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明白要為自己而活 --- 放棄的力量

2024/04/1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人們總說放棄很簡單,因為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放棄了;但是堅持下去卻很難,因為有時候就是找不到一個說服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可是認真想一想,放棄真的有那麼難做到嗎?很多時候反而放棄才是難,因為知道的東西多了、承擔的責任變大了、甚至是情況已經完全不相同了。倘若聽到別人在抱怨的時候,如果跟對方說那就放棄吧?很多時候會得到的回覆都是「那是不可能的,哪有辦法啦?」所以說放棄真的有那麼容易嗎?想要推薦這本書給那些認為放棄很難的人、會發現往往在需要放棄的時候,其實正在堅持不放棄的路上。



首先介紹一下作者背景,他是一位日本的田徑選手,選手後期的訓練全部都是靠自己、沒有找教練安排課表,而就算離開了田徑場也用著自己的方式在生活著,不像很多大家認知的選手,退役後去當教練或是球評、或是說身體素質還不錯就去做粗活、有些不知道能幹嘛的就去做業務。當然不偷不搶做甚麼都是好的;但要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必須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想幹嘛?要往哪個方向前進。



因為不想放棄,於是放棄」這到底在說什麼?是要放棄還是不要放棄?還是其實為了放棄做了很多努力之後,只好放棄呢?前面有提到作者是一個退役的田徑選手,而他的田徑起源其實是一百公尺,只是當他退役的時候,競賽項目是四百公尺跨欄。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內容,不只是單單距離的差別跟有沒有障礙物的差別,可是為什麼作者會從比一百公尺變成去比四百公尺跨欄?其中一個讓他放棄一百公尺的理由就是「明白再怎麼努力也是沒用的、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明顯」一個有覺察的選手、職業生涯夠長的選手,都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去看到江山代代有人出、遇到天才型的選手,縱使作者從前也是別人眼裡的天才型選手;但天外有天,特別是其實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的時候,就會對於遇到天才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而選擇進入四百公尺跨欄,除了因為參加的人少,也是作者在這方面的表現還不錯,也因此要放棄的話,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認清事實,並且接受它



放棄手段不等於放棄目的」換條路走並不代表真的捨棄了原本的夢想,如果真的是夢想的話,那肯定是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的,只是有些路比較直但也不一定好走、有些路比較長跟彎曲但也不見得會晚到。最近剛好有機會跟朋友玩飛鏢遊戲,玩法上是這樣的,設定一個總分例如300分好了,然後看誰能夠最快讓分數歸零就贏了,歸零是甚麼意思呢?就是要在分數的加總上剛好是300分,如果超過了那麼就會停留在最後一輪的分數,這個遊戲規則在第一次玩的時候還不是很難理解,隨著分數到了後面時,才發現一個早早就差不到20分的朋友,已經在最後一輪停留五、六回合了,而另一個朋友則是一開始就進展很慢但是在最關鍵的那回合,第二次就解鎖,至於自己從一開始就是在中間、結果是最後一名。作為一個馬拉松愛好者,很喜歡一句話是「人生就像馬拉松,不是開頭快就可以的」只是很多人往往都還是會沉迷在不能輸在起跑點、或是過程很重要;但其實在結果到來之前,能夠穩住陣腳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個日本人,在書裡面卻可以看到作者對於日本文化的種種不滿意,首先是「堅持就對了」這句話在華人世界簡稱勤能捕拙;從前有個老師在說這句成語時還加上幾個字前提是方向要正確,很多時候都還沒有確定努力的方向就只會說先堅持就對了,萬一是對的怎麼辦?聽起來其實好像很不錯但人生有多少時間跟機會這樣作呢?第二個是「那些替自己聲援的人不必負責任」可以得到別人的加油打氣是讓人很感動;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顯示出對於這樣的善意回應是備感壓力的,也許會讓人覺得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但事實是每個人的人生是自己在過,訓練課表、調整飲食跟時差、辛苦努力復健等等,那不是一句加油或是幾個字能替代的,必須要能先對自己負責,再來思考要如何對別人的支持有所回應、對社會能夠有什麼貢獻?因此該放棄的時候、該斷念頭的時候,都是從自己出發為考量。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真的覺得從裡頭獲得放棄的力量,怎麼說呢?一直以來自己也算過的比較浮浮沉沉的,沒有不好但也沒有顯著推進,感覺就是一直在做些符合外界期待的部分,但其實人生還是有夢想的,因此在閱讀這本書之後嘗試開始給自己做些不一樣的選擇,是可以往夢想前進的選擇,而不只是求三餐溫飽、或是一些小確幸、精緻窮的活法,而這真的是很需要練習的事。



日本的引退美學,歐美的輕快轉身」短短十幾個字道出東、西方的對於運動教育跟競賽的大不同。為什麼歐美選手的運動表現可以比較好?甚至比較穩定呢?這完全是從小的養成跟大環境的態度有非常直接的關聯,如果早早就把自己做定型、那麼也許可以很快就成就不凡但也可能很快就流星墜落,前面說過人生就像是馬拉松「這樣的賽事是只有一次的」沒有辦法回頭的,堅持絕對是個美德跟重要的事;但也是要看項目來決定堅持的程度甚至是要不要堅持?先天的東西沒甚麼好談的,然而有更多後天的部分是可以思考甚至努力的,就不光是運動、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幻想早點投入就早點有機會成就或是收割,然而初期的成績斐然是無法代表往後的一帆風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應該是說外國的月亮是怎麼變圓的?這件事情才是值得參考跟學習。



接下來想要多聊聊一些承接上一段的內容、關於歐美跟東方國家的不同,第一個是專心跟多方發展?覺得哪一個比較好呢?覺得前者好的人也許認為時間有限、專心才能更快上手;覺得後者好的,也許認為先探索再說,等找到想專精的項目再思考,其實沒有對錯就看個人怎麼想而已。自己是認為專心在一個大方向上,建構好足夠強大的基礎能力,不管是透過課表、飲食、作息、生活住所等等;而多方發展同等重要因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要甚麼?那麼這時候找到自己想要的、有興趣的是很重要的,因此它不一定是二擇一而是可以同步進行的。



第二個是找教練,作者提到通常在日本,教練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但覺得更多是代表權威跟不可質疑。在歐美找教練的話,走向就是看雙方配合狀況如何?在歐美換合作教練很正常、很合理,就像是公司找合適員工一樣,相信專業的事情給專業的人來處理;但是在日本、在臺灣很多經驗是通常教練就是一開始的那位、或是學生時代最後一個教練等等,只能說這樣的關係認為弊大於利就是了。教練一直執教相同項目,但如果很難有時間自我增能跟進修,然而選手的能力跟狀態是會不同的,如果勉強自己跟同一個教練合作,或是教練的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情況,好聚好散也很好。



AKB總選舉產生的各自的標準」這可以說是書裡面相當喜歡的例子,內容在說AKB每年都會請大家票選一位可以出單曲的選手,其實這也意味著她的人氣應該是最高的,在舞台的位置也就是C位,而這在一開始聽起來是個很殘忍的形式,因為談到競賽就表示有名次,自然就會有人被淘汰或是覺得心裡不平衡等等,然而這裡頭的成員自己轉了念,不是一定要當能出單曲的才是最棒的,確定自己的優點或是想做的事有被看見、被重視也是很棒的事。光是這樣想覺得就可以讓一切有很大的不一樣。這樣的做法可以嘗試推廣在標準化的環境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如果都要往同一個方向前進,那肯定是沒根據大家的天賦去發揮,就像都是為了帶給人們快樂也是可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跟形式的,因此這樣的選舉模式反而到後面讓大家可以更找到自己。



書本的最後,作者再次提到在一開始講到的,所謂放棄是在講「明白」也就是在一件事上慢慢的釐清自己的情況、認識自己的模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事情,而不再是用成績決定一切、用符合別人的期待、滿足別人的願望等等,去勉強自己做自己無法勝任的的事情。這樣的過程並不是要讓自己過的比較省時省力,而是要更能知道究竟自己應該在哪邊拼命。



閱讀完後讓人有覺得對於有些事該放下了、有些事則是可以更努力堅持下去的感覺產生,事實上在事情沒有成型前就可以確定自己的想法,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如果在過程中可以更加確信或是適時調整,也都是很棒的事情。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6.6K會員
172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