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的女兒》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宇佐見鈴
閱讀評分: 2.5 / 5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前言

  女主角前往參加奶奶的葬禮。路上,先前各自分離的一家人又聚到一起。分離,因為家暴與傷害,並且不可能原諒。故事於是又持續在相互指責中,落入「都是你害的」「都是你的問題」的無止盡迴圈。

raw-image


📌母親

  女主角的母親中風,記憶衰退,行動能力遲緩,情緒不穩,經常歇斯底里,並引發更多指責。

  她想回到還沒生病前的過去,和樂融融的關係,而不是像現在那樣一直被視為拖垮全家的累贅。但她越試圖提議做些什麼,例如一同出遊,卻越是換來女主角父親更多的責罵。接著情緒再度失控,陷入相互責難的循環。

  然而,這也不是她自身的問題。中風可能肇因於長期過度勞累、積勞成疾,包括工作職場、家事、小孩等各方面,而長期造成身心壓抑與負擔——甚至在生病後她還得繼續工作。但可惜的是,書中對此沒有展開討論。

 

📌父親

  女主角的父親,年少時經常受到女主角爺爺的家暴。據說,因為女主角的奶奶只知放蕩玩樂,造成爺爺的精神崩潰,於是後者便拿小孩來出氣。

  他排行老么,不只遭受家暴,而且缺乏妥善照顧。他是憑藉自己的咬牙苦撐,才考上好學校並找到好工作。因此,他也習於將這種標準,強加在自己的兒女身上,並將自己對兒女的家暴視為理所當然。一種對象錯置的報復。

  女兒身體不堪負荷以及逃學,太太的傷病、從生活裡的告假,對他來說都成了一種「背叛」。

  儘管沒有明說,但不難聽見他內心的潛話語:如果利用傷病「耍賴」就可以獲得照顧,那當初我幹嘛那麼努力?我也來「耍賴」不就應該也可以得到照顧。

  遺憾的是,當初他的家人,無論父親或母親,都沒有因此照顧到他。對於他和他所承受的痛苦,他們甚至直接無視。

  這一切令他感到自己徹底被否定、被遺棄,於是變得更加暴力。在最後的相簿事件裡,揭露了這一切的惶惑和怨氣。

 

📌女主角

  女主角是高中生,被父親寄予厚望,父親經常花時間指導她學業。因此,當她沒辦法再負荷時,便遭到父親的虐待。

  父親認為自己盡心盡力栽培,女主角卻這樣半途而廢,根本就是在毀了他的人生。「喂!把我的人生還來啊!」他對女兒的這句抱怨,聽來不免覺得悲哀,因為他始終被囚禁在這座單行道的暴力牢籠裡,似乎沒有其他道路可以前行。

  而女主角儘管不斷被父親家暴,但她目前卻不想離開。她覺得父母不只是父母,也是她的孩子。她不想丟棄他們,她想陪伴他們一起解脫。她認為,將所有問題推託到一個人身上,那樣並不算救贖。救贖應該是所有人一起獲救。勇氣十足,令人敬佩。

  然而各式各樣的暴力一直在持續,職場的、生活的怨氣不斷在累積。整個故事瀰漫著隱形的塵煙。一家人日常的幾句交談,都有可能擦槍走火,引發激烈的爭執。

  關於傷病、學業壓力、被遺棄、努力奮鬥的被否定、指責與推諉、言語和肢體暴力,在不斷擴散的情緒裡反覆迴圈。

  當耐心已被消磨殆盡,任何人都可以是敵人。

  救贖有可能嗎?

 

⚡小結

  過去的復返完全是一種絕對困難。因為傷害終究已經鑄成,即使宣稱不在意,也不可能完全修復。

  父親不能回到童年獲得照顧,母親無法恢復到還沒中風前的溫柔樣貌,女主角也不可能再是還沒遭受暴力的女孩了。

  時間是不可逆的,傷害也是,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這才使得故事的一切都在絕望中迴盪。

  如果從現況條件來討論,或許比較能夠再進一步設法降低各方的怨氣。比方究竟在工作與生活中,哪些處境和條件造成每個人情緒和壓力來源?

  然而有點可惜的是,本書直擊家暴的惡性循環,主題厚重,但內容略為單薄,缺少一些紋理。例如:不同人物的家庭背景養成、職業環境、工作壓力及其如何導致暴力層層轉嫁等問題。

  如果將這些問題展開加以描述,或許能更加探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根稻草,如何日積月累交織成一張又一張的重力網,在有形無形之間壟罩甚至一步步壓垮我們每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階級是個日常問題,也是社會中歷久不衰的議題。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究竟該如何理解與界定?本書試圖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整合各家社會學的階級分析,討論這些論點的邏輯、優點與侷限。
  卡西是一名青年,來到宜蘭經營瓦斯行。故事在他與瓦斯業同行、客戶及其家人的互動中展開,以不同人物的生命經歷為基底,各自向外輻射,在關係裡形成多重交集。書中描述瓦斯工人的勞動、職業傷害、瓦斯工人對職業與人生的想法、社會對瓦斯工人的觀感等問題,讓我們對瓦斯行業有重新的認識。   
  本書首先簡單回顧法國歷史,並將甜點視為上層社會與國家的文化戰略,進而考察甜點對於不同階級群體的意義,以及歷史與社會變遷與法國甜點之間的關係。
  一個名為蓋茲比的青年,底層出身,白手起家發跡致富,試圖再次追尋昔日戀人。但對方早已嫁人,嫁給和她同樣是上流社會的男子。儘管她也承認過去與蓋茲比的戀情,但卻不想拋棄現在的婚姻。於是,劇情在階級隔閡、衝突和意外中扣合起來,並由此透過人物關係與象徵手法帶出主題:關於夢想的追尋及其幻象的破滅。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階級是個日常問題,也是社會中歷久不衰的議題。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究竟該如何理解與界定?本書試圖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整合各家社會學的階級分析,討論這些論點的邏輯、優點與侷限。
  卡西是一名青年,來到宜蘭經營瓦斯行。故事在他與瓦斯業同行、客戶及其家人的互動中展開,以不同人物的生命經歷為基底,各自向外輻射,在關係裡形成多重交集。書中描述瓦斯工人的勞動、職業傷害、瓦斯工人對職業與人生的想法、社會對瓦斯工人的觀感等問題,讓我們對瓦斯行業有重新的認識。   
  本書首先簡單回顧法國歷史,並將甜點視為上層社會與國家的文化戰略,進而考察甜點對於不同階級群體的意義,以及歷史與社會變遷與法國甜點之間的關係。
  一個名為蓋茲比的青年,底層出身,白手起家發跡致富,試圖再次追尋昔日戀人。但對方早已嫁人,嫁給和她同樣是上流社會的男子。儘管她也承認過去與蓋茲比的戀情,但卻不想拋棄現在的婚姻。於是,劇情在階級隔閡、衝突和意外中扣合起來,並由此透過人物關係與象徵手法帶出主題:關於夢想的追尋及其幻象的破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桃園機場雖然有時候會漏漏水出點小問題,但其實它貴為台灣國家門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的!推薦給常出國的旅人,在機場大逛免稅店之虞,也可以去使用一下這些便利的設施!就讓KKday幫大家整理5個大家不太知道但好好用的機場實用服務資訊吧!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桃園機場雖然有時候會漏漏水出點小問題,但其實它貴為台灣國家門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的!推薦給常出國的旅人,在機場大逛免稅店之虞,也可以去使用一下這些便利的設施!就讓KKday幫大家整理5個大家不太知道但好好用的機場實用服務資訊吧!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總是要走過最痛苦最無助的低潮,才會知道自己有幸福、多受上天眷顧,也才會明白惜福的重要。夫妻是冤,無冤不來,所以又說冤家,也說床頭打床尾合,如果我們的另一半無修,我們就會比較辛苦,若是堅持不到位,很有可能在拉拔的過程自己就落陷了,既度不了自己,也度不了另一半。 女人心思細膩,所以精神上比較受苦,
<13>   我不知道受傷的是什麼?   我不知道受傷的是誰?小男孩?媽媽?還是年輕女生?   那個當下,我覺得好難過,我想自己一個人,什麼都不想管,好像掉進黑暗裡。
有些傷痛,即便說出來了 也未必會有人能真的可以感同身受吧 因為,他們未真的經歷過 也或許,只是因為,他們沒好好學習。 但,有太多傷痛,也會因為太痛太痛 最後只能用強顏歡笑掩蓋 直到用裝傻麻痺了。 現在能慢慢感受到… 雖然祢是那樣的離去… 可是,我卻似乎能緩緩隱約到 祢
Thumbnail
愛情帶來的痛苦和不確定性常常讓人感到困惑。走過這些痛苦的經歷,我們才能更加珍惜幸福。
Thumbnail
原來還是會難過的⋯⋯ 以為已經習慣,其實只是假裝忽略,啊!還是沒這麼大愛呢。
疼痛或許一直都在, 但你寬容,甚至無視。 ~校園生活手札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總是要走過最痛苦最無助的低潮,才會知道自己有幸福、多受上天眷顧,也才會明白惜福的重要。夫妻是冤,無冤不來,所以又說冤家,也說床頭打床尾合,如果我們的另一半無修,我們就會比較辛苦,若是堅持不到位,很有可能在拉拔的過程自己就落陷了,既度不了自己,也度不了另一半。 女人心思細膩,所以精神上比較受苦,
<13>   我不知道受傷的是什麼?   我不知道受傷的是誰?小男孩?媽媽?還是年輕女生?   那個當下,我覺得好難過,我想自己一個人,什麼都不想管,好像掉進黑暗裡。
有些傷痛,即便說出來了 也未必會有人能真的可以感同身受吧 因為,他們未真的經歷過 也或許,只是因為,他們沒好好學習。 但,有太多傷痛,也會因為太痛太痛 最後只能用強顏歡笑掩蓋 直到用裝傻麻痺了。 現在能慢慢感受到… 雖然祢是那樣的離去… 可是,我卻似乎能緩緩隱約到 祢
Thumbnail
愛情帶來的痛苦和不確定性常常讓人感到困惑。走過這些痛苦的經歷,我們才能更加珍惜幸福。
Thumbnail
原來還是會難過的⋯⋯ 以為已經習慣,其實只是假裝忽略,啊!還是沒這麼大愛呢。
疼痛或許一直都在, 但你寬容,甚至無視。 ~校園生活手札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