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這四個字,在老一輩的觀念裡,似乎帶有貶義,彷彿所有不賺錢的事情都是不務正業。然而,在這個斜槓世代,一個人擁有多重身份、多種興趣早已是常態。那麼,花時間在寫部落格,算不算「不務正業」呢?
從我開始寫部落格的第一篇文章至今已經過了 21 天,這段時間我大量「審查」自媒體文章、影片、貼文,發現許多內容同質性高,甚至有許多疑似AI生成的內容。回頭看看自己剛起步時的文章,品質確實不盡理想。但我告訴自己:「先做再說!」,透過不斷練習和AI的輔助,我的文章(似乎)漸漸有了起色。
然而,我心中仍有個疑問:這樣做對嗎?我是否只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Chris Williamson 在 X平台(舊稱 Twitter) 上分享了一段發人深省的文字:
以下列出一堆不做「事」的事:
準備做事不是做事。
安排時間做事不是做事。
為做事列待辦清單不是做事。
告訴別人你要做事不是做事。
傳訊息給可能做或沒做事情的朋友不是做事。
寫一篇爆紅推文說你打算要做事不是做事。
討厭自己沒做事不是做事。
討厭別人做了事不是做事。
討厭阻礙你做事的障礙不是做事。
幻想完成事情後會得到的讚美不是做事。
閱讀如何做事的文章不是做事。
閱讀別人如何做事的文章不是做事。
閱讀這篇文章不是做事。
唯一一件是做事的事,就是去做事。
這段話是不是讓你心有戚戚焉?我們常常忙於各種瑣事,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像 Chris Williamson 所說的,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計畫、討論,卻遲遲沒有真正開始行動。
「阿抗」來自 YouTuber 「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 Shosho's Abnormal Life」介紹創作者必讀經典:"The War of Art" 對「抗拒」一詞的擬人化代名詞;用來稱呼自己覺得應該做,但有各種藉口拖延的抵抗感受。
為了讓自己不至於「瞎忙」與「抗拒」,我決定付費學習一些課程,了解自媒體經營的訣竅。課程內容不外乎是尋找目標受眾、理想客戶、口號,學習寫作技巧、分析他人優缺點、了解不同平台的特性等等。
然而,我發現自己迷失在資訊的洪流中。於是我決定回歸基本,用最樸實的「起承轉合」寫作架構,搭配 AI 輔助,將腦中的想法轉化為更具吸引力的內容。
我的策略很簡單:大量練習並修正。
「100 小時定律」指出,如果你每年花 100 小時(每天約 18 分鐘)在任何一個領域,你就會比世界上 95% 的人在該領域更出色。雖然這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對我來說,強迫自己動手去做,並撐過前期的摸索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一個月內寫 30 篇文章。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數量、足夠大且適當的產出壓力,讓我能看清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難題:定位。許多課程強調要在早期就確定自己的利基市場,但我對自己的定位仍感到困惑。雖然我有一些方向,但沒有一個明確的利基點。賣東西、賣課程、賣服務,我都想不出明確的主題。
這時,我想起了《Clear Thinking》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你的位置(定位)決定你的未來。」
書中提到:「你不必比別人聰明就能超越他們,只要你能比他們站上更有利的位置。處於有利位置時,任何人都能表現得像個天才,而即使是最聰明的人,處於不利位置時也會顯得愚蠢。」
我們常常聚焦於當下做出最好的決定,卻忘了自己是否處於一個強勢或弱勢的位置。如果定位不佳,就像是在「困難模式」下玩人生遊戲,注定事倍功半。
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參考了市場行銷專家 April Dunford 的觀點。她認為,定位就像產品的情境設定,定義了你的產品如何能最好地為一群明確的客戶提供他們非常關心的價值。
這讓我想到,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來定位,一種「把自己貼上標價,賣給別人」的感覺。
1982 年出版的《定位:爭奪顧客心智的戰爭》一書中提到,定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消費者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清楚地定義自己的價值,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那麼,你是否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工作、副業、事業上,你是否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價值主張?
我是還沒有,但我先用「稀缺循環」和「地位遊戲」撐住這股熱,30篇的節點即將到達。如果你也正在尋找自己的定位,歡迎追蹤我的部落格,我們將一起探索定位在哪。