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收割者

風險收割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風險收割者〉2023-05-10


  2020年春天,全球疫情爆發。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股市在短暫的暴跌之後迎來了近兩年的暴漲。直到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以及烏俄戰爭爆發,過熱的市場才開始進入修正。在這段修正期中,許多當年的「航海王」與「少年股神」都紛紛被打回原形,失去了過去幾年累積的資金。


  如果你認識有在進行股票投資的人,多半會在一段不短的時間裡面,看到他們愁雲慘霧的狀況。然而,如果我們將這幾年的指數展開來看,會發現無論是台股還是美股,即便是22年九月與十月的最低點,股價的整體表現都還是高於疫情前的水準。


  也就是說,在嚴重通膨、激進升息、戰爭與原物料短缺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整體市場中的股票市值仍是不減反增。但為什麼,多數的個人投資者卻還是蒙受了慘痛的虧損呢?


  最簡單與明顯的理由是:這些虧損的人們並不是從疫情前就參與市場,而是疫情之後,甚至是熱潮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錯過了大部分的上升期,卻在下降的時候,挺著「鑽石手」拿好拿滿。



  在談論個人投資者,或俗稱的「散戶」為什麼通常會在市場上失利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可以從金融市場上獲得收益?」。


  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個人層面的,答案可能會是技術、消息、運氣、充足的資本等,因人而異。但我們首先要處理的是另一個,更加底層的問題:「為什麼人被允許在金融市場裡面賺錢?」,進一步來說:為什麼社會需要金融工具與金融市場,以至於願意提供一部分人獲取大量資本的機會作為獎勵?



  在這個時代,大部分的金融交易都可以透過網路來進行。但在網路尚未出現、甚至電話通訊都還不夠普及的時代裡面,金融市場就真的是一些實體的「市場」。沒有清楚的當前價格可以查詢、更沒有各式各樣的圖表幫助你分析。


  就像演唱會外頭拿著門票的黃牛,一群人聚在大廳中拿著「股票」高聲呼喊,「買到賺到、不買可惜」,瘋狂與吵鬧的程度就像每天在情緒之中起落無常的價格一樣。


  在股票交易的初期階段,專門應對金融交易的知識並不充足,人們之所以願意購買股票,多半是相信這支股票關連到的公司之價值。如同巴菲特相信人人都喝可口可樂所以願意持有它,每個人根據自己對一間公司的理解,透過訂單行為去投票,使得一定範圍內的社會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可以衡量每一間公司在這一社會之中所具有的價值。


  於是「徵用人們提前掌握的資訊和研究成果,來讓社會可以更公開地認識到一間公司的價值」成為了一種金融工具存在的理由,也讓金融市場願意給出它的獎勵。



  隨著商業模式的複雜化與金融工具的發展,人們也因為一種投資與投機之外的理由--「避險需求」參與到市場當中。譬如說一名從事工業生產的老闆,他會在數年乃至於數十年間需要大量特定的原物料。為了避免原物料大漲時他會因為成本大增而血本無歸,他或許會需要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在相關的期貨市場中。


  根據他操作的不同,這可能可以讓他在原物料價格變動時,可以少負擔一些額外的成本,或者讓那些額外成本可以從期貨交易的收益中補回來,以此對沖掉他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他進入金融市場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規避風險。


  那麼,在他對面和他完成交易,並不認為他擔憂的情況會發生的交易者,便能在這位老闆擔心的狀況沒有發生時獲得收益。這份收益除了也可能反映了這名交易者的資訊和研究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即使他進行的交易並部基於任何充分的理由--這也是他替社會中另一個人承擔風險所能得到的獎勵。



  而第三種情況,則是所謂的「牛市」發生的時候。在這些時候,幾乎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會得到收益,但那並不是對於任何一個個別參與者的獎勵,而是反映了經濟蓬勃發展或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就像2020年到2021年底),因此有過多不需要投入到再生產的資金湧入到資本市場,最後溢出到每位參與者的手中。這是多數個人投資者獲取利潤的時候,然而,這也是多數個人投資者失敗的開始。



  事實上,許多宣稱自己是在做投資的人,所進行的不但不是投資、不是交易,甚至算不上是投機,更像是在火熱的周年慶上亂買一通。而比起去百貨公司胡亂購物或為了抽到想要的角色瘋狂課金,這些在股市高檔時進場亂買的人非但沒有撿到便宜,反而是撿到難得一見的昂貴價格。


  他們可能是聽到名師或朋友的建議去購買,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得到了可靠的消息。但當你--一個沒有金融知識與關係的普通大眾--能夠不經努力地得到這些訊息時,市場對此已經完全清楚了。你用你的錢去告訴他一個他幾週前、甚至幾個月前就知道的事。市場與社會沒有從你的這一行為中得到新的收穫,你所給出的消息只有「願意以這個價格購買此股票的資金又消耗了一些」,也就是說,你正在用行為來告訴市場,這個價格已經太高了。



  有些時候,即便你是基於第三手、第四手的消息去購買一支股票,它也還會繼續上漲。但這時候,它已經從一個正常的獎勵結構轉變成龐式騙局,你手中的浮盈是沒有可兌換物的「不存在的錢」,這個時候離開的人拿走的錢是比他晚進場的人投進去的錢。


  這種空虛的資金讓台股從一萬六千點漲到一萬八千點。只要還有更多對市場沒有研究的人紛紛湊錢進來買,泡沫就不會破掉。但有那麼一天,願意買入的資金都買完了,不必像Robinhood關掉GME的購買功能,警覺的人與做好計畫的人自動會開始拋售。


  而散戶還沒搞清楚狀況,有時也是因為人們從來沒想過去搞清楚狀況:「不是都說很好賺嗎?」一邊說著,一邊越跌越買。牛市溢出的錢早就發完了,市場開始清算誰在這裡沒有貢獻,沒有給出任何資訊與技術的人也從市場那邊滿載而歸,只是拿到的都是那些落實成具體虧損的、盤旋了數個月乃至於數年的風險。






延伸閱讀:

〈「擴展的風險理解」與人的整體生活〉

〈手的能被看見的部分〉

〈素樸的市場反對者〉

〈也能煮粥:市場與人生的「盈虧同源」〉

〈公平的與穩賺不賠的幻象:三張牌撲克與馬丁格爾法〉

〈專業交易者的四種類比〉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