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結合文學和心理學,透過故事進入心理諮商歷程,學習調整心態,提升自我覺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故事的方式,讓讀者輕鬆理解心理諮商的過程,並見證主角 蛤蟆先生 如何從憂鬱、迷惘,到最終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入成熟的 成人自我狀態。書中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 蒼鷺 的十次諮商,深入探討 自我狀態(人格結構) 和 心理定位(行為模式),並呈現心理療癒的關鍵步驟。

⭐ 觀看影片


三種自我狀態(人格結構)

心理學家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提出「交流分析理論(TA,Transactional Analysis)」,認為人的人格由 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 三種狀態組成。這些狀態並非固定,而是會根據情境轉換影響我們的行為、情緒與思維。

raw-image


1. 兒童自我狀態

這是最原始、最直覺的狀態,代表 童年時期的感受與行為模式,影響我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反應。兒童自我可再細分為:

  • 自然型兒童
    • 直覺、自由、富有創造力,展現快樂、好奇心與熱情,也可能表現出純粹的憤怒、悲傷或恐懼。
    • 例如:孩子看到糖果會興奮地大叫,或被責備後生氣大哭。
  • 適應型兒童
    • 為了適應環境,學會壓抑或改變行為,例如取悅他人、道歉、討好或逃避衝突。
    • 例如:小孩因害怕被罵而乖乖聽話,即使內心不願意。

兒童自我的影響

當我們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可能會無意識地用兒童時期的方式回應世界。例如,當被批評時,可能會選擇撒嬌、討好,或者生氣賭氣(叛逆兒童)。這種狀態如果未經覺察,可能導致過度依賴他人或難以控制情緒。


2. 父母自我狀態

這代表從小接受的教養觀念與規則,影響我們如何評判自己與他人。

  • 批判型父母
    • 像法官一樣,對自己或他人施加嚴格標準,批評、責罵、指責,甚至懲罰。
    • 例如:父母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或「你總是讓我失望」。
    • 在成人世界中,這類人可能會成為要求苛刻的上司、嚴厲的老師,或對自己過度批評的人。
  • 自我批判型父母
    • 將批判對象轉向自己,陷入自我懲罰。
    •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常常對自己提問:「我能不能停止審判自己?轉而開始愛自己?」

父母自我的影響

當我們處於父母自我狀態時,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過度批評,或過度照顧導致對方失去自主性。如果一個人長期受到「仁慈的獨裁者」型父母影響(即完全掌控但同時照顧你),他可能會內心矛盾,既愛父母又無處發洩憤怒,導致壓抑情緒。


3. 成人自我狀態

這是最理想、最成熟的狀態,代表 理性、客觀、不受情緒影響的決策模式。成人自我狀態的人能夠:

  • 依據現實進行分析,不受過去經驗或情緒左右。
  • 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理性評估選擇最佳解決方案。
  • 善於傾聽與溝通,不急於指責或討好他人。

成人自我的影響

當一個人能夠運用成人自我思考時,他能夠分析當前狀況,而非依賴過去的情緒模式。例如,在爭吵中,他不會像兒童自我那樣賭氣,也不會像父母自我那樣批評,而是會理性溝通,尋找解決方案。


四種心理定位(行為模式)

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受到「心理定位」的影響。這四種定位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raw-image


1. 我好,你也好(健康心態)

  • 這是一種健康、成熟的心理狀態,代表對自己與他人都有正面的評價。
  • 這類人通常 自信、積極、願意與人合作,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例如:面對衝突時,這種人會理性溝通,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

2. 我好,你不好(批判型)

  • 這類人通常帶有 批判型父母 的特質,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
  • 他們可能表現出攻擊性,或以「為你好」的名義批評他人。
  • 例如:上司責罵下屬:「你怎麼這麼沒用?要不是我,你怎麼能做得好?」
  • 這類人容易成為 獨裁者、欺負他人的人,或者習慣指責別人的人。

3. 我不好,你好(受害者心態)

  • 這類人自卑,容易將自己放在受害者角色,認為別人比自己優越。
  • 他們可能 缺乏自信,習慣討好他人,甚至接受不公平的對待
  • 例如:總是認為「我不值得被愛」,因此在關係中委屈自己,習慣性地說「對不起」。
  • 這種心理狀態可能來自 過去的否定經驗,如童年時期被忽視或批評。

4. 我不好,你也不好(絕望型)

  • 這是最負面的心理狀態,代表對自己和世界都絕望。
  • 這類人可能會 自我放棄、認為生活毫無希望
  • 例如:認為「反正世界也沒救了,我也沒用了」,可能導致自暴自棄的行為。

心理諮商的歷程

蛤蟆先生的自我接納過程包含五個關鍵轉折點:

raw-image


  1. 決定尋求幫助
    • 在憂鬱狀態下,在朋友的鼓勵下選擇見心理師,勇敢面對問題。
  2. 認識自我狀態
    • 在心理師引導下,理解兒童、父母、成人三種自我狀態,意識到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模式。
  3. 面對情感挑戰
    • 在諮商過程中經歷憤怒、不安等強烈情緒,透過蒼鷺的引導,學習面對、接受自己的情感,而非逃避或壓抑。
  4. 敘述生命故事
    • 透過回顧過去,重新檢視影響自己情感與行為的經歷,進而改變自我敘事。
  5. 決定諮商結束
    • 意識到自己已經成長,能夠獨立面對未來的生活,象徵真正的自我認同與轉變。

蛤蟆先生在諮商中逐步從依賴心理師到獨立思考,這段過程雖充滿抗拒與情緒挑戰,但也帶來深刻的自我覺察與成長。心理師並未直接給答案,而是透過提問引導思考,幫助蛤蟆進入成人自我狀態。最終,蛤蟆找到力量與勇氣,迎向新的人生。

本書透過淺顯易懂的故事,讓讀者理解心理諮商的本質——不是尋求外部解答,而是學習自我探索、接納、調整行為模式,並逐步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 喜歡我的分享,請幫我按愛心 ❤️

⭐ 訂閱 YT 頻道:Vicky Mommy 玲玲 😍

⭐ 點擊領取《全職媽媽幸福力提升指南》

⭐ 更多媽媽成長資訊,歡迎加入Line社群 :媽咪賦能共學團

⭐ 合作邀約信箱 :vickytsai927@gmail.com

avatar-img
14會員
84內容數
#全職媽媽 #自我成長 #親子生活 「全職媽媽」依然閃閃發光✨ 陪你一起優化思維,提高生活滿意度🥰 YouTube 🔎 Vicky Mommy 玲玲 合作邀約 💌 vickytsai927@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icky Mommy 玲玲 的其他內容
女力學院今年第一堂課,就端出一個超級厲害的工具「時間管理大表」,時間不夠用是媽媽們最大的困擾,只要填完這個表格,就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和日常時間安排,幫助我們輕鬆掌控時間,提升個人和家庭管理效率,我花了一個早上,一邊檢視自己的內心,列出最重要的事情,填完表格後,覺得更加了解自己了呢!
年尾到了,相信你跟我一樣,要開始準備家裡的大掃除了,但每次整理出一堆不需要的東西,是不是覺得丟了好可惜,放著用不到又佔空間?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堂非常實用的課程——整理鍊金術師小印開設的「販售二手陪伴課」!
MBTI人格測試這幾年超級火紅,我也來玩玩看,測出了自己的性格類型為「冒險家」(ISFP)。接者我把數據貼給 ChatGPT,請它幫我分析。個性偏內向一點點,重視當下體驗,富有藝術感和創造力,重視真誠和別人的感受,但也容易受別人的情緒影響,欠缺長遠規劃能力。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打麻醉,其實我前幾天真的有點緊張,從來沒有打過麻醉,就連我生小漢堡和小籠包的時候,都是自然產沒打減痛,硬ㄍㄧㄥ著把小孩生下來。除了有點擔心檢查結果之外,也有點害怕麻醉是什麼感覺呢?是天旋地轉昏倒失去意識的感覺嗎?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當了媽媽之後,生活圈變得超小,尤其是全職媽媽,每天都是家裡、學校、菜市場這三個地方無限循環,真的很難有時間維持自己的社交圈。我自己就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自從當了媽媽之後,我和朋友相聚的次數真的是少到很誇張,這幾年出去聚會的日子幾乎都可以算得出來。
這本書《給40歲的嶄新開始》以溫暖而深刻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面對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並展開新的旅程。以下是我整理的閱讀心得:
女力學院今年第一堂課,就端出一個超級厲害的工具「時間管理大表」,時間不夠用是媽媽們最大的困擾,只要填完這個表格,就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和日常時間安排,幫助我們輕鬆掌控時間,提升個人和家庭管理效率,我花了一個早上,一邊檢視自己的內心,列出最重要的事情,填完表格後,覺得更加了解自己了呢!
年尾到了,相信你跟我一樣,要開始準備家裡的大掃除了,但每次整理出一堆不需要的東西,是不是覺得丟了好可惜,放著用不到又佔空間?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堂非常實用的課程——整理鍊金術師小印開設的「販售二手陪伴課」!
MBTI人格測試這幾年超級火紅,我也來玩玩看,測出了自己的性格類型為「冒險家」(ISFP)。接者我把數據貼給 ChatGPT,請它幫我分析。個性偏內向一點點,重視當下體驗,富有藝術感和創造力,重視真誠和別人的感受,但也容易受別人的情緒影響,欠缺長遠規劃能力。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打麻醉,其實我前幾天真的有點緊張,從來沒有打過麻醉,就連我生小漢堡和小籠包的時候,都是自然產沒打減痛,硬ㄍㄧㄥ著把小孩生下來。除了有點擔心檢查結果之外,也有點害怕麻醉是什麼感覺呢?是天旋地轉昏倒失去意識的感覺嗎?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當了媽媽之後,生活圈變得超小,尤其是全職媽媽,每天都是家裡、學校、菜市場這三個地方無限循環,真的很難有時間維持自己的社交圈。我自己就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自從當了媽媽之後,我和朋友相聚的次數真的是少到很誇張,這幾年出去聚會的日子幾乎都可以算得出來。
這本書《給40歲的嶄新開始》以溫暖而深刻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面對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並展開新的旅程。以下是我整理的閱讀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以蛤蟆先生主角,透過著他和諮商師蒼鷺的對話引導出原生家庭以及周圍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相關的知識。
Thumbnail
本書評講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故事,探討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以及人們面對心結的困難和壓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角色意涵和童年遭遇對人的影響,並呼籲大家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一起加油吧!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Thumbnail
這是一本很好閱讀的書,認真閱讀一天就能讀完。他用動物擬人化的方式去編寫故事,再以蛤蟆先生因為遭遇人生低潮,朋友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每一次的心理諮商就跟著敘事線走,讀者也可以從中陪著蛤蟆一起體驗諮商過程,並且學習到心理諮商的知識。
Thumbnail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
Thumbnail
這本書就像用糯米紙包裹著的藥粉,如果你一口氣吞下去,可能只會嚐到一絲甜味,或是覺得索然無味,但如果你含在口中一會,苦味將會隨著外層的融化慢慢滲出,而唯有耐得住苦味,才有可能真正被治癒 其實我聽過這本書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因為不喜歡蛤蟆一直沒打算看(超怪的理由)後來在朋友的大力
Thumbnail
這本書以蛤蟆先生主角,透過著他和諮商師蒼鷺的對話引導出原生家庭以及周圍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相關的知識。
Thumbnail
本書評講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故事,探討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以及人們面對心結的困難和壓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角色意涵和童年遭遇對人的影響,並呼籲大家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一起加油吧!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Thumbnail
這是一本很好閱讀的書,認真閱讀一天就能讀完。他用動物擬人化的方式去編寫故事,再以蛤蟆先生因為遭遇人生低潮,朋友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每一次的心理諮商就跟著敘事線走,讀者也可以從中陪著蛤蟆一起體驗諮商過程,並且學習到心理諮商的知識。
Thumbnail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
Thumbnail
這本書就像用糯米紙包裹著的藥粉,如果你一口氣吞下去,可能只會嚐到一絲甜味,或是覺得索然無味,但如果你含在口中一會,苦味將會隨著外層的融化慢慢滲出,而唯有耐得住苦味,才有可能真正被治癒 其實我聽過這本書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因為不喜歡蛤蟆一直沒打算看(超怪的理由)後來在朋友的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