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運動的好處有很多很多,那通常會讓人想到的就是提升身體機能、以及近年來被推崇可以緩解焦慮或是憂鬱相關症狀;但是在這本書裡最讓人不會想到、卻是發生在真實的運動場景,那就是「運動的喜悅,是來自跟其他人建立連結。」
想一想自己開始運動跟為什麼可以維持下去的原因?哪怕是競技選手、世界級的頂尖好手,如果沒有夥伴、沒有值得讓人努力下去的對手,通常也很難維持很長時間的運動,因此光是看到這樣的前言,就非常想要分享在書中看到的相關內容,也讓人重新思考跟期待與運動相遇的美好。
「運動時,你/妳表現得最像人類」在運動的時候,會一次性的讓很多人類基本快樂交織在一起,像是自我表達、社會連結、精通某個動作或是技能等等,而這些內容不見得要是運動好手才能做到,每個在運動當中的人們都是在對外呈現自己的一面,做的好不好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運動讓自己跟別人相聚。
如果要養成一個新的習慣,通常需要兩週到三週左右的時間;但是為什麼很多人維持了這麼長的時間,卻還是無法養成運動的習慣呢?書裡面提到那是因為建立運動習慣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也可以說是入門容易但若要長久就得更堅持,而其實也只是比一般習慣多堅持一倍時間、差不多六週左右就可以了,確定養成之後很多人反而會被說「你/妳怎麼會上癮了?」「難道除了運動,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嗎?」通常進入到這個階段,也差不多無藥可救了,除了找到夥伴跟增加更多的運動量。
那麼運動應該是一對一比較好還是團體課程比較好呢?如果是為了參加比賽、進行專項訓練的話,當然是越少人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希望藉由運動來改善跟提升生活品質為主,那麼團體課程其實是更棒的,也許有人會擔心是不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又或者會做錯動作容易受傷等等?事實上這些狀況都可能發生;但絕對遠遠的比不上在團體課程得到的快樂,因為人類天生就有同理心,哪怕是競爭關係,在運動場上的人們都會受到其他人的表現、也會因為自己的表現去觸發陌生人的內心,而這時候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強弱對錯,而是將人心凝聚在一起、讓快樂的感覺倍速增加。
「當人們聽音樂的時候,是用肌肉去聽。」如果有人聽到音樂不會產生任何律動,那大概只能說當事人的身體跟心思完全不在現場罷了,不然哪怕是陌生的語言跟歌曲風格,仍然會讓人們不自覺地跟著搖擺起來,而在運動場所裡有搭配合適音樂的時候,往往會讓人更容易堅持、忍耐、甚至拿出超越過往的表現,要說音樂是合法的興奮劑一點也不為過,書裡面提到一位馬拉松高手在某次比賽說服大會播放某首歌,而這首歌正是該選手最喜歡的歌,因此在這樣的手段之下甚至跑出破世界紀錄的成績。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力量之歌」無論何時聽到都能讓自己立刻振作跟興奮的一首歌
,所以若是要讓自己在運動時狀態更好,那麼選擇有音樂的團體課程絕對是最棒的了。
「大腦比你/妳想像的還熱愛工作」對於睡不著覺、或者擁有一些精神狀況的人們來說,其實不是因為身體不夠累而是大腦真的停不下來,這時候去運動或是找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也很難解決,書裡面提到「冥想」會是最棒的解法,因為這時候的大腦系統進入重複思考的模式、尤其是「恐懼跟批評」而透過冥想可以讓這樣的模式中樞失效;但如果真的很想要透過運動的方式,那麼就到大自然為主的環境散步即可,不過半夜去應該是蠻不容易跟挺危險的。
書本的最後再次提到「是運動,讓人們團結在一起」作者提到在書寫跟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也是跟許許多多的運動教練跟相關人士產生連結,才能夠讓這本書問世。因此運動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而已、只是如果要開始跟別人及世界產生連結,那麼就讓自己動起來吧,唯有開始運動、一切就會變的比想像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