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育兒對於該如何幫助寶寶渡過在睡好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完全沒有提出建議,令人沮喪和失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親密育兒寶典 作者、美國兒科醫生威廉·西爾斯於台灣並沒有翻譯的書 "The Baby Sleep Book" 寫到:

「孩子三個月之後自己會有生理時鐘規律作息,如果父母觀察到孩子沒有固定作息時,父母要介入,介入時如果孩子會哭是難免的,這個作息不是交給孩子自行控管,是需要由父母堅持執行的!」雖然Dr. Sears 還是非常抨擊Cry It Out (把房間門關起來讓寶寶直接自己哭到入睡),但他認為:「如果有愛和有陪伴的狀況下,為了讓寶寶恢復正常規律作息,寶寶哭泣父母也是得堅持,記得是要以愛和陪伴的狀況下進行。」


所以西爾斯醫生也是支持家長要做孩子日夜作息的守門員,掌握孩子的固定作息,並且在幫助孩子睡好的過程中,家長會經歷讓孩子哭泣的過程。

raw-image


Dr. Sears 表示:「當父母協助寶寶重新恢復正常規律作息時,需要幾週的時間堅持讓作息固定,直到寶寶睡好睡滿,這個時候,偶一為之不配合作息的活動,才不會完全再度打亂寶寶的生理時鐘。」


也因此,西爾斯醫生同樣也認同當寶寶的作息並不是與他的生理時鐘規律作息相符合,會需要幾週的時間,藉由家長的堅持,提供寶寶固定的作息,直到寶寶能在月齡適合的作息裡,睡好睡滿。


不過這些與寶寶睡眠相關的重要論點,並沒有在台灣翻譯的親密育兒寶典裡呈現。

親密育兒的祖師爺西爾斯醫生,也是會讓寶寶為了回歸自己的生理時鐘,而讓孩子哭著入睡的!這個部分的論述,不知道對於深信不能讓寶寶哭泣的親密育兒派家長來說,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我個人是很驚訝!因為我以為親密育兒派是不會支持讓寶寶哭泣的。


西爾斯醫生認為:「從嬰兒至整個孩童期,甚至到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需要規律的作息。」


不論是不是出於我過往對親密育兒派對於寶寶哭泣的誤解,在2019年我念完 "The Baby Sleep Book" ,就跟親密育兒派分手了。


我不太能接受同一個作家,在一本書裡一直說不要讓孩子哭,要趕快回應他,然後在另一本書裏,又說可以讓他哭,但對於如何展現愛與陪伴完全沒有給予做法,我不喜歡這種看不懂方法的建議。


尤其他直接在親密育兒寶典裡面一竿子打翻睡眠顧問,認為睡眠顧問的建議是有可能危害孩子的依附關係的.....而他其實都沒有念完整的依附關係理論.......我就再也不能相信這個人的論述了。#懂了再說對我來說很重要


五年過去了,這五年來也有許多親密育兒派的家長和我合作,我們也沒有因為我和親密育兒分手,就無法提供他們嬰幼兒睡眠建議,我相信好好愛孩子的家長,都可以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歡的親子互動模式,並且透過和孩子的相處,找尋如何走到自己最想要的親子關係模式的最佳路線。





我是最懂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江語嫣,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0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0/12
晚餐後我散步消化著一天的課程,想起來當初自己為何會成為一名嬰幼兒睡眠顧問的初心,這個起心動念並沒有很崇高的理念,而是有一個很純粹的感受:恐懼害怕。 · 是的,是恐懼害怕。
Thumbnail
2024/10/12
晚餐後我散步消化著一天的課程,想起來當初自己為何會成為一名嬰幼兒睡眠顧問的初心,這個起心動念並沒有很崇高的理念,而是有一個很純粹的感受:恐懼害怕。 · 是的,是恐懼害怕。
Thumbnail
2024/09/17
有手足的家庭,進行其中一名孩子的睡眠調整,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另一名孩子的睡眠狀況呢? 在經驗上,反倒不會耶! 不少家庭和我合作的起點,是以全家同一個房間的模式進行,從頭到尾手足當然都是同一個房間,完全沒有其他房間可以暫避一下,直接站在搖滾區第一排呀。 · 小孩的適應力很強,在實務經驗上
Thumbnail
2024/09/17
有手足的家庭,進行其中一名孩子的睡眠調整,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另一名孩子的睡眠狀況呢? 在經驗上,反倒不會耶! 不少家庭和我合作的起點,是以全家同一個房間的模式進行,從頭到尾手足當然都是同一個房間,完全沒有其他房間可以暫避一下,直接站在搖滾區第一排呀。 · 小孩的適應力很強,在實務經驗上
Thumbnail
2024/09/12
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會問,其實和上週提到的短小睡問題,「幫寶寶接覺還不一定會成功,到底該怎麼辦?」對我而言,是屬於同一種問題。 基本上,如果家長選擇提供寶寶安撫入睡,最好有的心理準備是:這個協助,不只是在寶寶第一次入睡時提供,而是任何孩子覺得他需要你協助入睡的任何時段,你都要提供。
Thumbnail
2024/09/12
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會問,其實和上週提到的短小睡問題,「幫寶寶接覺還不一定會成功,到底該怎麼辦?」對我而言,是屬於同一種問題。 基本上,如果家長選擇提供寶寶安撫入睡,最好有的心理準備是:這個協助,不只是在寶寶第一次入睡時提供,而是任何孩子覺得他需要你協助入睡的任何時段,你都要提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睡前我都會習慣去閱讀當下跟心境, 選擇所需要的書籍, 孩子由故事書轉到我目前在閱讀的書, 他看到後,詢問我可以唸這本給他聽嗎? 我很錯愕! 我:「你確定??!!」 孩子:「我確定!」 後來唸了幾頁就睡著了. 我以為明天應該不會在讓我唸這本了 孩子:「媽媽在唸昨天那本」 我:「!」
Thumbnail
睡前我都會習慣去閱讀當下跟心境, 選擇所需要的書籍, 孩子由故事書轉到我目前在閱讀的書, 他看到後,詢問我可以唸這本給他聽嗎? 我很錯愕! 我:「你確定??!!」 孩子:「我確定!」 後來唸了幾頁就睡著了. 我以為明天應該不會在讓我唸這本了 孩子:「媽媽在唸昨天那本」 我:「!」
Thumbnail
爹娘共同的困境就是寶寶真的很難哄睡!有鑑於此,每位父母都有自己御用的「催眠神曲」,如果有哄睡困擾,不妨一首首試試!我在收到版友的推薦名單後,連續實驗 3 天,終於找到娃兒心中所愛的催眠神曲!此外寶寶們天天進版更新,今天 OK 、明天也許又不 OK 了,建議名單多收點,人生有保佑!
Thumbnail
爹娘共同的困境就是寶寶真的很難哄睡!有鑑於此,每位父母都有自己御用的「催眠神曲」,如果有哄睡困擾,不妨一首首試試!我在收到版友的推薦名單後,連續實驗 3 天,終於找到娃兒心中所愛的催眠神曲!此外寶寶們天天進版更新,今天 OK 、明天也許又不 OK 了,建議名單多收點,人生有保佑!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Thumbnail
從三月下旬開站至今,每天分享一本自己曾經和孩子共讀過的英語童書,儘管看到文章的人並不多,仍堅持週一到週五每日發文,因為,回想起自己當初磕磕絆絆帶孩子的過程,多少有點遺憾,有些事可以做得更盡善盡美。 比如說,沒有為孩子購買點讀筆,這是我的遺憾之一,雖然我給孩子聽的音檔、陪讀看過的書不算少,但是,
Thumbnail
從三月下旬開站至今,每天分享一本自己曾經和孩子共讀過的英語童書,儘管看到文章的人並不多,仍堅持週一到週五每日發文,因為,回想起自己當初磕磕絆絆帶孩子的過程,多少有點遺憾,有些事可以做得更盡善盡美。 比如說,沒有為孩子購買點讀筆,這是我的遺憾之一,雖然我給孩子聽的音檔、陪讀看過的書不算少,但是,
Thumbnail
親密育兒寶典作者、美國兒科醫生威廉·西爾斯於台灣並沒有翻譯的書 "The Baby Sleep Book" 寫到: 「孩子三個月之後自己會有生理時鐘規律作息,如果父母觀察到孩子沒有固定作息時,父母要介入,介入時如果孩子會哭是難免的,這個作息不是交給孩子自行控管,是需要由父母堅持執行的!」
Thumbnail
親密育兒寶典作者、美國兒科醫生威廉·西爾斯於台灣並沒有翻譯的書 "The Baby Sleep Book" 寫到: 「孩子三個月之後自己會有生理時鐘規律作息,如果父母觀察到孩子沒有固定作息時,父母要介入,介入時如果孩子會哭是難免的,這個作息不是交給孩子自行控管,是需要由父母堅持執行的!」
Thumbnail
每天睡前10分鐘的故事時間,是我兩個兒子最喜歡的時刻,重點不在講什麼書,而在於這段時間他感到幸福與放鬆,就是他最重要的睡前儀式感。
Thumbnail
每天睡前10分鐘的故事時間,是我兩個兒子最喜歡的時刻,重點不在講什麼書,而在於這段時間他感到幸福與放鬆,就是他最重要的睡前儀式感。
Thumbnail
孩子的第一個住所,就是媽媽的子宮,與媽媽產生第一次最緊密的依賴,也是在媽媽孕肚裡的那段時光。
Thumbnail
孩子的第一個住所,就是媽媽的子宮,與媽媽產生第一次最緊密的依賴,也是在媽媽孕肚裡的那段時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