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育兒對於該如何幫助寶寶渡過在睡好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完全沒有提出建議,令人沮喪和失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親密育兒寶典 作者、美國兒科醫生威廉·西爾斯於台灣並沒有翻譯的書 "The Baby Sleep Book" 寫到:

「孩子三個月之後自己會有生理時鐘規律作息,如果父母觀察到孩子沒有固定作息時,父母要介入,介入時如果孩子會哭是難免的,這個作息不是交給孩子自行控管,是需要由父母堅持執行的!」雖然Dr. Sears 還是非常抨擊Cry It Out (把房間門關起來讓寶寶直接自己哭到入睡),但他認為:「如果有愛和有陪伴的狀況下,為了讓寶寶恢復正常規律作息,寶寶哭泣父母也是得堅持,記得是要以愛和陪伴的狀況下進行。」


所以西爾斯醫生也是支持家長要做孩子日夜作息的守門員,掌握孩子的固定作息,並且在幫助孩子睡好的過程中,家長會經歷讓孩子哭泣的過程。

raw-image


Dr. Sears 表示:「當父母協助寶寶重新恢復正常規律作息時,需要幾週的時間堅持讓作息固定,直到寶寶睡好睡滿,這個時候,偶一為之不配合作息的活動,才不會完全再度打亂寶寶的生理時鐘。」


也因此,西爾斯醫生同樣也認同當寶寶的作息並不是與他的生理時鐘規律作息相符合,會需要幾週的時間,藉由家長的堅持,提供寶寶固定的作息,直到寶寶能在月齡適合的作息裡,睡好睡滿。


不過這些與寶寶睡眠相關的重要論點,並沒有在台灣翻譯的親密育兒寶典裡呈現。

親密育兒的祖師爺西爾斯醫生,也是會讓寶寶為了回歸自己的生理時鐘,而讓孩子哭著入睡的!這個部分的論述,不知道對於深信不能讓寶寶哭泣的親密育兒派家長來說,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我個人是很驚訝!因為我以為親密育兒派是不會支持讓寶寶哭泣的。


西爾斯醫生認為:「從嬰兒至整個孩童期,甚至到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需要規律的作息。」


不論是不是出於我過往對親密育兒派對於寶寶哭泣的誤解,在2019年我念完 "The Baby Sleep Book" ,就跟親密育兒派分手了。


我不太能接受同一個作家,在一本書裡一直說不要讓孩子哭,要趕快回應他,然後在另一本書裏,又說可以讓他哭,但對於如何展現愛與陪伴完全沒有給予做法,我不喜歡這種看不懂方法的建議。


尤其他直接在親密育兒寶典裡面一竿子打翻睡眠顧問,認為睡眠顧問的建議是有可能危害孩子的依附關係的.....而他其實都沒有念完整的依附關係理論.......我就再也不能相信這個人的論述了。#懂了再說對我來說很重要


五年過去了,這五年來也有許多親密育兒派的家長和我合作,我們也沒有因為我和親密育兒分手,就無法提供他們嬰幼兒睡眠建議,我相信好好愛孩子的家長,都可以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歡的親子互動模式,並且透過和孩子的相處,找尋如何走到自己最想要的親子關係模式的最佳路線。





我是最懂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江語嫣,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因為嬰兒睡眠週期的輪替性不同,寶寶睡著後很快就進入了深層睡眠,然後才是淺層睡眠,於是有很多父母說:「天呀!我家寶寶超淺眠,睡一下就醒!」,或是「是不是我家寶寶不需要睡很多?」,或是「我家寶寶是不是特別難帶?!」其實家長的擔心不一定是真的,很多時候寶寶都很正常、也並不是高需求或是高敏感寶寶!
嬰幼兒不論是在睡覺時間突然睜開雙眼、肢體突然抽動,或是在睡覺時間發出泣語般的聲音,但這些很正常的狀況,除了讓照顧者一個晚上無法好好睡一覺以外,也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在做惡夢?是不是夜驚?是不是有什麼生理上的狀況?才會在夜間休息時間睡不安穩?
控制孩子自己是否能睡著的,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生理上並沒有這些睡眠時數的需求,孩子不可能會睡,孩子若是生理上沒有休息的需求,他會在床裡醒著不睡,所以我們身為照顧者,做的只是給予孩子醫學科學上建議的嬰幼兒睡眠時數,給予孩子理解睡覺時間是睡覺時間的機會,並且如實的觀察,觀察孩子是否是需要這些睡眠的。
一個人要健健康康的生活有三大必須滿足的要素:營養、活動、和睡眠,這三個要素,是以金字塔的方式,睡眠,是金字塔的底層,也是營養與活動並排在上的基石。而睡眠好,可以藉由把環境準備好來達成,其中又有四點最為重要:1. 溫度涼爽舒適 2. 遮光 3. 粉紅噪音 4. 無聊
嬰幼兒睡眠顧問通常都會提供給家長合乎寶寶月齡的建議作息,建議寶寶幾點到幾點是小睡時間,幾點到幾點是夜間就寢時間,為什麼要規定我的寶寶何時睡覺? 為何要讓家長的生活如此拘束? 會提供家長寶寶月齡適當的建議作息,主因有: 寶寶成長中的生理睡眠需求需要被滿足 寶寶的睡眠作息不規律通常會導致睡眠困擾  
因為嬰兒睡眠週期的輪替性不同,寶寶睡著後很快就進入了深層睡眠,然後才是淺層睡眠,於是有很多父母說:「天呀!我家寶寶超淺眠,睡一下就醒!」,或是「是不是我家寶寶不需要睡很多?」,或是「我家寶寶是不是特別難帶?!」其實家長的擔心不一定是真的,很多時候寶寶都很正常、也並不是高需求或是高敏感寶寶!
嬰幼兒不論是在睡覺時間突然睜開雙眼、肢體突然抽動,或是在睡覺時間發出泣語般的聲音,但這些很正常的狀況,除了讓照顧者一個晚上無法好好睡一覺以外,也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在做惡夢?是不是夜驚?是不是有什麼生理上的狀況?才會在夜間休息時間睡不安穩?
控制孩子自己是否能睡著的,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生理上並沒有這些睡眠時數的需求,孩子不可能會睡,孩子若是生理上沒有休息的需求,他會在床裡醒著不睡,所以我們身為照顧者,做的只是給予孩子醫學科學上建議的嬰幼兒睡眠時數,給予孩子理解睡覺時間是睡覺時間的機會,並且如實的觀察,觀察孩子是否是需要這些睡眠的。
一個人要健健康康的生活有三大必須滿足的要素:營養、活動、和睡眠,這三個要素,是以金字塔的方式,睡眠,是金字塔的底層,也是營養與活動並排在上的基石。而睡眠好,可以藉由把環境準備好來達成,其中又有四點最為重要:1. 溫度涼爽舒適 2. 遮光 3. 粉紅噪音 4. 無聊
嬰幼兒睡眠顧問通常都會提供給家長合乎寶寶月齡的建議作息,建議寶寶幾點到幾點是小睡時間,幾點到幾點是夜間就寢時間,為什麼要規定我的寶寶何時睡覺? 為何要讓家長的生活如此拘束? 會提供家長寶寶月齡適當的建議作息,主因有: 寶寶成長中的生理睡眠需求需要被滿足 寶寶的睡眠作息不規律通常會導致睡眠困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後不再簡單「拍拍睡」,快速入睡成了家長的頭痛問題之一。文章分享不同方法,從操勞到陪睡的方式,希望等孩子再大一點能夠自律。希望家長不必再絞盡腦汁想對策。
Thumbnail
想來筆記一下Baby M 睡眠訓練的過程。 *此篇非教學文,只是單純分享過程和心得給感興趣的家庭。 她現在五個半月,睡眠訓練滿16天。 晚上可以自行入睡11-13個小時不用人安撫。 白天三個小睡也都自行入睡。 我們家有非常需要睡眠訓練的理由。一個結合順風耳和豌豆公主體質的父親,與一個沒睡飽
Thumbnail
小安跟小睿喜迎蜜月寶寶,出月子中心後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寶寶3個小時要喝一次奶、好不容易花了一小時餵奶又吐光,加上寶寶作息日夜顛倒,小安嚴重睡眠不足,算一算剩一個月娩假就結束了,也無後援可以幫忙照顧寶寶,跟先生小睿商量後,決定在娩假後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小睿印象中有聽過同事說過申請育嬰只能父母一方
Thumbnail
孩子從學校帶回了讀本《媽媽不哭不哭》,但,媽媽為什麼不能哭呢?
Thumbnail
無意間在某個醫生回覆了一則“不要看那些所謂的嬰兒睡眠專家建議”,沒想到得到幾十個網路媽媽的按讚,讓我知道,原來曾經在新手媽媽時期被一堆育嬰建議搞到焦慮的我並不孤單。 臉書原文是某醫生轉發新生媽媽私訊他2個月大的嬰兒無法睡16小時一事,我則回了(以下簡略重點): 少去看什麼自稱是嬰兒睡眠專家卻
剛生完孩子時,我們在醫院過了兩晚就回家了。因為我的孩子是母奶寶寶,嬰兒半夜一定會餓,所以我不假思索的選擇親子同床,這樣半夜我可以邊餵奶邊睡。但我沒想到的是,台灣與美國的父母多數都不支持親子同床的模式,理由是這樣可能會壓到新生兒。我迷惘了,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抱著寶寶去嬰兒床不是更危險嗎? 於是我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幾乎沒有一刻閒著。 孩子還是嬰幼兒時,父母有哪一夜可以睡好睡足?孩子悶哼一聲,父母立即彈起來察看,每分每秒都對孩子呵護備至,沒有一刻敢掉以輕心。 孩子漸漸長大,要操的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以前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飲食就好,現在卻得面對更多層面的壓力,譬如孩子升上小學,立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在夜幕低垂之際,與孩子共織的睡前溫馨時刻,不僅是日終的點綴,更是他們成長路上的亮點。想知道如何在繁忙生活中創造這樣的時刻嗎? 從理解孩子不願意睡覺的心情開始,透過固定的睡前儀式,我們可以將睡眠變成一場全家人的溫馨共享,而非孩子的孤獨任務。 閱讀、音樂、分享日常點滴,這些小活動能加深親子連結,還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後不再簡單「拍拍睡」,快速入睡成了家長的頭痛問題之一。文章分享不同方法,從操勞到陪睡的方式,希望等孩子再大一點能夠自律。希望家長不必再絞盡腦汁想對策。
Thumbnail
想來筆記一下Baby M 睡眠訓練的過程。 *此篇非教學文,只是單純分享過程和心得給感興趣的家庭。 她現在五個半月,睡眠訓練滿16天。 晚上可以自行入睡11-13個小時不用人安撫。 白天三個小睡也都自行入睡。 我們家有非常需要睡眠訓練的理由。一個結合順風耳和豌豆公主體質的父親,與一個沒睡飽
Thumbnail
小安跟小睿喜迎蜜月寶寶,出月子中心後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寶寶3個小時要喝一次奶、好不容易花了一小時餵奶又吐光,加上寶寶作息日夜顛倒,小安嚴重睡眠不足,算一算剩一個月娩假就結束了,也無後援可以幫忙照顧寶寶,跟先生小睿商量後,決定在娩假後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小睿印象中有聽過同事說過申請育嬰只能父母一方
Thumbnail
孩子從學校帶回了讀本《媽媽不哭不哭》,但,媽媽為什麼不能哭呢?
Thumbnail
無意間在某個醫生回覆了一則“不要看那些所謂的嬰兒睡眠專家建議”,沒想到得到幾十個網路媽媽的按讚,讓我知道,原來曾經在新手媽媽時期被一堆育嬰建議搞到焦慮的我並不孤單。 臉書原文是某醫生轉發新生媽媽私訊他2個月大的嬰兒無法睡16小時一事,我則回了(以下簡略重點): 少去看什麼自稱是嬰兒睡眠專家卻
剛生完孩子時,我們在醫院過了兩晚就回家了。因為我的孩子是母奶寶寶,嬰兒半夜一定會餓,所以我不假思索的選擇親子同床,這樣半夜我可以邊餵奶邊睡。但我沒想到的是,台灣與美國的父母多數都不支持親子同床的模式,理由是這樣可能會壓到新生兒。我迷惘了,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抱著寶寶去嬰兒床不是更危險嗎? 於是我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幾乎沒有一刻閒著。 孩子還是嬰幼兒時,父母有哪一夜可以睡好睡足?孩子悶哼一聲,父母立即彈起來察看,每分每秒都對孩子呵護備至,沒有一刻敢掉以輕心。 孩子漸漸長大,要操的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以前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飲食就好,現在卻得面對更多層面的壓力,譬如孩子升上小學,立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在夜幕低垂之際,與孩子共織的睡前溫馨時刻,不僅是日終的點綴,更是他們成長路上的亮點。想知道如何在繁忙生活中創造這樣的時刻嗎? 從理解孩子不願意睡覺的心情開始,透過固定的睡前儀式,我們可以將睡眠變成一場全家人的溫馨共享,而非孩子的孤獨任務。 閱讀、音樂、分享日常點滴,這些小活動能加深親子連結,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