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紀錄片在探討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代,人的孤獨感不減反增,好奇怪,明明貼文和照片、影片都是那樣光鮮亮麗。
你有這樣的煩惱嗎?
我們先問自己兩個問題。充滿濾鏡的人生你喜歡嗎?
接著問。
你有羨慕別人什麼嗎?
高中同學Sharon是一個拚命三娘,總是日以繼夜、又夜以繼日念書、工作,現在除了正職,還有他投注大把心力的直銷,要和他見面還要排時間,只差不是找經紀人或秘書。
從15歲就認識他的我,總佩服他強烈的意志力,偶爾傳些訊息問候,然而最近一次見面時是去醫院探望他。而這次碰面我終於明白他那峰迴路轉的人生。
Sharon一直希望有間自己的房子,理想計畫是30歲之前能入手第一間房,35歲前結婚、45歲前財富自由,開始環遊世界。
她真的在30歲時成了有房一族,很自豪在好地段、趁著還沒起漲前就下好離手,房貸就是她每天努力的動力,「是房貸讓我清楚在通往對的道路!」
這是Sharon小姐的至理名言。
眼睛睜開就想賺錢,睡夢裡常常想到錢,她常說心裡很慌,很怕錢不夠,所以閒不下來,兩個月前拚命拚到身體出狀況住進醫院。
Sharon的自白
我是Sharon。
日復一日忙碌,下班回到家,累到只想洗洗睡,想說不行要繼續拚直銷,熱忱熱忱熱忱!手機又拿起來聯絡朋友、開著幸福事業的小組會議。
常常滑著手機邊看著身邊的朋友,各個五子登科,過著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美好充實生活,我以為買間小套房是種成就解鎖,沒想到在朋友圈裡是班門弄斧,潑了自己好大一盆冷水。
30歲還以為大家跑速差不多,跑著跑著我漸漸跟不上速度,過個幾年認識的人跑到身旁,誤會大了,人家是跑贏我好幾圈。
曾經以為精心繪製的人生藍圖多美好,實際卻完全不一樣,瞎忙一場,怎麼樣都跟不上周遭的人,根本只是一個笑話
。
朋友視角的Sharon
Sharon喜歡買包包,尤其是她壓力開始放大的時候。
她花很多時間在拍攝包包、和包包合照,通常會在網美餐廳擺拍數十張,接著花費一番心力修圖,當然濾鏡很重要,最後精挑細選最精緻的幾張。
完美!上傳後鬆口氣,馬上關注點讚的速度與數量。
她說這樣別人才知道過得好,還會留言怎麼又買新包、好羨慕,看著愛心數增加她有著滿滿的幸福感。
-開心,維持在那1-3秒左右。
-不安,像是∞,無限延伸,就在愛心沒繼續增加之後開始。
因此Sharon總是說她很焦慮,她怕工作輸給同梯,也怕直銷業績落後,最怕她的人生脫離藍圖。
「可是我真的慢了,為什麼這麼拚命老天爺還要我住院?這樣下去我會輸,就是個魯蛇。」
我也覺得,她很焦慮。
歡迎光臨二手人生
每個人都心心念念想過「好生活」,光鮮亮麗搭配完美人設,一切似乎很標準,可是心裡不知為何依舊空虛?或許,困在「二手人生」的虛幻。
「擁有很多但不幸福」的矛盾反而讓人痛苦。
社群焦慮、完美主義、比較心態,三位一體,都源自於「比較心態」。
二手人生是心理替身,反覆幫生活套上濾鏡,用來滿足別人需求的模樣。
人生彷彿是塊殖民地,用盡一生的力氣,都活在別人眼光的框框裡
。
「比較心態」塑造的生活不外乎是無病呻吟,往往把自己的人生過得五音不全,最真實又極為諷刺的真相是-「人生90%的煩惱,都來自過度關注別人,根本是慢性中毒,不小心還會走火入魔」。
不用怕落後,不用怕犯錯
不可否認的,很多人在網絡上看起來活得很好、甚至很多的是繽紛多姿,但其實活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以前的人躲在螢幕後面,現在是恨不得跑到螢幕前。
社群媒體儼然成為主流價值的天秤,空白與比較落後的壓力油然而生。
同事升職加薪、親戚買房買車、朋友婚姻狀況、親戚小孩念什麼學校、羨慕豪宅名牌包,連小孩之間都會比周末假日去哪裡玩。
韓國諺語裡說:「堂兄弟買塊地,我就肚子痛」。
拜託,不要有自虐傾向。
歡喜就好
人類有個思考盲點:「想像一件事的美好時,通常會忽視其他伴隨的缺點。」
我們有時會羨慕他人的人生,因為只看見對方美好生活的一面,而忽略對方也許正在過自己不想過的日子。
無來由的羨慕,是在用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人生路上有各自的風景,「放下別人的眼光,才能釋放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歡歌手陳雷的一首歌《歡喜就好》,希望大家都能夠歡喜每一天。
人生海海 甘需要攏了解
有時仔清醒 有時青菜
有人講好 一定有人講歹
若麥想嚇多 咱生活卡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