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閱讀的書刊還沒超過100,或是還沒達到筆者說的,已經通達的程度,這步驟其實很重要。網路上太多人會去信奉特定人的思想,甚至當成信仰供奉,說穿了就是全景圖像都沒建立,就被洗腦了。你有學科的全景圖,就會明白這類書籍是否屬於哪一個大分類的小分類,這些年筆者見過蠻多自稱保守派把一些小分類論述當成聖經的案例,根本忽略這個小分類,是從托克維爾或是柯克思想中演變的。一旦陷進去,就會開始偏執,偏執帶來的後果,就是閱讀的不純粹。
很久以前,筆者就被問到,讀這麼多書怎麼可能保持純粹?寫書的人有自己意識形態,讀者也有,純粹想必是奢言。
嗯,沒錯,但筆者要表達的純粹,是一種閱讀初始目的很純粹,然後得出的不純粹結果。簡單說,不抱持特定想法,依照本心去閱讀,最後得出的結果,即是純粹的不純粹。
畢竟,誰能定義結果的純粹?各位都還記得,國中時會碰到一些國文老師,要求用純粹的欣賞角度去讀文章,發掘文章當中的美,雖然這多是為了應付考試,卻也表達出想要好好閱讀,抱持純粹的心比較好。
這回到前面所說,閱讀本身就是目的,從這種想法出發的閱讀,就會純粹。
結果很純粹?筆者沒這樣想過。作者寫一篇文章出去,讀者就會有各種想法出現,這裡筆者經驗很多,常常週日廢文一篇,留言解讀一堆,其他地方分享的惡意想像一堆堆,而原作者自己在想什麼?喝咖啡時突然想到什麼亂寫一通罷了。
筆者想要表達的是,許多人在閱讀時,不管是書本還是網路文章,對於他人意圖的解讀太過強烈,進而否定作者本身,其實就是自我防衛機制,害怕受到影響,擔心別人受到影響。也就是,這種行為不是為了閱讀而讀,是為了批判而閱讀,目的不純粹,看別人的結論怎樣都不純。
但這沒回答結論不純的問題啊。
咦?筆者有說要回答嗎。就邏輯上而言,沒有結論很純粹這種事,每一個結論都是作者本身的經歷,你怎麼能夠藉此判斷這些結論,夠純粹才要信,不純粹就是別有居心。
就是因為這樣,你才會被政治人物洗腦,被媒體帶風向亂跑。
有沒發現智慧型手機普及,社群軟體大爆發後,整個世界的政治風氣都變糟糕了。台灣不僅早有美國的滋事型網紅,更已出現滋事型立委,沒幹幾件正事,天天要求網民出征,連選區事務都可以推責任。重點是,為何那麼多人吃這套,這不是單純的意識形態可以解釋,用歐美的狀況來分析,可以用筆者說的純粹去解讀。
也就是這些政客表達的人設非常純粹,真心為你好、真心想揭弊、真心要改革,除了真心以外什麼都沒有,提的方案要不是鬼話連篇,就是不具備現實可行型。但因為他很真心,非常的純粹,進而讓你覺得這些小錯誤都可以忽略,畢竟在大弊案前,小小的揭露失誤,是處在容許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