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智慧型手機、自動駕駛、行動支付,大部分科技的進步只是讓生活更便利,人類仍藉由自身的思考,主宰自己的生命。AI 的出現則第一次讓人類意識到,思想也能夠被輕鬆模仿,甚至被毫不留情地被大量、快速製造出來。簡言之,自己可能沒那麼特別。
約在 2023 年初,「你不會被 AI 取代,只會被使用 AI 的人取代。」這樣的說法廣為流傳,但實際狀況是:「AI 會不停追趕你,你如果不思考如何加速前進,就一定會被 AI 取代。」為什麼?因為 AI 就是為了模仿人類智慧而生。所幸目前 AI 的能力仍然有限,創作者仍然有喘息、思考的空間。常有人批評 AI 生成的內容品質不佳云云,這是事實沒錯,但若因此小看了 AI 的發展,就成了鴕鳥心態。畢竟人類大腦的進化需要超過百萬年,但 AI 每天都在快速進步。
即使 AI 對內容的演繹永遠無法達到人類的水準,由於人類先天的感知限制,其實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黑膠唱片擁有最好的音質,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分辨,當兩首音樂同時播放,又有多少人能辨識出其中的一首,具有人類獨有的「靈魂」?原子彈結束了二次大戰,卻隨時可能終結人類文明;網際網路加速了知識的普及,但也傳播許多虛假或危險訊息。能從經驗中學習到的是,只要一個發明是有用處的,無論有再大的風險,科技就不會停下腳步。因此無論法律怎麼規範人工智慧,終究會有愈來愈多 AI 作品與人類競爭。創意的價值會逐漸被 AI 作品所稀釋,這個過程可以被減緩,但無法阻止。
時代的巨輪輾過了技巧熟練的織布工人,帶來了紡織機。它也讓蠟燭與油燈走入歷史,人類則改用電流傳遞光明。AI 技術的確佔了無數創作者的便宜,還賺進大把鈔票。創作者們很氣憤,也確實應該感到憤怒。然而,世上所有的創作,都是孕育自前人的作品。沒有先人塑造的文化,就沒有如今的各種藝術派別。就當作世界上突然誕生了無數個與自己擁有相同才華的人吧!該如何面對,就勇敢面對吧。
我們應該感謝仍在為了固有價值而奮鬥的人們。知名人士如《冰與火之歌》的作者George Martin、歌手 Katy Perry 都高聲表達對 AI 的擔憂及鄙棄。他們多已功成名就,不需再證明自己,有底氣能為廣大的創作者多爭取一些時間及空間。刀可以用來傷人,但即使法律也無法阻擋人民眾取得或使用刀械。AI 已被證實可帶來許多便利,是個難以逆轉的趨勢。對創作者、藝術家來說,未來要怎麼走,取決於能不能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相較於 AI 公司,創作者更該提防自己的雇主,不要誤以為他們是與你站在同一陣線,為了利益,創作者對他們來說隨時可割可棄。回到 Sam Altman 的言論, AI 當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因為它畢竟不是人類,再討論就進入了哲學的領域。我們只應關注現實的問題:AI 最終必然可以執行人類所能完成的大部分任務。
愈是商業化的工作任務,愈容易被取代,因為公司往往只在乎利潤,而民眾大多只看價格,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背後是誰的創作?要想靠藝術賺錢,或許該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著手。由 AI 角色所主演的電影,幾年後應該就會大量出現,但我至今還無法想像,人們會願意買票去看 AI 機器人所演出的舞台劇。
這或許反而是個轉捩點,讓創作再次回歸純粹。無論 AI 再怎麼發展,純真的孩子還是會拿起畫筆,自由自在地發揮創意。大學校園裡,也永遠能看到年輕人抱著吉他自彈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