友潔希李 大大在貼文《墓靈的神諭》擾動英文歌神力?!提到卡牌神諭透露的微妙奇蹟後,我也把手邊塵封許久的《森林守護者》神諭卡再次拿出來把玩,生活不順遂時,難免渴望"神諭"指引~~
Thumbnail
2025/04/30
自己身在教學現場的第一線, 認清現況也想呼應現況, 於是在今年寒假期間備課的時候, 我就再次調整課程內容濃淡度及評量方式, 以求能在期末時更恰如其份地"搭配"這屆高三學子的狀況。
Thumbnail
2025/04/30
自己身在教學現場的第一線, 認清現況也想呼應現況, 於是在今年寒假期間備課的時候, 我就再次調整課程內容濃淡度及評量方式, 以求能在期末時更恰如其份地"搭配"這屆高三學子的狀況。
Thumbnail
2025/04/29
我親眼看過ta遇到大C老師時那親暱的互動, 「大C老師♡~~~」
Thumbnail
2025/04/29
我親眼看過ta遇到大C老師時那親暱的互動, 「大C老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如果一位老師,教得很好,但有點機車,學生還是會包容他。 如果一個老師,教得不好,但人還算好,學生還是會找理由反他。 #導師的修煉 之 學生對任課老師很……不like 總之,要站上高中教室講台, 除了熱忱、教育愛、教學理念……之外, 記得一定也要帶著教學專業來。
Thumbnail
如果一位老師,教得很好,但有點機車,學生還是會包容他。 如果一個老師,教得不好,但人還算好,學生還是會找理由反他。 #導師的修煉 之 學生對任課老師很……不like 總之,要站上高中教室講台, 除了熱忱、教育愛、教學理念……之外, 記得一定也要帶著教學專業來。
Thumbnail
追根究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更加辛苦的。從原本只需要坐在下面聽老師講話,偶爾動動筆寫筆記,變成要不斷地寫學習單、與同學討論,從單純的輸入變成不斷地輸出。
Thumbnail
追根究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更加辛苦的。從原本只需要坐在下面聽老師講話,偶爾動動筆寫筆記,變成要不斷地寫學習單、與同學討論,從單純的輸入變成不斷地輸出。
Thumbnail
站在講台上的,那位老師。 教得好不好? 學生其實都知道。 也許學生自己學不好、讀不來、不認真,這些是他們自己要面對的層面, 但他們已經當了非常多年的學生了, 所以, 一位在站講台上的老師, 會不會教? 教得好不好? 不要以為他們只是小孩, 他們其實都知道。 ##
Thumbnail
站在講台上的,那位老師。 教得好不好? 學生其實都知道。 也許學生自己學不好、讀不來、不認真,這些是他們自己要面對的層面, 但他們已經當了非常多年的學生了, 所以, 一位在站講台上的老師, 會不會教? 教得好不好? 不要以為他們只是小孩, 他們其實都知道。 ##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3.08.30 作者:FAHAHA|翁順法 總之,我認為講師應該在教學階段好好賦能,而演練階段就要放手交給學員,讓他們犯錯、卡關,然後試著透過前面所學,自己解決問題。 ​ 這會比較辛苦,但成長也會比較扎實。 ​ 而且,換個角度想: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從錯中學嗎? ​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3.08.30 作者:FAHAHA|翁順法 總之,我認為講師應該在教學階段好好賦能,而演練階段就要放手交給學員,讓他們犯錯、卡關,然後試著透過前面所學,自己解決問題。 ​ 這會比較辛苦,但成長也會比較扎實。 ​ 而且,換個角度想: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從錯中學嗎? ​
Thumbnail
在這學期其實在繪畫課中實行了蠻長一段時間的自學實驗,詳情可以參考上一篇,同時也思考,在一個每次講課都會睡著的學科——設計概論上,是否能有效的讓學生在學習上有反轉的可能性。 我目前做的,是讓學生做設計史報告、以及在作業中試圖結合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Thumbnail
在這學期其實在繪畫課中實行了蠻長一段時間的自學實驗,詳情可以參考上一篇,同時也思考,在一個每次講課都會睡著的學科——設計概論上,是否能有效的讓學生在學習上有反轉的可能性。 我目前做的,是讓學生做設計史報告、以及在作業中試圖結合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Thumbnail
只要用心寫評語,原來學生也是會細細閱讀,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過去,我曾像學生學寫作一般,用心揣摩評語的寫法,然後觀察學生讀後的反應和進步與否。這些年來,我累積了幾個寫評語的心得,和各位老師及家長分享。 一、教學與批改一體,打造客製化的評語 二、把評語當成聆聽孩子心聲的回饋
Thumbnail
只要用心寫評語,原來學生也是會細細閱讀,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過去,我曾像學生學寫作一般,用心揣摩評語的寫法,然後觀察學生讀後的反應和進步與否。這些年來,我累積了幾個寫評語的心得,和各位老師及家長分享。 一、教學與批改一體,打造客製化的評語 二、把評語當成聆聽孩子心聲的回饋
Thumbnail
第三週的作業花了我三天構思總體架構,中間花兩天寫出骨幹,然後再用兩天的時間補足論述,最後於繳交期限前三十分鐘按下「完成」送出。
Thumbnail
第三週的作業花了我三天構思總體架構,中間花兩天寫出骨幹,然後再用兩天的時間補足論述,最後於繳交期限前三十分鐘按下「完成」送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