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叫做「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裡面寫道離婚(或分手)後,人的內心會經過十九個過程。
全都走完後,才能算是真正地重建自我,此時的你才算準備好進入下一段旅程。
其中,前面的階段都還算簡單(否認、恐懼、適應、孤獨、友誼、內疚/被拋棄、悲傷、憤怒、放下),因為這些在提出離婚以前,我都已經經歷完了。硬要說的話,就是對於兒子有內疚感,如此罷了。
但後面緊接著的自我價值、過渡期、坦承、愛、信任、成長型關係、性慾、單身、目標,乃至最崇高的終點:自由,對我來說,走起來卻是萬分困難。
尤其是單身這一點,我好像從來沒做到過。
書裡有句話我很喜歡,它是這麼說的:
當你準備好單獨面對人生,並且單身時也能找到幸福,才能說你準備好與另一個人一起面對生活。
我的親姊姊也跟我說過:「你好像,身旁隨時都需要有個男生。即使沒有男朋友,你也會去找個約會的對象。」
姊姊說的一點也沒錯。如果算上前夫,我總共交過三任男朋友。
這三任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我都算是「無縫接軌」。
第一任男友交往了五年,後來發現他的原生家庭問題很大,就決定要分手。
那時候我上PTT發了一篇文抱怨兼討拍,結果迴響巨大,也因此收到了很多站內信(雖然很多很明顯都只是想求認識)。
其中有一封信很突出,文筆溫暖中帶著幽默,讓我感覺到,他只是想鼓勵我,並無他想。
我回信給他,因此聊了起來。後面就如大家所猜測的,我們一拍即合,話題與個性非常的合,聊了兩週約見面後就馬上在一起了。
那時我才跟前男友分手一個月。
而跟這位批踢踢網友(簡稱P)在一起後兩週,我有一趟早就買好機票的日本之旅。他很放心地讓我去了。
殊不知這一趟回來,我就變心了。
那趟日本之旅,有同行的友人,大家來自台灣的不同地方,是LINE群組相識的。
在這之前,大家都沒見過面,直到成行那天,才終於相見歡,一起玩、一起照料。
我當時一下飛機竟然發燒了,在群組裡說了以後,有個男生M──就是我的前夫──到處找感冒藥、隨時陪在旁邊照顧我,還買了很多零食給我吃,希望我能打起精神好好享受這趟旅程。
事後看來,這一些也都還好,但我是個很容易喜歡上人的人,尤其又在(身心同時都)這麼虛弱的時候。
我當下就知道,我對M產生了好感。我也知道,我對P只是因為剛分手的寂寞,他的外表其實在我的標準線下,我只是一直避而不看。
但我也知道,P跟我聊得比較來。M的視野不夠寬廣,我們對話常常不在同一線上。
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告訴我:「P比較適合你。你跟M在一起會很無聊。」
但我選擇忽視,就像我當初忽視P的外表一樣。
回國後,我直接跟P坦承了這件事,並跟他分手了。他哭得很慘,我也是。
但他走後,我眼淚擦擦,轉頭就去跟M聊天。
我覺得自己好可怕。
兩週後,M陪我參加了表姐的婚禮,我們決定交往。
因為是遠距離,這次的熱戀期維持了滿長一段時間,不像前兩任,都是兩週左右就進入磨合期。
我們把高鐵當公車坐,出國跨年,過了三個月,我辭掉北部的工作,搬進他家。
住在一起後,一切都看得更清楚了。
我知道我們不合,就如之前內心的聲音預告的那樣。
然後就是離婚之路系列文所述,過了七年半後,我離婚了。
這次,我以為我終於得到了可以跟自己好好在一起的機會。
跟P與M在一起之前,我把臉書的交往狀態設為「單身」。
一個朋友看到後,對我說了一句:「你有這麼想要死會嗎?」我回他:「什麼意思?」他說,這麼做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我現在單身了,誰要來追我?
我認為我並沒有那個意思,但其實是有的吧。
離婚後,姊姊也給了我唯一的忠告:「下一個要看久一點。」
但,我又喜歡上了一個人。
太長了,下一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